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片联合体2019-2020学年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破坏式治污是一种环境形象工程

    ①使用挖掘机或高压水枪疏浚底泥;一味滥用“生态挡墙”,采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固化河岸;将景观与生态混为一谈;控污截污管网难以充分发挥效率,将各种高耗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到河畔……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体治污措施,被一些专家定义为“破坏式治污”。近日,媒体刊发文章,认为“破坏式治污”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加速衰退,正酿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②昔日臭气熏天、水体浑浊的河道,经过一番“整治”以后,河岸两侧甚至河底被用水泥硬化。在城市地区,人们对如此治污措施见怪不怪。这样的治污工程,看起来“效果显著”,河道两岸齐齐整整,工程验收时各种摆拍。但是,治污工程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让原本水体与环境隔绝开来。河道水体本来的自我净化功能,也因为跟环境、生物无法产生互动而逐步消失。长此以往,“生态挡墙”塑造了一汪死水,充其量就是一个毫无环境美感的大游泳池,与消除黑臭水体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③环境治理理应秉持久久为功的心态。很多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深挖根源,从源头上治理,堵住环境污染的漏泂。采取“破坏式治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掩耳盗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非但不能排除污染源,还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二次破坏。而且,诸如河岸固化等措施一旦实施以后,几乎不能逆转,纠正的代价和成本难以想象。

    ④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被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地对环境治理不可谓不重视,对治污效果不可谓不期待。然而,一些地方为了尽快出成绩,在开展环境治理方面过于急功近利,因此产生了新的矛盾。甚至,在有的地方,为了环保政绩的好看,出现了在环境治理上大拆大建的新的形象工程。表面上成绩显著,实际上让生态功能丧失殆尽。

    ⑤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复合性、难度大的特点,解决起来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治理大气、水体、土壤等各类污染时,也应避免大跃进思维,真正造福千秋万代,对子孙后代负责。

    ⑥如果把握科学规律,开展符合生态需求的治理,未必需要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奥地利的穆尔河,曾是欧洲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经过拆除泥凝土护岸等措施,底栖动物恢复到2000多种,鱼类恢复到200多种,鸟类恢复到50多种。被外国专家批评“没有一条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河流”的上海,也在最近的规划中提出,护岸工程建设应减少对河岸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坚持自然植被、生态方式为主。

    ⑦科学治理环境的目标,不是将治理对象与生态环境隔离开来,不能人为地制造某些外表光鲜的“生态怪胎”。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归根结底是要恢复那个物种多样、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自然状态。如果河水里没有鱼,河岸边没有植被,天空中没有飞鸟的环境再“好看”、再“干净”,也不符合打造理想人居环境的需求,而只是虚有其表的自欺欺人。

(选自《科技日报》,作者:王钟的)

(1)、文中第①段的作用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第⑥段使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阅读全文,我们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具有的特点。治理的措施有:①;②深挖根源,从源头治理,堵住环境污染的漏洞;③;④把握科学规律,开展符合生态需求的治理。
(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为(       )
A、破坏式治污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加速衰退,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B、环境治理应秉持久久为功的心态,破坏式治污见效快,不会给城市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C、环境治理上的大拆大建,成绩显著,让生态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D、创造美好的环境,就是要恢复物种的多样性以及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自然状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那一声吆喝
                                                                                                            召 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云南松怕冷的秘密
罗红里
      既为“岁寒三友”之一,松树当然是不怕冷的了。没想到云南二月的一场尾寒,真个把好生生上万亩云南松冻得直打抖,枝枯叶败后冷死了。
      云南人怕冷,难道云南松也怕冷吗?
      松树怕冷,自是奇闻。人说云南的松树是云南的好天气宠坏了,这却是天大的冤枉。
      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松树——这树中的伟丈夫正是被一种叫做致冰细菌的恶魔折磨着呢。你也许不知道,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的细菌家族中,有两个怕羞的小兄弟:一个叫丁香假单胞菌,一个叫草生欧文氏菌。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可是如果你真认为它们是君子国里的良民,那就上当了。
       人类最好的朋友——水,有一个怪脾气:从4℃开始,越冷越发“胖”,到0℃时就结冰啦!也许,你没听说过,有低于0℃而不结冰的超冷水吧?我们的水朋友在植物体内,即使气温降到零下几摄氏度时,它也不结冰而是保持超冷水的姿态,使植物能持续经受-6℃~-8℃的寒冷而不致冻坏。水是植物的血液,血液涌动着,不会析出冰晶,生命组织形态正常,松树能怕冷吗?
       偏偏冰核细菌这两个恶少,有一手被科学家称作催冻致凝基因的真传:当气温急剧下降,它们会在叶面形成一个特殊的晶核,引起植物体内的超冷水结晶。科学家叫它们冰晶种子。
      植物的血液凝固了,这命还能保吗?许多像松树这样的好汉都被这两个病魔缠倒了。这植物冻害,也直接打击了人类。
      俗话说“助人如助已”。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树木生长季节到了,人们把经过改造的细菌喷射到大片树林上,它们以全新的面目取而代之,将那些没经过改造的丑恶的同类排挤掉。于是,致冻菌不致凝了,气血顺畅,云南松不怕冷了。这就是遗传工程在防霜冻灾害上的应用。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品生活不着痕迹

雪小禅

    我一直不理解父亲。

    我觉得他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真的,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种人?

    父亲是个老知青,绝对老三届的。他没有回北京,留在了这个小城。小城中有他心爱的女人,然后有了我和弟弟。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但他仍然没有留在北京,他回来了,在一个化工厂当技术员。他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一个电脑爱好者,一个音乐发烧友,一个天文发烧友,一个足球迷,一个金庸迷。我不知道人可以有多少精力,但他喜欢的东西都能玩到极致。喜欢无线电,可以自己制作电视机和收音机,并且和全国各地的网友都有联系;喜欢电脑,以他六十岁的年纪还能自己设计软件,有很多电脑知识我还要请教他;喜欢音乐,在古典音乐中陶醉,自己拉一手好二胡弹一手好古筝。有次我回家,看到他正在听一种叫埙的乐器演奏的曲子,一边听一边写毛笔字,他的毛笔字,得过全国的大奖。

    当然,什么时候有彗星飞过地球时,他总是给我打电话,那时我正为生活奔波着,或者和人谈着合同,或者在酒店里吃饭。总之,我觉得自己干的都是正事,谁像他那么活着啊,养着十几只猫,每天要去早市买鱼,因为那里鱼比较便宜。

    当然,我一次也没有看到彗星,因为我没有那个心情,没有那个心境。况且,我总是累得早早地睡去,怎么可能半夜起来看彗星?但父亲每次都要一本正经地看,他的器材很先进,招了一帮年轻人在那里看星星。我对妈说,我爸爸当年肯定和徐志摩差不多,太浪漫了,这把年纪还有这种心情,真让人佩服!我妈说:“当年,我看中的就是你爸爸这种生活态度,有一颗单纯的心,永远微笑着面对生活。”

    开始我真的很反感父亲这种生活态度,和他一起出来的人早就当了处级干部,他却还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种花养猫看星星看足球玩电脑,他的世界总有不同的精彩在上演。我曾抱怨他说,如果你是个处级干部,我和弟弟一定会有个特别好的工作。但父亲从来不这么认为。他说,指望父母的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就像总在父母身边的鸟永远也飞不高一样!

    后来验证了他的话是正确的,我自己当上了外企白领,弟弟成了有名的工程师,而那些官员子女在机构精简之后却有好多人待业在家,他们果真没有飞太高。

    有一段时间父亲每天给我发邮件,开始我总是嫌烦。无非是他养的猫和兰花,那些猫又生了很多小猫。当我渐渐沉下心来之后,我发现那些兰花芬芳迷人,那些猫的照片生动可爱,甚至,我开始想给它们一个个起名字。

    能把生活活出一朵叫做美妙的花来,这是一种多么快乐而迷人的心境。父亲六十岁了,他从二十多岁就这么活着,过简单的日子,要美妙的生活,听听风中花的香,看看小猫咪的可爱,读读金庸小说的侠气,望一下神秘的星空,弹一曲高山流水,和老友下下围棋,和自己的爱人牵手去捡鱼肠子。这样的生活,是父亲的生活,那曾经是我觉得不求上进的生活。但现在我认为,那是一种最美丽的生活,生活的上品,往往是不着痕迹,然后把自己融入自然。

(选自2011年3月24日《郑州日报》,有改动)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迷路

       那年我6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有一个早已被废弃的采石场,双亲从来不准我去那儿,其实那儿风景十分迷人。

       一个夏季的下午,我随着一群小伙伴偷偷上那儿去了。就在我们穿越了一条孤寂的小路后,他们却把我一个人留在原地,然后奔向“更危险的地带”了。

       等他们走后,我惊慌失措地发现,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孤寂的小道了。像只无头的苍蝇,我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芒刺。太阳已经落山,而此时此刻,家里一定开始吃晚餐了,父亲正盼着我回家……想着想着,我不由得背靠着一棵树,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

       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声声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声走去。一条小道边的树桩上坐着一位吹笛人,手里还正削着什么。走进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吗?

       “你好,小家伙,”卡廷说,“看,天气多美,你是出来散步的吧?”

       我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回家了。”

       “请耐心等上几分钟,”卡廷说,“瞧,我正在削一支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完工后就送给你吧!”

       卡廷边削边不时把尚未成形的柳笛放在嘴里试吹一下。没过多久,一支柳笛便递到我手中。我俩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笛音中,踏上了归途……

       当时,我心中只充满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了祖父时,却突然领悟到他用心之良苦!那天当他听到我的哭声时,便断定我一定迷路了,但他并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于是吹响柳笛以便让我能发现他,并跟着他走出困境!卡廷先生以乡下人的淳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强烈的自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细品寂寞

王晓河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夯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位。他干巴的履历只有一行:自贡川剧团。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他幽默地说:“我的成功秘诀是‘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耐得寂寞使无数才俊梦想成真,不甘寂寞使无数英雄再攀高峰。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甘寂寞。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受得清冷,但不清贫,有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追求卓越,但不浮躁,保持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心中有主,心地轻松,满怀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反差大,实相通,功夫深,境界高,“耐得”而中气充足,“不甘”而神采飞扬,是一种上乘内功的修炼。

    ⑤二月河有一座右铭:“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有无波无浪的“静静地流淌”,也有“我来写”的惊人一呼,成为写帝王的作家第一人。著名作家叶永烈,长期从事“寂寞之道”,先以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后来转向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追寻探访中国现当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独家涉及高度敏感题材和高度敏感人物,长期占领纪实文学制高点。耐得寂寞,非是百无聊赖,而是沉酣吸纳,激情四射;不甘寂寞,也不是“拼命赶热闹,往热闹当中挤进去。从前白相大世界,越是乱哄哄、闹稠稠的地方,好像越有趣”(刘海粟语)。而是瞄准正道,追求卓越。两者浑然一体,互相砥砺,方有大成,方成大家。

    ⑥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积极之为,有为之为。好些事,存“耐得”,正是因为“不甘”,由于环境、能力、机遇等的限制,耐得住才有时机和可能,不甘心才有进取和提高。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刘备韬晦蓄锐,天下三分。天下之事,相反相成,“板凳要坐十年冷”,当沉淀积蓄时则沉淀积蓄,“文章不写一句空”,当卓越爆发时则卓越爆发。入世中有淡定,淡定中有追求。淡定不与世隔绝,不颓唐沮丧,追求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总是充实、修养、打造自己,总是在搏击、前进。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有志竟成,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