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筏子》同步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祥,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妈妈是老虎

郑海丹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的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的回家。

    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他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

    ④在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清风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的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 或者“你喜欢就好”, 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

    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者。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从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为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

    ⑪在非洲草原上, 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⑫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⑬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选自《做人与处世》)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再挑回来,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毕业后就业于台北。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外公事母至孝。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茶园

    ①小时候不喜欢喝茶,上山摘茶叶却是我喜欢的。

    ②我常常和奶奶上山,挖药,找柴火,找菌子,找野果子。离家不到百米的背后山就有茶树。要采野茶,须到更高的山上。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

    ③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总之,是浸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在死去。确实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恣肆快意。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解放脚”,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

    ⑤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我全然不知道。

    ⑥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⑦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我怎么能要呢? 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⑨“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

    ⑩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⑪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⑫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

    ⑬渐渐的,老家的朋友到上海来,会带些老家的茶叶给我,有红茶绿茶也有普洱茶。把这一种一种茶叶排开来,一种一种喝过去,确实好喝,不是当年奶奶的“大叶子茶”可比拟的,可它们竟让我愈加思念起奶奶的“大叶子茶”来了。

    ⑭奶奶没喝过我喝过的这些茶——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⑮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佛子岭的曙光

靳 以

①“同志们,现在是三点整,三点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②水库工地广播站开始播音,这正是破晓之前的凌晨。在这里,和祖国各地的工厂、矿山和大建设工地一样,成千的工人通夜在佛子岭大坝的工地上紧张地操作着。他们每个人都记得:一定要跑在洪水的前面,不顾烈日的酷热,风雪的严寒,他们不放过一秒钟,日日夜夜地操作着。

③天还是很黑,虽然已经是春天了,可是午夜后的寒冷像初冬。在工地以外,树梢顶上,星星闪耀着;可是走进了大坝工地,明亮的灯光夺去了星星的光辉,不但照亮了天际,连河水也映着亮光。浓黑的夜色压不住这个世界,夺目的灯光劈开了它,通过闸门的水,像一匹匹发亮的白缎挂下来。在高空,一闪一闪发着蓝光的是电焊的火焰,它轻轻地把夜抓碎了,清晰地照出提前到顶的拱和垛上胜利的红旗,还有垛顶上活跃的工人的身影。他们忘记了夜,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惫,他们只是忘我的工作着。

④静静的山谷,静静的夜,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把寒冷的夜晚也变成热烘烘的了。

⑤广播员热情的语言从喇叭口放送着:“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我们工人有力量”……洪亮的歌声,一直送进工人的心里。突然报告:“二号拱位,一位工人同志受伤了!”只见工地急救站的医务人员,急急地背着药包和担架跑到了现场。他们不但在深夜要保持清醒,而且探身到急救站的外边全神贯注地谛听,生怕听不见广播站对他们的召唤,如果不能及时赶去急救,会影响工人同志的生命安全。

⑥当祖国人民安睡的时候,当孩子紧偎在母亲身边的时候,当老人翻个身又睡着了的时候,成千的人清醒着、劳动着,在佛子岭山地修筑着中国第一个连拱坝!它是千万人民的智慧、力量和血汗的结晶。

⑦这坝横亘在两座山头之间足有一里路长,像二十多层楼那样高,由二十个坝垛和二十一个半圆形的坝拱组成。上万的农民弟兄和战士,把大山深深的斩去了一段,把河心挖深了二十多公尺。它向上直矗天际,向下深入水底,像一行俯身的巨人,紧紧地站成一排,把两臂撑住地心,用后背挡住汛期中从千山万岭奔泄下来的洪水,使它从汹涌化为驯服,使两岸人民不再受到水灾。

⑧它把上游的山谷变成一个大湖,常年积存着五亿立方公尺的水量,在枯水时期输送水源,使河面随时能行驶大木船,把上游山间丰产的竹、木、茶、麻运出去。它使下游七十万亩良田受到灌溉,淮河两岸人民免受洪水灾难。它强大的电流会一直送到三百里外的合肥去,给远方的城市,周边的山村,给千家万户带来光明。

⑨它是中国第一个技术性最高的连拱大坝,它是按九级地震的条件设计建筑起来的水库,他将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踏上了美满和幸福的大道。

⑩这伟大的工程虽然是在大别山区的深山里,可是全国人民都关心他,支援它。从东北送来了斗车和枕木,从上海送来了机器和钢筋,从南京的栖霞山送来了洋灰,从青岛送来了钢板椿,就是从遥远的重庆,也送来了机械和车轨。

⑪青年农民也来了,他们就近参加水库修建工作,两淮的农民带着工具从家乡一步步赶来了。上海的,无锡的,宁波的,海门的,湖北的,安徽的工人也来了,淮河两岸的子弟兵也过来了,结成工农兵的大军,向自然斗争,他们掌握着不同的机器和技术,却抱着同样的目标和志愿向水库工地进攻。

⑫难道没有困难么?从勘测开始就不断的遇到大小的困难,可人的意志没有被困难挡住。去年六月突发的洪灾持续了三个月,几乎把人们的信心冲垮了,可是党给人民以力量,党鼓舞着工地上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战胜大小困难,把三个月的时间追回来,大步向前。就在几天前,又有近两千个流量的大水来了,连拱坝已经屹然挺立在那里,挡住大水、制服大水,让翻滚起伏的水驯顺的流过闸门,只高出水面五六尺的木桥也能安稳地在水面上。“这是一个考验——”工地上的人们怀着欣悦的心情说。他们的建设信心更增强了,两年多辛勤筑成的连拱大坝起作用了!

清晨,当天边的青光转变成亮白色,天顶透出蓝色来,最后的星星也落下了。射着万道光芒的太阳穿过东山的红云升起来了,它用温暖的手抚摸着在高空操作了一夜的工人。忙碌了一夜的工地仍热火朝天。代表着工人们的力量、骄傲和光荣的红旗,正高高飘扬在湛蓝的天空中,格外灿烂夺目。

⑭这正是六点整,一个真正的早晨的开始。

一九五四年春,佛子岭

选自《靳以散文小说集》有删改

【阅读链接】

靳以(1909—1959),是与郑振铎、巴金、叶圣陶等人齐名的现代著名作家。文中的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为根治淮河水患而兴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其建筑价值和精神价值不可估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