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蚂蚁的文明
       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A)蚂蚁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强,(B)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漠,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昆虫学家发现,蚂蚁是一种高级社团性昆虫。(C)
        刚出生的幼蚁,它们在专门的“托儿所”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在“托儿所”里有职业“保育员”,这些“保育员”经常带领“婴儿”在“托儿所”附近散步。蚂蚁一旦生病,有“医生”给以精心治疗。“医生”每天实行预防性检查。当蚂蚁受伤时,“医生”就会小心翼翼地舔它的患处,分泌一种胶质来为“伤员”治病。
  在南美洲有一种会种庄稼的蚂蚁,它们先在树木裂缝中装满泥土,然后在这些独特的土地上栽种各式各样的作物。一到收获季节,所有成员全力以赴,一起参加收割庄稼的劳动。有些蚂蚁家族利用自己的前院后宅来种植庄稼。它们把收得的果实作为粮食,而把又短又软的禾秸作为建筑材料。
  在墨西哥南部森林中,有一种会放牧的蚂蚁。它们能“豢养”和“放牧”一种罕见的蝶形幼虫,以获取它们身上的分泌物。每晚,它们把幼虫驱赶到寄生植物的顶叶上去“放牧”。拂晓,蚂蚁又把幼虫赶回地面洞口,留下一些蚂蚁守卫。
  蚂蚁还具有一种类似人的灵敏性和感情的本能。当同伴或幼蚁死亡时,蚂蚁明显地表现出闷闷不乐。它们还有送葬仪式哩!“掘坟穴工人”把已故者抬到坟地,坟地通常位于自己的家园附近,掩埋深度为2—2.5厘米。
罗马尼亚昆虫学家认为,蚂蚁的某种先天性本能对其生命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D)至于说到与人类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例如有些红蚁专门鲸吞植物的根和茎,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然而,有不少蚂蚁却是十分有益的。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60种以上。在我国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螟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蚂蚁是森林的天然保护者,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林效果的影响等进行研究。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本文从分工、 和 等方面介绍了蚂蚁作为高级社团性昆虫所具有的文明。

(2)、本文使用了 、 等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它们的行为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的,把这句放在文中A、B、C、D四处中的 处最合适。

(4)、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这句中“远远”“所有”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5)、人类还有一个新定义——人是文明动物。文明是人类所独有的,那么你如何看待蚂蚁的“文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小题。
                                                                                                       改造火星
        ①我们能把火星变成地球吗?能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吗?如果能,我们应该怎样做?
        ②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汪洋大海。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在冻结的泥土和极地冰盖中还可能存在着水。
        ③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表示,将火星地球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火星自身完成。
        ④麦凯说:“人类所做的工作只是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那就是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全氧化碳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可以用火星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成分合成获得,然后将它释放到大气中。这会使整个行星变暖,接着它们就会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会促使温度升高,从而将大气压力增加到能让液态水流动的程度。
        ⑤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学家詹姆斯•格雷厄姆说,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就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首先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会生长出细菌和地衣类植物,之后会出现苔藓类植物,一千年或更长时间后会长出红杉树,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⑥当前,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美国一个由白宫指定的讨论组最近建议首先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一下,而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出,要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到底需要多少费用。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回答相关问题。
                                                                                                                            赞歌唱给马儿听
        巴图要给一匹马过生日的消息像一枚炸弹,很快在马力克牧场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人猜测巴图老人可能疯了,纷纷让他的儿子把老人送到乌鲁木齐的大医院去查一查。
        马力克牧场的牧民大多是蒙古族的土尔扈特人,过生日对他们来说是件奢侈的大事,因为他们一生只会在80岁的时候过一次生日,大多数人甚至一辈子一次生日都过不上,而巴图居然要给一匹马过生日!
        巴图是个固执又古怪的老头,爱马爱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谁胆敢在他面前对马不敬,必定会被他狠狠抽鞭子。因为马的事情,整个牧场的年轻人几乎都被巴图“教训”过。巴图是牧场里最年长的老者,被他教训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何况,他年轻时,套马、驯马、骑马的好身手在草原上远近闻名。
要过生日的马叫“追风”,是巴图养的一匹老马,它长年累月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巴图随身带着马刷,一得空就给“追风”刷身子、刮马汗,还用彩带把它额头上的鬃毛扎成一只朝天辫。牧场上,只有参加赛马的马匹才会这副打扮。
        “追风”名不副实。别说追风了,它甚至很少奔跑,总是睫吞吞地吃草,慢吞吞地喝水,步伐缓慢且拖拖拉拉,和它的主人一样古怪和骄傲,除了巴图,谁也休想骑到它的背上。
        这就给我们年轻人留下了话柄。巴图对我们的质疑向来不屑,总是说:  “你们懂什么,它年轻的时候曾是一千匹马的首领!在它跟前,你们都是小辈哩……”
        “一千匹马的首领?”我们装出惊讶的表情,然后大笑。草原上所有的马加起来还不到五百匹呢!时光一年年过去,草原上的新鲜事物日益增多:牧民定居,用上太阳能和移动电话,骑摩托车放羊……马的数量越来越少,且大多数时间被拴在圈里。过去,判断一户牧民贫富的标尺是看他家养了多少匹马,现在,则是看他家有几辆摩托车。马成了可有可无的家畜,可巴图竟然要为一匹马过生日!
         我确定巴图没有疯,因为他郑重其事地给我家送了生日会的请柬,还体贴地把请柬上的蒙古语翻译成汉语给我爸听:“首领马‘追风’30岁生日会,敬请光临!”
        巴图脸上绽放着喜悦:“牧场上的老住户我都邀请了,到时请一定来呀!”
        给一匹马送什么礼物呢?一捆春天里的香嫩的青草,还是蒙古人热爱的烈性白酒?我觉得父亲才是疯了,他竟然决定给“追风”送一个巨大的生日蛋糕,还一本正经地向蛋糕店索要了30根生日蜡烛。
        生日会那天一大早,我和父亲便来到巴图的家。巴图身着崭新的蒙古袍,指挥儿女布置生日会场、准备食物。快到中午了,很多人依旧没来。巴图开始焦急起来,他一次次走出蒙古包朝远方眺望,却连摩托车的影子也看不到。
         父亲偷偷给相识的牧民打电话,得到的回答都是“正在路上”。这让父亲十分生气,算算距离,即使住得最远的牧民,骑两个小时摩托车也能到了,都快中午了,怎么可能还在路上?
         不一会,突然传来一阵马匹的嘶鸣声和人的吆喝声。远处的地平线上,黑压压的一群人骑在马上朝我们奔来——原来客人们都是骑马赶来的,所以才耽搁了时间。
        巴图老人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站起来迎接客人。我们则赶紧准备拴马长绳,以使六十多匹马能整齐列队。
        生日会场设在蒙古包外,人们坐在马群对面。 “追风”被牵到中间,巳图把一条洁白的哈达系在它脖子上,又轻轻抚摸了它凡下,反复说着“谢谢你给予的恩德”,然后用马头琴演奏一首关于马的赞歌。“追风”注视着巴图,一动也不动,仿佛在认真聆听
        巴图向人们讲述“追风”的功德:连续多年获得赛马会冠军;载着巴图放了几十年羊;无数次把醉酒的巴图驮回家;曾是一千匹马的领头马……因为功劳又多又大,二十年前,巴图向它许诺,作为报答,要为它隆重地唱首赞歌,为它养老送终。
        “可是,每一户牧民家里的马,不都为主人家立过功劳吗?”我仍觉得因此而给马过生日难以理解。
        “是呀,所以我们约好,今天都骑马来,让我们的马也参加一场生日会,……”一位老者接过我的话。
        人们围着“追风”与那些马,又唱又跳,各式各样的赞歌响彻草原上空,直到天黑了,他们才跨马离去。
        一个月后,“追风”死了,是老死的。巴图亲手把它埋葬在与自家蒙古包遥遥相对的山坡上,完成了自己对一匹马的承诺。   

                                                                                                                                                                                                              (选文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二)

板凳狗和它的一朵小黄花

金波

    板凳狗每天都去郊外的湖边散步,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他来到湖边,看见一丛黄色的小花,便俯下身来闻一闻,很香。第二天,他又来到湖边,发现那一丛花不见了。“花儿哪里去了?”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时,有一个很柔弱的声音传过来:“是让几个孩子摘走了,都摘走了。”板凳狗俯下身来找一找,发现在原来开满黄花的地方,有一朵很小很小的花还留在那儿。

     “你怎么没有被摘走呀?”

     “我太小,不起眼儿,他们看不上我。”

    那一天板凳狗感到很不安,晚上很久都没睡着。

    第三天,他又来到湖边,刚刚走近那朵小黄花,她就高兴地喊了起来:“你好,板凳狗!你看我是不是长大了一些?”板凳狗仔细看了看,看不出她有什么变化,但他还是鼓励她:“你长大了一点点。”小黄花很高兴,把身子扭一扭,像跳草裙舞。可是,她忽然又有些担心了:“我长大了,如果也被摘走了,怎么办?”是啊,板凳狗也担心起来。那天,他一直陪着小黄花,天上的星星都出来了,才和她告别。

    又一天的早晨,当板凳狗再见到小黄花时,发现她真的长大了。“啊,小黄花,你真的长大了。我要好好保护你,不让别人把你摘走。”小黄花马上叫他一声“板凳狗哥哥”,惊喜地问他:“你真的能保护我吗?”板凳狗点点头,就静静地卧在小黄花身边守护着她。“你为什么叫板凳狗呢?”小黄花好奇地问,“是因为你长得像一条小板凳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卧在小黄花身边,静静地欣赏着她,看得小黄花羞答答的。看着看着,板凳狗忽然也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长一些刺呢?谁要摘你,你就扎他!”“你说什么呀,我为什么要扎别人呢,”小黄花觉得奇怪,“我只希望有人欣赏我,别伤害我,就像你一样。”板凳狗听了,很为自己提出这样愚蠢的问题不好意思。

    这时候,从小树林里跑出来一只兔子,他想尝尝这朵娇嫩的小花。 板凳狗大喝一声:“兔子,你是不是想摘花?”小兔子吓得四条腿直哆嗦:“啊,不是,不是。”说完,掉头就跑走了。那天板凳狗又陪小黄花一直到月亮升起来。

    从那天开始,每天天一亮,板凳狗就来守护着小黄花,天黑了,才回家。

    有一天,来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他们俩眼神不那么好。老爷爷问老奶奶:“你看那是一朵小黄花吗?”老奶奶说:“我也看不大清楚。那儿倒有条小板凳,咱们先坐下,仔细看看吧!”说着,就双双坐在板凳狗身上了。“哎呀,还真是一朵小黄花呀!”老爷爷惊喜地叫了一声。“你可不许摘她呀!”老奶奶叮嘱了一句。他们仔细欣赏着,谁也不说话。“哎呀,这小板凳真柔软,就像沙发一样。”老奶奶先夸了一句。“是呀,这小板凳越坐越暖和。”老爷爷也夸了一句。板凳狗忍不住了,说:“我不是小板凳,我是板凳狗。”老爷爷老奶奶赶紧站起来,直道歉。板凳狗说:“别客气,请坐请坐,我愿意让您二老坐在我身上欣赏这朵小花。”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狗,于是每天都给板凳狗带来一根骨头、两条香肠、三片面包。

    从那天开始,板凳狗每天让老爷爷老奶奶坐在自己的身上,舒舒服服地一起欣赏小黄花。

    天气越来越冷了,小黄花要凋谢了。她说:“谢谢你们这么爱我,等我的花谢了,我还有礼物送给你们。”

    秋天来了,小黄花虽然凋谢了,但他们还是每天来看她,守护着她枯萎的花。渐渐地,他们发现小黄花结出了毛茸茸的种子。

    老爷爷说:“这就是她送给我们的礼物啊!”

    那天,老爷爷采下了小黄花的种子,分成了两包,送给板凳狗一包,自己留下一包。

    老奶奶嘱咐它:“别忘了明年我们一起来这里种花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网红店走红

材料一:什么是网红店?就是网红开的店,其实说白了,就是有一定用户量的人开的店。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颜值高,可能是产品风格独特颜值高,也可能是店铺的装修精美,主题鲜明。这种店通过颜值高的产品或店铺吸引顾客,从而促进消费。网红店的目标受众大多都是年轻人,无论是网红还是网红店,都可以说是年轻人追捧下的产物,所以,网红店呈现的也就是一种年轻化的状态。常见的网红店,采取的营销方式要么是饥饿营销,要么就是红人代言营销。饥饿营销的话,就是制造出供不应求的现象,在提升产品形象同时,然后增加销量,实现盈利,据说不少的网红店都曾雇人排队。制造火爆的假象。红人代言营销的话,无非也就是吸引红人的粉丝消费,通过网络上扩大营销力,最终实现盈利。然而,近几年,很多的网红店都是红极一时,然后都迅速地走向了衰败。

材料二:两家网红奶茶店——喜茶和奈雪の茶调查分析表

材料三:无论什么东西,和“网红”两字粘在一起,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繁华商场里、老旧小区里装修风格骤然一变,独特、精致的“网红店铺”门前排着的长长队伍更是令人费解,比起“什么样的美食值得等上几个小时”这种问题,网红店本身就很迷。店里入座率、翻台率都不高,浪费率倒是很高,大多数人因为一句“据说是网红店”进门,点几份造型奇特的招牌美食,吃前先拍照,尝上一小口就开始P图两小时。“打卡”也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词,最开始被人用来形容跟旅行团出游,导游赶着游客们逛景点,游客们根本来不及享受好风景,拍了照就得走。如今是到著名景点、网红店铺拍照证明自己到此一游的意思。

为何人们热衷于打造网红品牌。网红店有个特质。就是面向的都是年轻人群。而年轻人想要追寻网红店的一个原因就是猎奇。有顾客说:“跟朋友在一起以前聊衣服、聊化妆品,觉得新品牌新的流行趋势时髦,现在网红店也是一种流行呀。也会互相推荐。如果自己能在朋友圈第一个发出网红店打卡图,可以证明自己是个社交很强的人,经常聚会外出,知道最新鲜的事物。

材料四:网红店可能会有两大“死因”。许多网红店都是因为出色的营销而爆红网络,还有一些网红店是由于品牌概念而被大众熟知。但营销推广对于品牌建设更多是锦上添花。背后还是需要强大的产品力做支撑,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品力,便无法形成复购,把持续的生意做成一次性生意。多数明星开的餐饮网红店都存在产品力不够的问题,比如据称韩寒开的“很高兴遇见你”、孟非的小面馆……消费者一直都有名不副实的吐槽,大部分明星网红店都以失败告终。网红店短期爆红可以让品牌快速扩张,但快速扩张后对于餐饮行业,其供应链的管控、店员的培训管理、店铺的运营都会有不小的压力、这些供应链及运营的问题其实都是餐饮行业常见问题。只是大部分网店往往是营销导向,容易低估供应链及店铺运营难度,忽略行业本质,房租、食材、人工成本高居不下,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书确能擦亮人心

铁凝

每当我在孩子跟前蹲下来,看着他们的眼睛对他们说话或者听他们说话,我常常发现那本不是屈尊俯就,让对方感到安全。相反,我总是想到,面前的孩子,他们何尝不是藏在我们灵魂里的巨人?

我的写作最初是从儿童文学开始,当我将笔触试探性地伸向孩子,除了坚信孩子的情感世界埋藏着许多大人以为可以忽略不计的宝藏,还缘于那些影响过我的中外儿童文学大家,他们的著作不仅带给我童年、少年无以替代的快乐,更奠定了我终生相信生活、相信爱的人生根基。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幼儿园时代最愉快的时光就是听故事,其中特别吸引我的,是收音机里的孙敬修老爷爷讲故事。当时家里有一台苏联产的带唱机的电子管收音机,这收音机像许多苏联的产品一样,笨拙,庞大,足足占去一张矮腿饭桌。但也就因为它庞大得好似一间小房子,致使年乡的我以为孙敬修老爷爷每逢讲故事之前,都会把自己变小,然后钻进收音机里去。

因此,每当孙敬修爷爷开讲时,我必定搬把小椅子把脸凑在收音机前,牢牢盯住发着淡黄色暖光的“收音房子”,这样可以一字不漏地把故事听细,说不定还能看见坐在里边的那位老人--我妄想着。我那种带有仪式感的听故事情态,一直延续到小学一年级。

我识字了,当我能够磕磕绊绊地把小人书每一页图画下面那简单的汉字读成句子时,心中的快乐无法形容。阅读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字那一颗颗美丽的汉字多么神奇它们牵着我的眼睛奔跑如饥似渴地识字又不断带动着我的阅读。

有人说小人书这种艺术形式至少影响过三代中国人。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小人书是我最初的文化启蒙和文明启蒙之一。我和我的同龄人,差不多都有过买小人书,在一分钱即可租到一本的书摊上看小人书,同学间互借小人书的经历。

我们传看最多的有《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小兵张嘎》《青春之歌》《嘎达梅林》《江姐》《红嫂》《方志敏》《赵一曼》……至于和同学在读完同一本书之后讨论感想,更是我难忘的少年记忆。

比如《江姐》,我和班里女生读过之后,被这位经受敌人各种酷刑,包括用尖利的竹签钉进十指,却为了理想至死不屈的女共产党员深深震撼和感动。我们也渴望当革命需要时像她那样无畏献身。

我们讨论的是,敌人用刑时最好不要拿竹签钉进我们的指甲--哪怕就砍头吧: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那个时代一个少年对信仰的诚实渴望,也有一个孩子本能的懦弱--害怕被什签钉手指。

后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那几年的阅读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孙犁的《村歌》,还有盖达尔的《少年鼓手的命运》,施特里马特厚厚的长篇小说《丁柯》。

我要特别提到盖达尔的作品,当年在我家被大人遗漏的零星书籍中,有一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盖达尔选集》,草绿色封面,一尊盖达尔身穿军便服、左手捧着一本书的暗金色全身铜像印在封面上。这位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作家脸朝读者微笑着,左脚迈出一小步,仿佛正向我们走来。我从这部选集中读到他的《少年鼓手的命运》《远方》等名篇。

盖达尔笔下那些少年的命运强烈地牵动着我的心。我对作家笔下那些苦痛、压抑的背景尚没有更多能力理解,震动我的是身在其中的少年那温柔的向上情怀,那干净的向好心灵,他们有隐秘的无处倾诉的忧愁,因为向上和向好,那忧愁便也成了动人心弦的力量。我读着盖达尔们,感谢他们的书抚慰了那个年代的我,那个有时感到无聊和茫然的我。好书确能擦亮人心,好书确能救人。

很久以后,当我成为一名作家之后,偶然读到鲁迅对盖达尔的评论。在鲁迅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为向国人引进盖达尔的作品做了大量努力。鲁迅在评论盖达尔的作品时鲜明提出了写儿童的书要使儿童认识到真实的生存环境,要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让他们自己也要求真。

我想,这也就是盖达尔、施特里马特的作品当年那么强烈地打动我的重要缘由。他们诚实、平等,且无保留地相信少年读者们的判断力,他们情真意切地写出了生活的艰难和欢乐,生命的壮丽和坚韧,不回避笔下少年人的生存境况,发现并赞颂孩子们在经历着这一切之后的阳光、勇气、向善和自立的觉醒,他们的书就那么真实那么美。他们也获得了少年读者长久的信任,这信任不仅是相信书中的故事,还有对阅读本身不倦的依恋和爱。

走进孩子的心是不容易的,那里有溢满生机的憧憬,那需要一个成年人始终葆有成长的能力,或许才能如孩子那样,在生活的笑靥或泥泞中看见白云里有奔跑的马群,听见蒲公英在春风里的合唱。

我在孩子面前蹲下来,对孩子说话或者听孩子说话,我感到当我试图看懂他们时,孩子也无时不在对我们幽微的内心作着极为细致的观察和判断。

那时我常常想说,孩子,请带上你的阅读,也带上我和你一起成长。

(选自《小品文选刊》2023 年第17期,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