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试题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父母的心》同步训练

    “课文《父母的心》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

    【考点】
    【答案】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4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qí,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chāi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⑫“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是吗?给我看看。”

           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好像有。”

          ⑰“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㉑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入戏的赵老师

    张蛰

        在我中学六年的语文老师里,赵新仁老师是别样的一个。

        高一结束,分文理班,我选了文科,于是就遇到了教语文的赵老师。赵老师第一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上来就说:“遇到我算你们幸运,我带你们两年,你们的语文成绩保证能平均提高五六分。”口齿不清和说话的习惯,让赵老师“保证”后的“能平均提高五六分”显得根本就是对“遇到我算你们幸运”的否定。大家对分数提高不提高没放在心上,只对赵老师的说话习惯感兴趣,背地里喊了他很长时间的“五分老师”。

        那时住在学校里的老师都是见缝插针地安排住房,赵老师一间五平米不到的宿舍在学校广播室旁边,远离学生和其他教工宿舍,离教工食堂也最远。可能习惯了一个人吃饭的氛围,赵老师从不与其他教工一起用餐,他打好饭菜就从食堂出来,边走边吃,一般刚好到宿舍门前吃完,当然也有吃不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他从裤兜里晃晃啷啷掏出一大串钥匙,熟练地用嘴挑出一把,插进锁孔,拧转,推门,进门,哐当又关上门。春夏秋冬四季如此,刮风下雨飘雪皆如此。赵老师吃饭在我们眼里是一道有趣的风景,他吃饭很甜很香,早晚咸糊糊他边走边喝,午饭炒菜他边走边吃,无论早晚,总是右手拿筷子,左手既端碗又攥两个大馒头,走两步停一下,或喝汤或咬馒头或夹菜。有时遇到汤水过热,他会边走边吹边吸吸溜溜地转着碗沿喝。他穿的鞋永远大两码,踢踢踏踏地走路。遇下雨,他就在伞下吃,走两步停下,吃一口再走,不管地面有无积水,也不管自己裤管湿了半截。

        我的地理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不知为什么突然提起语文赵老师,说:“你们赵老师,他入戏。”

        赵新仁老师入戏,我们知道。

        他上《孔雀东南飞》,讲到焦仲卿刘兰芝二人分手时,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竟哽咽不能语,半天,眼含泪花,望着空荡荡的屋梁长叹一声,摆摆手让我们自己读书,一个人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去了。课文总是要讲下去的,下一节课,说到刘兰芝“脱裙揽丝履,举身赴清池”时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到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后就再也无法抑制,一屁股坐到讲台的水泥地上大放悲声,双手握住自己的双脚,哭得涕泪涟涟,无法自己,活脱脱一绝望女人。太震撼了,我们目瞪口呆。但很快,我们以极高的朗读音量盖住了赵老师的哭腔。赵老师入戏后心里就没有了我们,但我们很感动,我们用声音掩饰他事实上的尴尬。

        但后来还是发生了不愉快,仍是《孔雀东南飞》,那是入戏的赵老师和我们在两年的相处里仅有的一次不和谐。这篇文章,赵老师走进走出地教了我们一个礼拜,六节课的最后一节课是赵老师的总结和控诉,他歌颂刘兰芝的善良、勤劳、美丽和反抗,批评焦仲卿的软弱与愚孝,控诉封建家长制,怒斥刘兰芝婆婆的蛮横、专断、霸道无礼,鞭挞刘兰芝兄长的自私、冷漠、无情,总之那节课赵老师口齿不清、喋喋不休、唾沫挤满了嘴角。他时而怒目圆睁,时而眼含泪水又布满柔情,就像一个咬词不准又停不住的爱唠叨的老妇人。恼人的是,他重复,歌颂、批判、控诉之后再重新来一遍。还要再来一次刘兰芝如何如何美好的时候,我们班最能捣蛋的赵保龄没举手就站了起来,将了赵老师一军:“刘兰芝勤劳吗?指如削葱根的女人不可能三日断五匹,夜夜不得息是她自己说的,我怀疑刘兰芝说了谎。”我们都兴奋地看着赵老师。赵保龄说完后,赵老师愣在那儿,双眼大睁,瞪着赵保龄。他的脸越来越红,鬓角青筋暴起,眼含怒火,嘴角哆嗦,足足分把钟。教室里鸦雀无声。恢复常态后,赵老师叹了一口气,摇摇头,用有些无奈有些恨铁不成钢又有些理解的语气对我们解释道:“这是文学手法,文学,明白吗?”这时下课铃声刚好响起,入戏的赵老师获得了解放。

        1985年我们读高三,也就是赵老师教我们第二年的时候,一次无意间看到赵老师在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很好奇,我们不知道王力是谁,更不懂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教书之外为何还要读这种看起来枯燥无聊的书。赵新仁老师一脸的自豪与得意,乐呵呵地露着一嘴的大黄牙说在自考,自学考试。“老师也要进修学习。”他拍拍保龄的肩膀,嘴角有唾沫飞出。其后我们慢慢知道,他已通过自学考试拿到大专文凭,正在自学攻读中文本科。于是就有些理解他为何每顿饭都要端回宿舍吃,为何总是把自己关在一间不足五平方的狭小房间里。枯灯独坐,清苦捧读,寂寞里有寄托,这对容易入戏的赵老师倒不失一种安慰。

        后来我去南京读书,赵老师曾先后两次写信,让我更明了他。他让我帮忙买自考资料,每一次都在信纸上重要的地方划上红色的波浪线,像当初批改我们的作文。划了波浪线还不放心,再在下面划上三角符号,信的末尾还反复说着感谢的话,啰嗦得就像他上课。每次,赵老师都会在信封里附上回寄的邮资和买资料的费用,非常认真地迂腐。

        在信里,赵老师向我坦承过参加自学考试的现实考虑,寄希望有一天政策松动,自己的本科文凭能让全家人的身份改变,妻子孩子可以吃上计划口粮。“农村太苦了。”赵老师在信里说。

        后来遇上新疆吸引人才的政策,于是赵老师举家西迁了。我极力想象他西迁前后的场景,想他一脸憨厚又呆气的表情,他走路低头吃饭的样子,他高兴起来的一嘴黄牙,可是一片模糊,脑子里最最清晰的场景只剩下他教学《孔雀东南飞》的一些琐碎片段。

    (选自《文汇报》2018年11月16日,有删改)

    阅读

    芋叶亭亭

    罗芹仙

    ①刚刚过去的夏季,餐桌被几片芋头叶子生动着。 

    ②芋头是母亲自己种的,今年过年前给我带了些,吃过几回,还剩了十来个,一直放在塑料袋里。暮春时节拿出来一看,全都长出了粉嫩嫩的芽尖,芽根周围伸出一些白色的根须。其中有两个连体的芋头,顶着朝天辫似的嫩芽,造型尤其可爱,遂装在一个玻璃杯里,加了些水,置于窗台。 

    ③嫩芽见了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着。先是从芽尖冒出嫩绿的小尖角,细看能看出那是卷状的叶苞。叶柄快速长高,有时一天能长几厘米,蓬勃的生命力简直叫人吃惊。叶苞随之慢慢展开,先展开一半,再展开另一半,颜色是新鲜娇嫩的绿。没几天,叶柄便有几十厘米高了,叶片也全展开来。纤长的叶柄婀娜着托起椭圆形的叶片,便有了亭亭的姿态。这时候,在两个叶柄的根部,又探头探脑地钻出了一个绿色的小尖角,是两个新生的叶苞。 

     ④窗外的阳光像磁场般吸引着芋叶一点点向外倾弯,成了鞠躬的姿势。转天早晨,我把杯子换了个方向,想着这样能让它们挺直一些。到下班回家时,见叶片像向日葵一样,竟然掉了个头,仍然弯腰低头朝着窗外的阳光行礼。虽然知道植物有向光性,但还是觉得惊奇,生命的执着总是令人感动。 

    ⑤叶柄越长越高,玻璃杯已经无法容身,找了一个玻璃花瓶给它们搬了家,并移放到餐桌上。这样一来,我每天吃饭时,目光平视所及,就是这几片绿意盎然的芋叶,总想说一声:芋,你好!《说文解字》关于“芋”字是这样记载的:“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 大意是人们见到芋的叶子竟然这么大,忍不住惊呼。你也“吁”,我也“吁”,于是就有了

    “芋”的称呼。得知这样的解释后,再看“芋”字,觉得多了几分幽默的意味,忍不住想笑。 

    ⑥不过我养的这几个叶片并不大,与我的手掌差不多大小。但作为水培绿植,这不大不小的叶片加上错落有致的造型,却是别有一番风韵。 

    ⑦人们总爱把芋叶和荷叶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样碧绿的颜色,一样硕大的叶盘,一样亭立的姿势。仔细看,其实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荷叶是圆盘形的,叶脉从圆心向四周辐射;中间大都凹成碗状,很容易蓄住水珠,珍珠般的水滴在绿绸似的叶面上滚来滚去,是一道意趣盎然的风景。而芋叶是稍显狭长的心形,叶脉从中间往两边辐射;芋叶大多是前倾的姿势,不能像荷叶那样滚“珍珠”,但它会挂“钻石”。前段时间,正是梅雨时节,空气特别潮湿,一到晚上,芋叶的叶尖就挂上一颗水珠,灯光之下就像亮闪闪的钻石。 

    ⑧尽管芋叶与荷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极少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古往今来赞美荷的诗文何其多,甚至连枯萎的荷叶都要“留得残荷听雨声”。可写芋叶的却少之又少,我只知道一句“芋叶瓜藤绿满田,数家烟火接平原”。看到这句诗,脑子里跳出写荷叶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同样是广阔的绿,一个接的是地,一个接的是天,一个连的是烟火人间,一个连的是理想天堂。 

    ⑨生活平凡如芋,或许不能如荷般开出娇艳的花朵。但若我们用心观察柴米油盐的日

    常,尘世烟火何尝不可以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呢?就像这花瓶里的亭亭芋叶。 

    (《 人民日报 》(2024 年 08 月 14 日   第 20 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