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桐乡市六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茶园

    ①小时候不喜欢喝茶,上山摘茶叶却是我喜欢的。

    ②我常常和奶奶上山,挖药,找柴火,找菌子,找野果子。离家不到百米的背后山就有茶树。要采野茶,须到更高的山上。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

    ③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总之,是浸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在死去。确实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恣肆快意。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解放脚”,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

    ⑤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我全然不知道。

    ⑥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⑦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我怎么能要呢? 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⑨“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

    ⑩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⑪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⑫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

    ⑬渐渐的,老家的朋友到上海来,会带些老家的茶叶给我,有红茶绿茶也有普洱茶。把这一种一种茶叶排开来,一种一种喝过去,确实好喝,不是当年奶奶的“大叶子茶”可比拟的,可它们竟让我愈加思念起奶奶的“大叶子茶”来了。

    ⑭奶奶没喝过我喝过的这些茶——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⑮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另外三件。

①摘茶叶

④给我买吃的

(2)、文中第⑤段写道“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 我全然不知道。”中的“全然”二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细读文中画线句,品味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出来,给我。

(4)、深山里的那片野茶园,为什么被作者说成是“奶奶的茶园”?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新闻,回答问题。

关于3·15消费维权的主题阅读

     【网络调查】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消费者权益保护”再一次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近日,《范大姐帮忙》联合《市场导报》组成维权联盟,向消费维权亮剑。

       你遇到过哪方面的消费纠纷?遇到消费纠纷,你维权了吗?

     【你说我说】网友一:现在有些商家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只提供"收据"或"小票",上面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一旦遇上纠纷,所购商品的名称、型号、价格、购物日期、商店地址等都没有,证据到哪去找呀?甚至有些消费者把小票、发票等都随手扔进垃圾桶导致遗失掉了。怎么维权呢?这实属为难消费者了。

       网友二:有一年我拿着80多元的"问题药"让消协处理,他们让我先到检验机构去检验,而检验这80多元的"问题药",我就得先掏上千元的检验费用,怎么办呢?我只能自认倒霉。

       网友三:我朋友方小姐购买了9元洁面乳受骗后,打官司历时三个多月,其间付出了3000多元交通费和误工费。值吗?算了呗,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犯不着为几个小钱费神?

       网友四:我网购过一双劣质运动鞋,当时我就想去投诉那个卖家,但我不知道该去找谁。找消费者协会,我到现在都不知在哪里,怎样联系他们?找工商管理部门,一看到他们那嘴脸,算了吧,有委屈没处诉说呀!

       网友五:我们都是外行。商家以次充好、以样品冒充新品,哪看得出呢?等发现质量有问题了,有时都超过“三包”期限了,再去找商家理论,谁理你呀,找工商也没用!

       网友六:一些特殊行业、垄断行业,将其霸王条款印在自制的票据上,强迫消费者接受其所谓的"规矩"。像酒店就明确写着:禁带酒水。这种市场环境,消费者受害后如何举证?

       网友七:上次我朋友发现刚买回来不到一个月的电视机居然开不了,找到商家理论,商家却死不认帐。拿发票一看,上当了!白纸黑字,商家在发票上写的是“江楠电器”,而他们的店名是“江南电器”,而且发票上明确写着:处理品。看来发票也得仔细看呀,店名、产品 名称、生产日期等都得看清楚。否则没法维权呀。一位法官说:很多消费者法律知识不足,需要维权时,往往既不知道自己该告谁,也不知道需要提供什么证据。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索要发票,发票信息与实物要保持一致。

       食品专家董金狮:现阶段之所以有这么多商家敢冒着违法的风险干一些昧良心的事,一是利益的驱使,此外还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力量。提高食品药品生产准入门槛,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机制迫在眉睫。

阅读《外婆的早饭》,完成下列各题

外婆的早饭

李娟

    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一般来说,外婆吃过早饭都会睡一会儿觉的。睡醒了,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一般来说,还要再睡一觉,这一觉得睡到午饭做好了才能结束。吃完午饭后,一般来说,她老人家一定还得躺上一会儿。躺到半下午,睡得实在睡不着了,起来再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回到帐篷里,往床上一倒一般来说,又要睡到晚上开饭时候……

    白天睡成这样,那晚上干什么?晚上就开始玩了呗。一整夜,她睡的帐篷角落那边窸窸窣窣响个不停。有时会有“哐嗵”一声,肯定是摔跤了,要不就一定是弄倒了什么东西。

    “吱!吱吱”的声音源自一捏就响的橡皮小耗子(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给她这个……)。

    “嚓嚓~嚓嚓~嚓嚓~……” 在给会跳的玩具小青蛙拧发调(后悔……)。

    “啪哒、啪哒、啪哒……” 小青蛙开始跳了。

    “窸窸哗哗……”不用说,又在数她的私房钱。

    有时候,各种各样的怪声音还会一路延伸到摆放糖果的小食品货架那边……也不能怪老太太嘴馋,闲着也闲着,不吃怎么着?而她老人家只要来了兴致,深更半夜也会旁若无人地唱歌,唱那种川味极浓的,调儿根本就不带拐弯的 招魂一般的曲子。好在我们也听习惯了。乍然一听的人还真受不了呢。总之一夜不得安宁,直到天蒙蒙亮了,我们才能疲惫地沉沉睡去。那时,天大的声响也惊动不了。那样的时刻,外婆也开始起床做早饭了。

    如果那个时候我醒着,会从帐篷缝里看到外婆一手拎一截小木桩(我们家的小板凳),一手捏着窄窄一溜儿桦树皮,弓着腰,慢慢向炉灶那边走去。

    为预防火灾,我们家的灶砌得离帐篷比较远,在沼泽边的下风处。炉子很简单,三块石头往那儿一堆就行了,旁边还有一个大大的石头,很平,做饭时可以放些油盐酱醋。没有风的时候,我们也把它当做饭桌围着吃饭。炉灶旁边还支了个“人”字形的小棚,里边垛了柴火。

    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

    就这样,清晨里,世界的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了。我又蒙眬睡去,梦里也去到了炊烟所抵达的最高处……

    除了外婆,一些牧羊人和外地来的收购羊和羊皮的人也要早早地开始一天的内容。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路上走了很久了。早上多冷啊,他们裹着沉重的皮大衣,在清晨发白发亮的冷气里走着。草地被冻上了,泛着白霜,硬硬的,被踩得“嘎吱嘎吱”响。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 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 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但这时候要是再不起来的话,就有顾客钻进帐篷掀被窝买东西了。没办法,我睡在柜台上,我妈睡在货架下,都不大雅观。

    我们便哈欠连天地离开被窝,迷糊着眼睛叠铺盖、穿戴、梳洗。但是看到稀饭已经盛出,新新鲜鲜、热气腾腾地搁在炉灶边的大石头上。三碗稀饭间摆着一碟子泡菜,也刚捞出来,水淋淋的。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好心情伴着好胃口全来了。

    我们一边喝稀饭,一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问道:“咦,你什么时候把饭给做好了?”

    她得意的呀:“我怕吵醒你们,干什么都悄悄地……”这话更是比什么都气人。

    接下来她又很体谅地说道:“你们干活从早到晚,太辛苦了,我给你们做顿饭嘛,也没什么的。我又不是老得动不得的人,能干一点就干一点嘛……你们太辛苦了,我只想让你们好好地休息……你们只要休息得好,我也就放心了……”

    真是毫无办法。吃完这顿珍贵的早饭,一般来说,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小题。

弹棉花

莫清荣

    ①“弹棉花,弹棉花咯……”一声带着湖南口音的长长吆喝从小巷的深处传来。

    ②我赶紧探出头去观望。只见一个穿着灰色棉衣的年轻人,肩上背着一张大弓箭样的东西,一边扯长声调吆喝着,一边弹拨两下弓箭上的铁丝,发出砰砰砰砰的响声。

    ③母亲赶紧出去把他叫了进来,说有一床旧棉絮要弹。母亲从房间里抱出发黄的旧棉絮,塞到那个人的手中,那个人抱起旧棉絮就往晒谷坪的插青屋里走。我和母亲跟了过去,看到灰尘满天的屋里有两个人,在棉架上砰砰地敲打着弓弦。砰砰砰,砰砰砰,棉絮弹起又落下,落下又弹起,轻飘飘的棉絮飘舞在空气中。顿时,他们的头上全白了。

    ④师傅手里又拿着一根细长的竹枝,牵着一根长长的纱线,熟练地把纱线从这个对角牵到那个对角,绕在一根一根木钉上,拉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棉絮像个听话的孩子,服服帖帖地躺在师傅拉起的纱网里。师傅让两个徒弟拿来木制的磨盘,压在棉絮上,棉絮渐渐由厚变薄,由松变紧。师傅摸摸棉絮,觉得可以了,就缝上几针,又继续推压,每个角落都推一遍,翻过来再推一遍。一床崭新的棉胎才做成了。

    ⑤直等到日落西山,才轮到弹母亲的旧棉絮。旧的棉絮比棉花更难弹,一来它用的时间长了,积累的灰尘比较多。二来它太实,要反复击打才能弹松。从太阳升起一竿子到太阳落山后,三个人分工合作,就弹了两床棉胎,得到八元钱的加工费。

    ⑥弹棉花的过程中,母亲和那个师傅唠起了家常。师傅说,他是湖南人,那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徒弟。他们三人平时在家农忙,从八月之后就外出弹棉花,生意好的话,过年前可以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如果生意不好,或者揽到的活儿没有完成,他们就不回去过年了。他们从湖南辗转来到广西,几乎走遍了广西的每个乡镇农村。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租住一两间民房或公家的房子。白天,那里是他们的作坊和厨房;晚上,又成了他们的卧室。把架子一收,铺盖卷一展,就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临近过年前,工期赶得紧,晚上也要加班,做到半夜才睡几个钟头。母亲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师傅说,家里有老婆还有四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他只带了大儿子和徒弟出来。大儿子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家里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就靠着他一人外出弹棉花贴补家用,基本生活都难以保持,只得让孩子辍学,跟着他走南闯北,学一门手艺,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了看旁边那个略显瘦弱的年轻人,他苍白的脸色上分明露着无奈。他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

    ⑦前几年,我也种棉花。去弹棉胎的时候,发现用的都是弹花机了。棉籽脱粒有脱粒机,弹棉絮时,把脱粒后的棉花塞入机器中,出来的就是白花花的棉絮了。纱线不再一根一根地手工来拉,而是铺一层事先做好的网纱。压棉胎也有木制的磨盘,但只是开始时用来压实棉花,之后的工序都用机器来完成了。

    ⑧小巷里,不再有“弹棉花,弹棉花”的吆喝,那些走街串户弹棉花的湖南人,也不知去往了哪里。我还是怀念那种手工棉絮的温暖。

(选自《回望故园》,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软

盛慧

    ①三月,阳光还是稚嫩的,草木带着清纯、甘甜的气息,吸一口,心里就甜丝丝、清亮亮的。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小花正在绽放,露出好看的小牙齿,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女孩,讨论一块新买的鲜蓝布料。村庄的样子已经与上个月迥然不同,光线要多明亮就有多明亮;错落的房舍就像刚洗过澡一样,精神抖擞,露出雪白的身子和乌黑的头发;门上的红对联,像口红一样鲜艳。门口的场院上还晾晒着过年时留下的年货,那些腌过的肥肉,像盐一样晶莹,看一眼就让人心满意足。风像棉花糖一样柔软,拂在脸上,又满是羞涩地散开了。

    ②上午的风,还带着些许凉意,到了中午,就暖和了许多,懒洋洋的,就像一个喝醉的人,走着走着,闭上了眼睛,找不到方向了。寂静无边无际,只有轻微的“嗡嗡”声。小虫子正挥着翅膀,在草丛间忙碌。河水的颜色不似冬日那般凝重,浅绿浅绿的,显得很欢快。它拍打着小船,像母亲一样,一边唱着催眠的小曲儿,一边拍打着熟睡的婴孩,满目深情。鱼儿们成群结队地从河底游到水面,享受着阳光的抚摸。村子里的小路,现在仍然铺满碎金子般的阳光,但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浓密的树荫所遮盖,这树荫会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暗,把明亮的小路变成幽暗的隧道,把我们的村庄变成黑漆漆的酒窖。

    ③下午的村庄,就像一只空空的箩筐,除了风和蝴蝶,村子里没有任何来客。老妇们坐在场院上晒太阳,她们的身子就像潮湿的床单,需要在阳光下反复晾晒。她们手里并没有闲着,有纳鞋底的,有补衣服的,有织毛衣的。她们谈论着陈年旧事,谈论着逝去的人儿,语气平淡,却有一种清淡的芳香,就像夹在书页中的花瓣。

    ④像一段早已熟悉的优美旋律,黄昏终于来临。这是孩子们最欢喜的时刻,在玫瑰色的光线下,他们像小狗一样欢快。他们开始捉迷藏,隐藏与寻找让他们获得难以言说的快慰。他们隐藏在门背后,隐藏在草堆中,隐藏在木橱里。他们隐藏在村庄的幽暗处,隐藏在那些年迈苍凉的褶皱里。一阵阵的嬉笑声,一不小心就会惊醒那些沉睡的幽灵。

    ⑤天色暗了下来,村庄开始变得模糊,远处的群山消失了,接着是门前的河流,最后,村庄像被啃完的骨头,只剩下浅浅的轮廓,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喧闹的声音也渐渐变小,村子里走动的人越来越少,就像一场戏已经散场,村庄中央的池塘和晒谷场,空旷得令人忧伤。偶尔传来有人赶鸭子回家的吆喝声,也和炊烟一起被风吹散了。夜色更重了,银子一样清凉的小月牙,刚一出现,就被云朵紧紧抱在了怀里…村庄像被一辆马车悄悄载走了,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选自《读者》2022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学习了生物学,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玉米”的资料。

资料一: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珍珠米”“棒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强大,秆高,粗壮。叶宽大,带状披针形。异花授粉。果穗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外被数张苞叶。籽粒大,扁长型或方圆形。喜温暖,喜光。需肥、水多,较耐旱、耐瘠。中国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秆、叶可青饲或作青贮原料,苞叶可作编织工艺品的原料。

(摘录自《辞海》)

资料二:

到了玉米开花的季节,雄花开花会稍微早于雌花开花。雄穗在开花的5天到8天时间里,能产生2000万粒以上花粉粒。玉米的花粉很小很轻,有点微风,成熟的花粉撒落,就会给长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周边其他植株上的雌蕊授粉传粉。随后,玉米须变暗并开始变干,籽粒呈白色水泡状,里面有清澈透明的液体,这时籽粒的含水量高达85%。接着玉米须变干,玉米籽粒内的物质呈浆糊状,淀粉和营养物质迅速积累,并且顶部开始凹陷。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籽粒的水分下降到55%。最后,成熟的玉米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层,黑色层的作用是阻止干物质和养分从植株移动到籽粒。到了收获的季节,剥去玉米的芭叶,我们就能看到金黄的玉米了。

(摘编自《玉米的一生》)

资料三:

一个基因可以关联农业未来,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优良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我们团队针对黄淮海、西南山区玉米品种在抗病、品质、产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选育了20多个玉米新品种,创制出大量热带玉米新种质,供国内选育出的品种占西南玉米片区种植面积50%以上。

(摘编自2023年7月31日《中国教育报》)

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迈入新时代,人们有了新的生活追求,逛花市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位于昆明滇池东岸的斗南花市,是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让我们一起走进斗南花海,感受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吧!

斗南花海

原因

①来到云南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门口,就看见不断有人抱着大捆大捆的鲜花兴冲冲走出来,我差点被撞到。“不好意思,买得太多,太高兴了!”那人赶忙道歉.怪不得外省朋友来逛过花市后都激动地说:“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鲜花,简直惊呆了!”

②走进大厅,百合、桔梗、玫瑰、茉莉、满天星、水晶花、勿忘我、向日葵、蝴蝶兰、郁金香……这些鲜花堆满柜台,如锦缎铺展开来,直至大厅尽头。商家店铺里是花,人行过道上是花,人的怀里也是花,漫天漫地的花像一条彩色的河流在流淌,流淌出斗南这个花的海洋。

③在这花海里走动的人摩肩接踵,有穿着入时的年轻人,有步履稳健的中年人,还有精神矍铄的老年人。姑娘们常会买一顶花冠戴在头上,头上的花朵随步摇颤。她们不是要与花比美,而是要与花相映相融。

④____?斗南的人们世代种花。“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岁月更迭,从挑担售卖,到花农自发形成一条鲜花交易街,再到一条又一条街的递增.如今,斗南终于发展为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

⑤花市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卖花人。其中就有个卖雏菊的姑娘——小菊。小菊是成都人,她说自己永远记得六年前的生日,朋友们不约而同都给她送鲜花。小小的房间被鲜花簇拥,也被幸福环绕.从那时起,到昆明卖花的梦想便开始在她心中萌发.来到斗南后,她每晚在热闹拥挤中批发鲜花,然后连夜修剪枝叶、捆扎花束,天亮搬上柜台。她的手指被染成了墨绿色,手掌也有划伤,但她始终微笑着,还常常送给顾客一两枝特别鲜美的花。她的鲜花丛中,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愿你屋里有花,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⑥安徽女子阿艺深谙插花艺术、熟知花语学问。她制作的迎宾花束甚至上了新闻!她说:“卖花是一门艺术,买花也包含学问,不同的花寓意不尽相同。就像玉簪花,花朵洁白无瑕,不染尘埃,将其送给亲友,能表达对他们幸福美满的祝福和祈愿;再如康乃馨,端庄大方,芳香清幽,将其送给长辈,能表达对他们深深的敬爱。”可以说,每一朵花都是斗南的馈赠,都在诉说着各自的盎然诗意。

⑦斗南百花竞放,把难以计数的尚美之心集合在一起。这里的花朵绚烂了多少房厦,浪漫了多少时光,联通了多少友谊,抚慰过多少心灵,寄托过多少思念,谁也说不清楚。当手捧花束离开时,我真想转身,把散发着芬芳的花束送给那些可爱的人,并讲述那些“鲜花般的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