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书与美丽
①我有一位朋友叫庄信正,是位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对我来说,我宁愿把这句话改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他说在他年少时就想到:反正谁也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他无妨就把它想象成一间书房。
②我读到这些话时,为他的纯,以及他与我不谋而合的价值观会心地笑了。我心里对这位忘年友人涌出一股深深的感激。因为在这个价值观飞快变更的年代,我生活的很大成分,仍是独自写作与读书。有时不免对周围忙得头头是道、不读书却也十分充实的人们发出自愧落伍的叹息。而庄先生这一席话,使我认识到,我还是有伴的,并没有落伍得那样彻底。
③在易卜生的《彼尔金特》申,有个叫索尔薇格的少女,彼尔金特在恋想她时,总是想到她手持一本用手绢包着的《圣经》的形象。在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留给托马斯的印象,是她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位女性之所以在男主人公彼尔金特和托马斯心里获得了特殊的位置,是她们的书所赋予她们的一层象征意义。我的理解便是读书使她们产生了一种情调,这情调是独立于她们物质形象之外而存在的美丽。作家们都没有用笔墨来描写这两位女性的容貌,但从他们赋予她们的特定动作——持书来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们美丽的气韵,那是抽象的,象征化了的,因而是超越了具体形态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女性,只要手里揣本书,就会变成特蕾莎或索尔薇格。书在不爱读书的人手里,只是个道具。重要的是,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之后便产生了一种美丽的存在。
④我于是感到自己的幸运——能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躺在乳白色的皮沙发上读书,能在读到绝妙的句子时,一蹦而起,在橡木地板上踱步。太好的文章如同太好的餐食,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得回味、反当,才能汲取它的营养。
⑤女人总有永别自己外貌美丽的时候。不甘永别的,如某些反复整容的明星,就变成了滑稽的角色。时光推移,滑稽都没有了,成了“人定胜天”的当代美容技艺的实验残局,一个绝望地要超越自然局限的丑角。这个例证或许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明丽的眼神                             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美化灵魂或许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1)、选文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                        

(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3)、请你仿照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

(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读书与美丽”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新年话惜时》,完成题目。
        ①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②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倍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③有些人虚掷光阴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注释1)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注释2)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④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⑤岁月流淌,年齿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注释: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阅读乔叶《另一种珍爱》,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会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②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③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已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要成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④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人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⑤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⑥学会爱自己,这不是 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⑦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天使路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汩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即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选自肖群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伤疤微疼

    ①去朋友家做客,发现他的书桌上有一个小记事本,封面上写着“让伤疤微疼”。不觉好奇,朋友让我打开看。

    ②只见他的本子上写着:某年某月某天,做了个小手术,虽然不是大毛病,但要记得,是该储蓄健康了,伤疤好了,别忘了疼。还有,某年某月某天,工作失误,第一次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主要原因是马虎,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某年某月某天,母亲突然晕倒,到医院检查是血压高,多关注老人的身体,千万不能忽略了,爱可能会来不及。诸如此类,都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醒自己一定要警醒,所以他说“让伤疤微疼”。

    ③我不由被朋友的良苦用心打动了。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太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一个远方的表舅,事业蒸蒸日上,他也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加班划线是常有的事。没想到他突然间脑出血,在医院接受治疗时,他叹着气说:“人呐,真没必要拼死拼活地干。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身体和健康是自己的。”大家也都劝他,把工作放放,少挣点没关系。他点头答应。

    ④刚出院的时候,表舅的手脚还不利落,在家休养。他养花种菜,过得也很开心,大家都以为他想开了。没过多久,他的手脚完全恢复了,虽然每天都吃药,但他感觉没事了。正好有一笔大生意来了,他不顾家人劝阻,接了下来。他以为身体没事,可工作起来费心劳神,他很快就挺不住了。突然有一天,一头栽倒,再也没有起来。大家都说,表舅吃了“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亏。

    ⑤其实,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提醒。有时还有一些让你很受伤的事,刺痛你,但我们习惯了时过境迁,把伤痛忘得一干二净。

    ⑥让伤疤微疼,是一种智慧。把经历的伤痛默默记在心上,时时提醒自己,伤疤虽然结痂,但要让自己微疼。过去的一切,都是宝贵的经验,失败和伤痛更是一种难得的财富,要懂得利用。

    ⑦让伤疤微疼,也需要勇气。有了伤疤,有些人千方百计选择各种“疤痕灵”消除伤疤,说是忘记伤痛,重新开始。其实最明智的做法是,在伤疤上纹上一朵淡淡的花,提醒自己,曾经伤过。人要有直面伤疤的勇气,要留有疼痛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少受伤害。

    ⑧让伤疤微疼,不是在伤痕的历史中停滞不前,作茧自缚,让阴影永远笼罩。让伤疤微疼,类似涅槃后的精神重生,是痛苦之后的大彻大悟

    ⑨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伤疤,身体、工作、情感、生活等等。有让伤疤微疼的能力,就有了获得智慧人生和幸福人生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警惕知识

鲍鹏山

    ①庄子曾经警告过世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知道人类有求知欲,他并不想与此作对,他只是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求知欲必须面对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是一个悬殊巨大的对比:人寿的短暂和知识的无限。

    ②何为知识?知识是对事实的认知。按照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说法,世界是事实的总和,那么,我们该知道,知识所面对的事实是何等之巨。事实上,根本不需要看整个世界,就在此刻,当下,你身处的环境,斗室之小,所包含的知识就是无限的,甚至随便拿起一块砖,一根树枝,一把泥土,里面所牵涉的知识就是无限的,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一树一菩提,一尘一光年,更何况,恒河沙数,亦是无限?世界中的事实,原来就是无限的乘方,底数和指数都是无限!

    ③知识之可怕,还不仅仅在于它的无限,还在于某些知识的无用,而无用的知识往往无聊。知识一旦不成体系,就会鸡零狗碎。鸡零狗碎的知识对人而言,除了作为谈资以供炫耀,基本无用,还会让拥有它的人也鸡零狗碎起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沾沾自喜于茴字有四样写法,今天很多学者的学问就是孔乙己式的学问,最多是个升级版。鸡零狗碎的孔乙己最后只能偷鸡摸狗,被人打折了腿,折了腿满手是泥的孔乙己是无聊知识的活写真,也是一味追求无聊知识的必然下场。

    ④我见过报纸杂志电视台等等举办的各类知识竞赛,基本上属于无聊知识竞赛,比如什么某首歌出自哪张音乐专辑,哪个朝代的宦官可以娶妻等等。无聊的知识会让人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猥琐。

    ⑤所以,庄子警告说:道隐于小成。而孔子的学生子夏则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先贤就是先贤,他们真的明察秋毫,去就弃取之间,与鸡零狗碎的学者何止千里万里。

    ⑥当有人赞叹孔子: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时,孔子表现出来的,不是自豪,反而是有些自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显然不以多能为贵,他显然认为一些专业知识和才能是只要学习就会拥有的,长期浸淫一个专业,就自然会成为专家。所以,专家并不难得也并不该被膜拜。

    ⑦所以,他告诫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话一般人都理解为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我一直怀疑孔子这段话何以如此肤浅,其实,孔子的真正意思是:对于知识,要分清哪些是我们必须知道的,哪些是我们不必知道的。必须知道的,就一定要知道(为知之),不必知道的,就丢在一边(为不知)!

    ⑧尼采自问:我为什么这么聪明?然后自答: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我的精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