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居里夫人和一克镭》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

      1983年夏天,在杨利伟上高中的时候,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来学校招收飞行员。从小就有从军梦的杨利伟经过严格           (a、挑选  b、选拔  c、推选),成为一名空军学员。

      1987年,杨利伟从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以后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1988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空军部队10年间,他安全飞行了1350小时,曾两次荣立三等功。

      1996年初夏,杨利伟参加航天员体检。航天员的选拔可谓是百里挑一,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极端严格。有关专家指出,在飞船上,每增加一克有效载荷就必须付出很多的推力,飞行代价十分昂贵。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讲,身材粗矮一些的人,其脊柱对抗冲击力的能力会更强一些。几个月下来,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在886名初选入围者中脱颖而出,入选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1998年,杨利伟与被选拔出来的其他13人一起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载笔航天工程、航天医学基础……30多门课程要从头学起。一向不甘落后的杨利伟 愤学习,初来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开始时,杨利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而到后来考试时,他           (a、自然  b、当然  c、居然)得了100分。

     接下来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更为            (a、艰难  b、艰险  c、艰苦)。仅以“超重耐力”训练为例,一个人就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识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苦练加巧练,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顺利地通过了各项严格的训练。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飞船发射前夕,杨利伟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10月16日早晨,经过21小时的“太空之旅”,迈出返回舱门面对欢呼的迎接人群,杨利伟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在即将登上前往北京的飞机时,杨利伟用三句话总结自己的“太空之旅”。

(1)、在括号里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2)、文章写飞船发射前夕杨利伟告诉记者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落叶
                                                                                                    贾平凹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且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文章有删改)

阅读

英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将“舞”与“武”相结合,成为传统文化“活化石”。让我们一起在文字中领略英歌舞的独特魅力吧。

    【材料一】去年春节,英歌被冠以“中华战舞”之名迅速走红。今年春节,英歌不仅再次“出圈”,还顺利“出海”。国家级非遗普宁英歌在英国伦敦的“炸街”表演惊艳全球。

    这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民间广场舞蹈,广泛流传于潮汕各地,尤以普宁、潮阳、潮南等地最为盛行。每逢春节,英歌舞是潮汕“年味”最浓的民俗活动之一。从大年初一开始,不少英歌队到各村各户拜年,或沿街挨村游行表演,热闹非凡。

    在潮汕,几乎每支英歌队都有风格独特的脸谱,大多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

    作为英歌文化的主要代表,普宁英歌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以威武雄壮、豪放粗犷、刚劲雄浑闻名。

    女子英歌舞多取材于花木兰从军或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在打法和脸谱上,女子英歌与男子英歌均有所不同。男子英歌在敲击槌的时候,一般起左手右脚或起右手左脚,女子英歌则是同手同脚。此外,男子英歌勾画脸谱较为夸张,女子英歌表演时以淡妆为主,额头上画有“火”的标志,有团结、巾帼不让须眉之意。

——选自《文旅之声》

【材料二】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今年2月至今,英歌舞表演在某应用中的搜索量同比上涨破千倍。那么,英歌舞为什么能火出圈?

    首先,英歌舞本身就是历经岁月淘洗的文化结晶。潮汕英歌舞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百多年发展史。英歌舞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表演气势豪壮,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非常契合春节主题。

    其次,年轻人加入到英歌舞传承和创新中。据报道,不少英歌舞队员,都是90甚至00后。潮阳忠精英歌队教练井然表示,以前的英歌舞传承下来的招式.比较简单.后来他们创新了新阵法、新招式。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时代条件是社交网络。一朝触网天下知,有了移动互联网,有了社交平台,有了短视频,一个地方的民俗活动,可以通过外地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手机镜头分分钟上网,隔着屏幕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一支舞蹈带动了一个地区出圈,爆火的英歌舞,其实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老实说,英歌舞并非一枝独秀,在更多地区,也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待着适时化的开发。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有不少网友发布视频,称在深圳看到“山寨英歌”表演。视频画面显示,表演的队员们虽身着潮汕英歌服饰,但未画脸谱而以面具代替,手拿英歌棒随着节拍左右敲打,期间还在现场表演起了街舞,与含有南拳套路的传统潮汕英歌舞看起来大为不同。记者注意到,该表演队的旗号上写着“非遗英歌街舞文化周”。

    但有网友表示,“这哪是潮汕英歌舞,一点激情都没有,英歌可是血气方刚,激情武斗的”,还有网友表示,“这是抹黑非遗文化”“可以模仿但不要毁灭”!

——选自公众号《这就是普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