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项链》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饱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象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申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如如何。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迎了过来,将支票还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专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这篇文章共写了两件事,请你概括写出,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2)、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是:( )

A、这篇小说主要采用语言对话和行为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的方先生财大气粗,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能办到任何事情。没有想到因为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文章表明了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D、乞丐的形象表明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E、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乞丐原来就是书店的经理,使这篇小说的构思显得很巧妙。
举一反三
阅读巴金的《繁星》一文,回答问题。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换糖

刘国芳

    孩子跟着母亲去外婆家,路有点儿远,坐了一上午的车。才到不久,孩子就听到外面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走出来,看见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那丁丁当当的声音,就是这个挑担子的人敲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就跟在后面。

    见孩子跟着,挑担子的人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挑担子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知道了,这是个换糖的人。孩子住在大城市里,没人换糖或者说没见过换糖的,现在听说牙膏皮也可以换糖,孩子就来劲儿了,孩子掉头就跑了回去。

    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

    随后,孩子得到很小的一块糖。

    把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津甜津甜。

    孩子吃着糖回家时,母亲很惊讶,说:“你吃的什么?”

    孩子说:“糖。”

    母亲说:“哪来的?”

    孩子说:“牙膏皮换的。”

    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

    孩子的外婆也在边上,说:“那是麦芽糖,怎么不能吃?”

    第二天,孩子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知道换糖的来了,又跟在后面。

    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他,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

    孩子又得到一小块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很甜很甜。

    孩子后来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就会从家里找东西出来。好多次好多次以后,孩子就觉得家里再找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有东西换糖,孩子只能跟在后面。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

    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

    孩子嘟嘟嘴。

    天天都有换糖的人到村里来,孩子也天天听得到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天,换糖人又来了,孩子仍像以前一样,又跟着。

    换糖的人出村了,孩子仍跟着。

    换糖人见孩子还跟着,就说:“你还跟着我做什么?”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你再跟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孩子仍笑。

    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

    孩子吃着糖,不跟了。

    换糖人走了,不见了。

    孩子这时转身想回家,但忽然,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孩子一听到这声音就来劲儿了,寻着声音过去,跟在后面。

    换糖人看孩子跟着,也说:“拿东西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说罢,孩子仍跟着。

    天不早了。

    孩子这时离村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但跟在换糖人后面,孩子一点儿也不害怕。天黑后,换糖人发现孩子还跟在后面,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现在天黑了,你住哪儿呀?”

    孩子说:“我外婆家住邓坊村。”

    换糖人说:“十多里,你怎么回去呀?”

    孩子没回答,仍笑。

    这天,是换糖人把孩子送回村的。一到村里,孩子就认识路了,孩子跑回家去。但到家后,孩子没看到一个人,外婆还有母亲,一个人都不见。孩子就害怕了,哇一声哭了起来。

    在孩子哭着时,孩子的外婆和母亲回来了。见了孩子,她们一把搂着,带着哭腔说:“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

(选自《湛江文艺》2018年第11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茅芽青青茅根白

徐若学

①时间没有永远的青葱,总会在马不停蹄地磨洗下褪色。

②阳光和燕子呢喃,茅芽在半个月的潜滋漫长下会蜕变为花。男孩子总是与男孩子互怼:吃茅芽,屙套子,给你媳妇编帽子。好在茅芽并不生气,青葱的茅芽滋滋地抽穗,擎着白白的花絮,那是白色的火焰,一团一团地燃烧,和天上的火烧云暗送秋波;一片片一堆堆,如雪白柔软的毯子铺在地上,男孩子和着衣服就地一滚,滚得满身雪白,天上是白云苍狗,地上是白毯雪人,天地之间眉目传情。

③茅根质轻而韧性实足,学着边塞诗人挑灯夜看断面处:中心黄白色,并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实,或有无数空隙如车轮状,让人想起车轮滚滚,鼓振马啸啸的战场。

④茅花白,茅根多半是白色的,通体纯白,根正苗红,下行上效。

⑤人有经络,茅根也有筋节,难怪有成语说拔茅连茹,茅根细长,根上连根,盘根错节;茅根有节,是窝居土里的缩微竹节,一节连一节,一丝勾一丝,一针连一线。茅根是最会经营人生的。既有理有节,有张有驰,又自力更生,不卑不亢;既运筹帷幄,当机立断,又呼风唤雨,如鱼得水;既储备蕴藏,集腋成裘,又鞠躬尽瘁,吐甜献心。白软而带节的根,是袖珍的甘蔗,细品慢嚼,甜汁虽少得可怜,但却是真正地道的不见日月精华满含地气的阳光味道。

⑥做一棵茅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受得了严酷。无论在田边、地头,荒山野岭,无论在城市乡村,你得学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壮大。这不,天下最普通平凡的就是这茅草,野火烧不尽,酷寒冻不死。没有一棵茅草有自暴自弃,没有一棵茅草精神萎靡,没有一棵茅草半途而废。她要让一生都光彩,一世都风光。

⑦小时候,好流鼻血,老妈就是用这茅花揉成团塞进鼻孔止住了年轻的血跳。邻居陈奶奶吐血不止,老妈就用这白生生的茅根熬水喝,让我们见证了奇迹。夏天,透明的玻璃壶里卧着一把带节的茅根,老妈叫做神仙茶,喝下神清气爽。“茅根茶,有点甜”成了一生挥不去的收藏。杜甫草堂上铺的就是这冬暖夏凉的茅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住茅屋,成就了杜大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人生。

⑧我敢说,中国人往上数三辈都是农民,虽然抖落了脚上的茅花,潜意识里遗传了茅草情结,只要春天一招手,就想去踏青,去验证似曾经历的”茅芽青青茅根白”的日子,有意无意地掀开大地的门帘,与自然、生命、价值和爱撞个满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