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大民失业了,他没有告诉妻。他出门时,妻像往常一样拉住他,帮他整理衬衣的领口。大民夹了公文包,挤上公交车,三站后下来,在公园的长椅上坐定,愁容满面地看广场上成群的鸽子。大民就这样待了5天。到了傍晚,大民仍换一副笑脸回家,敲敲门,大声喊,我回来啦!
②妻就奔过来开门,笑盈盈地。
③5天后,他在一家很小的水泥厂,找到一份短工。那里环境恶劣,飘扬的粉尘让他的喉咙总是干的;劳动强度很大,这让他身上又总是湿的。组长说你别干了,你这身子骨……大民说我可以。他紧咬了牙关,两腿轻轻地抖。他全身沾满厚厚的粉尘,像一尊活动的疲劳的泥塑。下了班,大民在工厂匆匆洗一个澡,换上笔挺的西装,扮一身轻盈回家。他敲敲门,大声喊,我回来啦!
④妻像往常一样奔过来开门,笑盈盈地。
⑤满屋葱花的香味,让大民心安。饭桌上妻问他工作顺心吗?他说顺心,妻高兴地给大民夹一筷子木耳…… 妻说水开了,要洗澡吗?大民说洗过了。妻说,洗过了?大民说洗过了,和同事洗完桑拿回来的。妻说,好享受啊你。她轻哼着歌,开始收拾碗碟。大民想好险,差一点被识破。疲惫的大民匆匆洗脸刷牙,然后倒头就睡。大民在那个水泥厂干了二十多天。快到月底了,他不知道那可怜的一点工资,能不能骗过妻?他像往常一样回家。
⑥妻奔过来开门,仍笑盈盈地。
⑦晚饭后,妻突然说,你别在那个公司上班了吧?我知道有个公司在招聘,帮你打听了,所有要求你都符合,明天去试试?大民一阵狂喜,却说,为什么要换呢?妻说换个环境不很好吗?再说这家待遇很不错呢。于是第二天,大民去应聘,结果被顺利录取。那天大民买了很多菜,仍像往常一样喊着,我回来啦!
⑧妻仍像往常一样笑盈盈地迎他。
⑨那天晚上,大民烧了很多菜,喝了很多酒。大民知道,他其实瞒不过妻的。或许从去水泥厂上班那天,或许从他丢掉工作那天,妻就知道了。是他躲闪的眼神出卖了他吗?是他疲惫的身体出卖了他吗?是妻从窗口看到他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公共汽车吗?还是他故作轻松的神态太过拙劣和夸张?他可以编造故事骗他的妻子,但却无法让心细的妻子相信。其实,当一个人深爱着对方,又有什么事,能瞒过去呢?
⑩大民回想这二十多天的日子。每一天,饭桌上都有一盘木耳炒蛋,大民知道木耳可以清肺,粉尘飞扬中的大民,需要一盘木耳炒蛋;有时妻会逼他吃掉两勺梨膏,现在大民想,那也是妻精心的策划;还有这些日子,妻不再缠着他陪她看电视连续剧,因为他是那样疲惫。现在大民完全相信妻早就知晓了他的秘密,她默默地为他做着事,却从来不揭开它。事业如日中天的男人突然失业,变得一文不名,这是一个秘密。是大民的,也是她的。她必须咬着痛,守口如瓶。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包括制造秘密的男人。
⑪大民站在阳台看城市的夜景,终于有一滴眼泪落下。
⑫生活中,有一种感动叫相亲相爱,有一种感动叫相濡以沫。其实还有一种感动,叫做守口如瓶。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中的“守口如瓶”有哪些含义。

(2)、“妻就奔过来开门,笑盈盈地”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

(3)、“大民知道,他其实瞒不过妻的”,为什么“瞒不过”妻子呢?

(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①赏析句子。他全身沾满厚厚的粉尘,像一尊活动的疲劳的泥塑。
②下列句中加点的“终于”一词好在哪里?
大民站在阳台看城市的夜景,终于有一滴眼泪落下。    

(5)、有人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不应该隐瞒;也有人认为,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母 爱 的 硬 度
                                                                                             叶浅韵
      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功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的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⑦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作出好榜样。
      ⑧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⑨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⑩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本文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快递

梅子涵

    ①这一天,我在三楼的书房里看着书不幸睡着了。如果没有睡着,下面的故事就不会发生。在我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没听到门铃声!没听到快递打我的手机!不过当手机铃声再次响起时,我醒了。

    ②“你在家吗?看看我打了多少个电话给你!我打到现在没有停过!”声音里充满怒火。

    ③“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睡着了,没听见。”我反复解释。

    ④“你们上海人都不接电话的!”“上海人都不接电话?刚才是没有听见。”“你不要说了,你现在下来!”他大喊着,声音非常响,已经无理得“不成体统”,任何一个被送快递的人听见都不可能按得住性子。

    ⑤我的火终于“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我飞快地下楼。我要去问问他想干什么,他这是在送快递还是准备拼命?二楼,一楼,我飞快地走,可是我也立刻就极力地压抑自己的怒火,不让它蹿成歇斯底里。二楼,一楼,我走得快,结果火竟然也被我阻挠得快,散得快,等我开了大门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火了。从三楼到一楼的过程,我把自己锤炼了一次。

    ⑥我不想吵架,没有意思,歇斯底里会不成体统。但是那个大喊的声音想吵。他站在门口,他的脸上只有火!

⑦“你好,”我说,“很对不起,我睡着了,没有听见。”我还说了别的话,表达歉意,也想表达友好。

    ⑧可是他的气不消。最后,当他把一包书递给我,把签收单扔给我,喊叫着对我说“你签名”的时候,我的锤炼了的克制又一次被粉碎,火“腾”地重新蹿上来!

⑨“我不会签的!”我大叫,“你打电话给你们老板,让他和我说话!”

    ⑩我也歇斯底里了。锤炼的成果很容易被抛弃。我歇斯底里的时候哪里像个教授,只要歇斯底里,人人都是一个样子!

    ⑪他说他不要签收单了。他跳上助动车开了就走。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

    ⑫我站在门口大口喘气,整个上午,乃至整个下午,仿佛都已毁坏。

    ⑬可是我没有回到房里,而是去追那团烈火了。我像一团烈火似的去追他。我自以为是地要他必须向我道歉。我心里的怒火就像是脚底的轮子,可笑极了。

    ⑭我们的小区很大,可是我竟然追到了他。他已经到了另外一家的门口。他的助动车停在樟树下。他正在和这一家的女主人吵架!女主人说:“你什么态度!”

    ⑮我幸灾乐祸地说:“你看你,刚才和我吵,跑到这儿又吵,你很喜欢吵架!”

    ⑯他没有理我,有些沮丧地回到助动车前,上了车。也许他也在懊悔:我怎么又吵了。

    ⑰这时,我才看见,他的头上有好多的汗!他被晒得很黑,其实他大概只有二十出头的年龄。二十出头的时候,我正在一个农场当着知青,也被晒得很黑。那时,我不能再读书,他现在也读不了书,干着这样一份按人家门铃,打别人手机,别人却可能没有听见的职业。

    ⑱我用手擦擦他额头上的汗。我问:“你热吗?”他没有避开我的手,猛然流泪了,大滴地落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父亲在抚摸孩子。他的年龄应该比我的女儿还小些,是应该叫我女儿姐姐的。我的女儿正在法国读文学博士,而他呢,骑着助动车,把一包我喜欢的文学书给我送来。

    ⑲我有些难受起来。

    ⑳我摸摸他握着车把的手,说:“我刚才态度不好,谢谢你为我送快递。你一个人在外面工作,要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放心。上海人都很感激你们的!”

    ㉑这么说着,我也流泪了,觉得温暖。心里充满情感和爱的时候,人人也都会是一个“样子”。

    ㉒这个上午没有被毁掉。我们挽救了它。他离开的时候说:“我走了。”我说:“你骑得慢一点。”我们竟然有些像亲人告别。

    ㉓后来,他又来送过一次。他有点害羞地站在门外,我说:“是你啊!你好吗?”

    ㉔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他。我很想他再来为我送快递。我会说:“是你啊!你好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感念老师

阎连科

    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长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芽。

    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给列宁写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种瓜得瓜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最长的作文。

    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的。

    有我那篇最长的作文。

    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前些时候,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四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而我,已人至中年。

    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选自《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渡彼岸

雪小禅

    那年,他17岁。

    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补丁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衣服……

    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

    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块。

    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大哭。

    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馄饨不混沌

陈峰

①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

②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③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噔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④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⑤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竞。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吞的汤,泛着油花,撇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⑥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⑦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⑧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⑨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⑩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⑫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亳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美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的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儿。⑬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内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⑭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饱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⑤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16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大家喜欢。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我也混迹在食客中,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然后打着饱嗝儿回家,我心里暖暖的。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