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读《范进中举》,疯态分四层描写,概括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家里养着月亮

姜仲华

    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

    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

    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

    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 , 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

    ⑤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

    ⑥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

    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

    ⑧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

    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

    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

    ⑪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

    ⑫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 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瘐、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节选自汪曾祺的《戴车匠》,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①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②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③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④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⑤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⑥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⑦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⑧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⑨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⑩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⑪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⑫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⑬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⑭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⑮“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⑯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⑰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⑱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⑲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⑳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21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22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23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24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25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了,花生蔓 也日渐枯萎。父亲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寒密宰宰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表, 距离国庆节还有几天。父亲轻轻开门,在屋檐底摘了一柄月牙镰出去了。连日来,父亲  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 一树槐花开的季 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母亲找来父亲的一件旧褂子,砍了一根刺槐,钉成一个十字架,用完整的葫芦当人头,穿上父亲的衣裳,埋在花生地中 央,远远地很像一个人站在那里。

③母亲呢?没叫父亲失望,为轰赶鸟雀,她到集口扯了一条几十米的尼龙绳,选了 一只音量很大的铃铛,铃铛和绳子拴在稻草人身上,另一端牢牢攥在堂屋灯绳上。哪天, 母亲累了,不必去花生地巡视,拉一拉灯绳,那边就会丁零零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鸟们自然被驱散。

④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 一地月色陪伴; 一滴滴露珠滋润, 一天的星 斗促膝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 一群蚂蚁,在花生棵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爱情, 虽然是昙花一现的激情,丝毫不影响植物和小动物们热爱生命抱团取暖的信心。当然也 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旱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 一担 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 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父亲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 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  件事,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的花生棵,垄上有的花生棵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 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 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他是清楚土地脾气的,父亲自医院回屯那日开始, 早晚来花生地撒目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平均分配的。父亲想好了, 一部分上等的花  生,留着来年做种子。 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带给刘教授。 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  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父亲一辈子不肯亏欠任何人,他觉得刘教授是给他第二次生  命的人,是恩人,他送包花生,不仅是出于感恩,更是一份尊严。

⑥父亲这么想着,心底便有一股河流般的暖,在荡漾,在澎湃。人有了精神原野, 就升起一团一团的动力。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堤坝,摸摸口袋,没带烟。想起刘教 授叮咛,不准抽烟喝酒。父亲突然湿了眼眶,烟酒像他的老兄弟,跟着他几十年。现在, 他不得不放下它们,烟瘾来了,就冲着花生地唱支曲子,酒瘾上来,他猛灌白开水。父 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也硬了,数数 日子,该起了。”母亲说:“你说哪天起,就哪天起,咱家你说了算。”父亲择了农历  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 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⑧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 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哞子里闪 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白晶晶的花生,像碧流河里一条条白条鱼  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是跪着, 一点一点朝前挪腾。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 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顶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四粒红花生,罗锅占三分之一!父亲笑得脸上的褶子像 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 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啾叽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 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们留口吃的。

⑨起出来的花生棵,先在地里晾晒一上午,待日落西山时,再扎成捆,扛到前院石 头培继续晒。父亲时刻关注天空, 一旦有乌云压来,赶忙把花生收拾到屋子内。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 一钵子花生, 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害酒,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 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父亲的思绪,铺了一 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六月上)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回答问题。

小渝拟把下面的小小说拍成微电影,邀请你来做导演助理。你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拦住他啊

骆 驼

①“拦住他啊,不管如何,你都要拦住他啊!”刚上高速,父亲的电话就打进来了。

②“唉!”挂断电话,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叹息一声。父亲叫我拦下的,是一辆货车,这车是到我老家川北九龙山区拉土特产的,比如蜂蜜、土鸡蛋、土鸭蛋、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等。我堂弟在重庆开了一家土特产产销公司,将老家作为种植养殖基地,所产土特产品,大都销往了成都、重庆、广东等省市。今天,车上装的主要是蜂蜜和土鸡蛋,我回老家,刚好遇见货车师傅在我家装蜂蜜。父亲业余养蜜蜂几十年了,退休后,他依然乐此不疲,按照父亲的话说,这活路轻巧、干净,也有生活味。

③高速上哪能说拦车就拦车,我也没有那辆货车司机的电话,只得给堂弟打电话,叫他联系,电话刚挂断,父亲的电话又打进来了,他的意思,不管我想什么办法,必须在哪个服务区拦下那辆车;他已经打上了一辆车,来追我们了,并要求我保持电话畅通,就近落实汇合地点,心里虽有不快,但我还是继续联系着堂弟。我想,或许是父亲有什么重要东西,被误装上货车拉走了。

④很快,堂弟的电话打回来了,他说货车司机的电话一直无法接通,我如实将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说:“叫他继续联系!你将车停到最近的一个服务区,等我。”儿子边开车边说:“阆中服务区最近,我们就在那里等爷爷吧。”

⑤很快,父亲就赶到了阆中服务区。看着他急急火火的样子,我问:“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东西让货车拉走了啊?”“你别管,反正必须拦住那辆车。打电话,接着打。”父亲坐上我们的车,坚定地说。 

⑥我们只得开车继续前行。为了让父亲放心,我开了电话免提。堂弟说:“老爷子你有啥子宝贝那么贵重啊,连我都不放心,说出来我帮你捡着就是。”

⑦父亲说:“你别管!你只要答应,我没到重庆之前,不准司机卸货就成。”堂弟哈哈大笑。 

⑧父亲一下子靠在后背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叫父亲安心休息一会儿,到重庆后再叫他。父亲说:“哪里睡得着啊,好不容易建起来的牌子,可不能再被砸了。”

⑨我知道父亲的意思。前些年,堂弟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他承包了土地搞种植,发动乡亲们搞养殖。山羊和蜜蜂是首选,次年就见效。老弟从外地请来专家,挨家挨户指导乡亲们养蜜蜂,因品质纯正味道佳,九龙山土蜂蜜在重庆很受欢迎。邻居吴山发为了多卖钱,偷偷往蜂蜜里面加了糖水。人的嘴巴是瞒不住的,老弟做的是小区销售链,吴山发的行为很快就被发现了,堂弟气得直拿父亲出气,因为父亲是堂弟请的生产质量监督员,那件事后,父亲很长一段时间沉默寡言。

⑩我偷偷看了一眼父亲,他两眼一直注视着前方,他的双手,紧紧握成了拳头……

⑪“醒醒,醒醒。”父亲叫醒我说,“到了。”

⑫堂弟已在他办公室外等候,货车司机显然还没到。天寒,堂弟叫我们去屋里烤火,但父亲坚决不去,他坐在堂弟的车库前,向大门口张望。我们只得揺摇头,走进堂弟的办公室。

⑬“到了!到了!”不知过了多久,父亲大声喊了起来。待我们来到室外,父亲已经跑到刚刚停稳的货车后边,司机还未完全打开后面的车门,父亲已经快速地爬进了车里。

“找到了!找到了!”父亲大声喊起来。很快,他便满面通红地抱着一个瓶子向我们走来。父亲说:“你们看,这瓶是我留着自己喝的带渣的尾子蜂蜜,瓶子是一样的,不晓得被哪个放上了车,谢天谢地,总算没有与其他蜂蜜混在一起!”此时,80高龄的父亲,怎么看,都像一个快乐而较真的孩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