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论读书》同步练习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林先生所谈之功利性读书,于今未绝,相反,倒是更丰富了。学堂中的本本主义只是一种,其他各种心态,多系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怕是连林先生都未曾料及。比如,为写作——当然,读书写作,本是一回事,读而后写,亦乃文人本分,只是,当下现炒现卖,做投机生意的,大有人在。常有炮制读书札记的高手,一本书尚未握暖,一篇宏文却早已挥就,急匆匆换稿费去了。这样对书,读与未读,区别不大;这样的文章,怕也值不了几个银两。其次,为装大瓣蒜,譬如某君,每每玄谈,皆胡言乱语,状若酒醉:“关于正在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让人觉着比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还难懂,不禁喟叹:真有学问!好歹总算是一种自我包装罢,没准会蒙上哪个傻瓜蛋,祝他成功。再次,为图省事。名著巨制,卷帙浩繁,通读起来,颇为费力,不如去读些随笔小品,或者一些轻松的短构,甚至一些文摘或者妙言集锦,轻而易举,便“知道”了许多东西。时日一久,经典长卷,便发懒得碰触。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最后,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的是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濛。总之,跟着排行榜走,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觉,亦有千种,只有读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欲望的书,才能倍感精神之至美;盲从于他人抑或媒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一本书倘出版三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会有大收获。

作者举例评述了“其他各种心态”,请分条地概括一下哪几种心态。

举一反三
阅读答题。
为了水晶心
【美】弗朗西斯•弗罗斯特
      ①农场就在山顶上,周围大山连绵不绝,苍茫茫地给人以温柔亲切的感觉。当他赶着牛群走向牧场的时候,当他穿过晒谷场到猪圈去的时候,他总喜欢看着那些大山。
      ②他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喜欢让风雨阳光直接接触他的皮肤。父母去世后,给他留下了负债累累的农场。后来,邻居哈德把女儿萨丽嫁给了他。
      ③婚后,萨丽发现她所嫁的不只是个农夫,而且还是个诗人。那天,他拿着从林子里采来的七瓣莲走到她面前。
      ④“我无法给你别的好东西,因为我们欠着债,但如果你喜欢的话,我可以带给你树林里的东西。”
      ⑤她把一只手轻轻地放在他面颊上,“我更喜欢树林里的东西,约翰。”
      ⑥“这儿有一首诗。”他朗诵了起来。
      ⑦听完后,她大为惊讶,“啊!真是棒极了!约翰!是你写的吗?”
      ⑧他惭愧地露齿一笑,“这……”
      ⑨“一定是你写的!我真不知道你还会写诗!再多给我写一些吧!”
      ⑩“晚饭后我再给你读一首。”他说。
      ⑪他走进谷仓,从干草垛里掏出一本被虫子蛀过的诗集。他曾想,既然没什么可送给萨丽的,那就给她一点别的东西﹣﹣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的最美的诗句。他并没有想到她会以为是他写的,而且还给她带来了欢乐。他坐在干草垛上又背下了一首。
      ⑫晚上,他们在晒谷场上散步,看着大山,他用低沉的声音给她朗诵。她的欢喜对他来说比饭菜更香甜。
      ⑬儿子出生后,他逐渐增加了一些新诗,每次她都会说:“写得真好,约翰!”
      ⑭女儿出生那年,庄稼很不好,债务沉重地压在他的身上。冬夜里,孩子们进入了梦乡,萨丽坐在火炉旁缝补衣衫,他就靠在椅子上,端详着她,心里在想,即使用最伟大的诗歌来形容她也绝不过分。这时,她抬起头微笑着说:“再给我朗诵一遍《爱人,让我们肝胆相照》吧,约翰。”
      ⑮他轻声朗诵起来:
“啊!爱人,让我们肝胆相照。
因为,
尽管这个世界在我们梦中
是那么丰富,那么清新,那么美好,
而在现实中
却没有欢乐,没有温馨,没有阳光普照。
我们好像站在漆黑的原野上,
听凭世风日下,正不压邪,风雨飘摇。”
      ⑯第三个孩子生下来就死了,萨丽也病得厉害。债单上又增了一笔医药费。
      ⑰光阴荏苒,他们辛辛苦苦、一点一滴地减少着债务。
      ⑱有一天,女儿拿来了一本小书。
      ⑲“您还记得那些年爸爸读给您听的诗吗?它们都在这本书上!看这儿﹣﹣‘去吧,从山里来的牧童,因为他们在呼唤你……”
      ⑳“这是那年冬天,孩子死了的时候,他读给我听的。”
      “他一直在骗人!他说是他写的这些诗!”
       “不,”萨丽低哑地说道,“是我对他这样说的。除了诗以外他什么也没说过。我永远不让他知道我已了解了事实。不然他的心都会碎了的。我现在知道了他是多么爱我……”
      六十岁时,约翰到山下还清了最后一笔债。回来后,他走进谷仓,坐在干草垛上,哭了起来。他给她背了四十年的诗,他们俩相濡以沫,真是像诗里讲的“肝胆相照”。现在好了,他再不需要昧着良心给她背诗了。
      萨丽在谷仓找到他。他们一起来到晒谷场上,又注视着大山。
       “大山是我们的了,我们可以尽情地看了,一直到死。”他说道。
      但是,就在那一个星期,萨丽发起了高烧。约翰心如火燎,紧握着她发烫的手指。
       “约翰,”她哽塞着说,“诗,新的。”
      他怔住了。所有背过的诗他都反复地念给她听了。
       “好,亲爱的。”他吃力地把一个个字组织在一起,为她作了一首诗,他自己的诗,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诗。
“那些永远属于我们的大山啊,
把飞花般的群星撤满天上。
大山用夜的语言互诉衷肠,
直入云霄的峰巅像插上了翅膀。
我和我的爱人将攀上群峰,
乘上那岩石的翅膀在长空里翱翔
她把头埋进我的臂弯,
我把唇垂在她的脸庞。”
       “是你写的,约翰?”
       “是的,是我自己写的。”他说。
      他把她埋在能看到大山的地方。那本诗集同七瓣莲一起躺在她的坟墓上。
(选自《心灵的日出》,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被遗忘的战国秦东长城遗址

       在蒲城县平路庙乡后阿坡村西南洛河北岸,有一段完整的长城遗址,在它陡峭、布满荆棘杂草的坡道上,在它墙体垮塌的缺口上,岁月流逝的印记清晰可见。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没人贴近它、理会它,甚至都叫不上它的名字。

       位于蒲城境内的这段长城遗址修筑于战国秦简公时期,北起蒲城县西头乡,向南经东陈庄、平路庙至钤饵乡,全长约50公里。当时秦国为加强防御,保障国内改革而修筑长城,它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也是秦国数条长城中的重要长城,又称秦东长城。蒲城段长城遗址共发现两处:一处位于晋城村东北洛河右岸最高处的源头,遗迹为东西走向,长约400米,上夯下堑城墙遗址,基部利用自然地形;另一处位于晋城村北的一条冲沟的南侧,其夯层清晰、纯净。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绳纹瓦片、云纹瓦当、生活器皿陶片和陶水槽残体。残存城墙多为下垫上夯,以自然河沟为倚托,用自然河岸堑削为城。就地取材,利用原有的长梁地形,上部施以夯筑。它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因此又称为“堑洛”长城。

       秦长城,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作为战争防御工事而存在的;“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另外,作为科学的、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秦长城不单防御邻近国家,而且后期成为防御匈奴和少数民族入侵的一道屏障。长城多利用山川险要和河流为屏障而建,城上制高点设有烽火台,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快速传递消息,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也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智慧和科学文化水平。

       长城,一个让千万人畅想的载体,一段久远历史的痕迹,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魅力的集中体现。“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是昨日长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面对这断墙残亘的长城遗址,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阅读

    “窝囊”的父亲

张正直

    ①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大家值得夸耀的事,也没有一段让儿女们骄傲的精彩片段 。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②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小时候,我是个非常玩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每到年终,父亲总是抄着手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邻家的孩子捧回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而我总是低着头,两手空空地回家。为此,父亲很是失望。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年终考试,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害怕我拖了班级的后腿,劝我留级;而学校也劝我转到本村小学,并勒令我不用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顿时惊呆了。继而,便是蹲在地上“扑哧、扑哧”地抽起了旱烟。

    ③第二天,父亲提着一篮子鸡蛋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父亲还是不甘心,又唠唠叨叨地说了一大堆好话。这时,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 。这时,令我终生为父亲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突然“扑通”一声跪下了,流着泪说:“校长,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将我这娃留下吧!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再开除他行吗?”

    ④父亲的这一“壮举”,虽然使我免遭到转学的噩运,但那时的我却认为父亲给家里人丢尽了脸。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成了人们嘲笑的“跪读生”,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班里抬不起头来。年少的我对此不但不感激父亲,反而认为父亲是个窝囊透顶的人。

    ⑤第二年,当我把平生获得的第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交给父亲时,他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在那两间简陋的、巴掌大的小草房里转来转去,对母亲不停地唠叨着:“贴在哪里好呢,贴在哪里好呢?”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父亲用图钉贴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山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呀?”并嘱咐弟弟、妹妹向我学习。

    ⑥以后的岁月里,我和弟弟、妹妹每年都能带回家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亲总会庄重地把它们一一贴好,并且时间顺序井井有条。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间穷得连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一道风景。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把人家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几张。有时还拿到村上去,向人家炫耀。每当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⑦高一那年,我在全县语文竞赛中碰巧获了个一等奖,当我无意中将奖状交给父亲时,一向不善言辞的父亲竟像着了魔一样疯疯颠颠地跑到街上,到处吹牛:“我儿子考了全县第一名,将来绝对能考上大学。”

    ⑧“别吹牛了,难道你忘了为儿子下跪的事?”还有人趁机揭父亲的疮疤。“你儿子就是吃地瓜的命,若能考上大学,我把头割下来当尿壶。”村里有个“尖头怪”也尖刻地挖苦父亲。“我儿子有这个奖状为证,你儿子有吗?”父亲不服气,举起奖状和人家争吵起来。想不到一生谨慎、胆小怕事的父亲,这次竟和人家动起武来。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外人打架。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老实窝囊的父亲被人家打得肋骨折了几根,最后住进了医院。

    ⑨事后,我不但不同情父亲,反而认为父亲是自作自受。

    ⑩待父亲出院回到家后,我压在心头多年的火终于爆发出来,冲着父亲大声吼道:“爹,你往后不要再这样丢人现眼了行不行?这些破奖状有什么好炫耀的?你被人家打成这样,还不都怪你吹牛惹的祸!”父亲低着头一声不吭,那窝囊的表情像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我越说越气,随手从墙上撕下几张奖状,边数落父亲边撕得粉碎。这时,我发现父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⑪第二天,令我惊异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昨天被我撕碎的奖状又被人一点点地粘了起来,重新贴在原来的位置上。母亲告诉我说:“你别跟你爹过不去了,他窝囊了一辈子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为了这几张撕碎的奖状,你爹流着泪整整拼贴了一晚上。”听了母亲的话后,我心想,父亲窝囊了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大概是借儿女的奖状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吧!

    ⑫数年后,我和妹妹成全了父亲的愿望,分别考入了山东丝绸工业学校和泰安贸易学校,父亲收集奖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待我和妹妹参加工作后,那面黑糊糊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每当看到这面土墙,我就想,这些年来,父亲辛辛苦苦地摆弄这些奖状到底为了什么?我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我才真正对父亲有了些了解。

    ⑬但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家里发生的一场火灾。

    ⑭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没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都在想,窝囊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哪来这么勇敢、果断,难道这两间破屋里藏着比他生命还重要的宝贝不成?

    ⑮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忽然身后“轰隆”一声闷响,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亲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唯有额头上那凸起的血管恰似一条条蠕动的蚯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父亲那双瘦骨嶙峋的胳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和弟弟、妹妹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荣誉呀!

    ⑯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父亲的情景。父亲昔日那淡淡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他睁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孩子,你和你弟弟、妹妹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⑰我的眼泪“叭嗒、叭嗒”地滴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子本身就是父亲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份进步,都是贴在父亲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终生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

    ⑱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只有300多人的社区,在大雨中收留近千名滞留门头沟山区的列车旅客

——落坡岭大救援

2023年8月4日下午,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的临时安置点,大雨过后迎来难得的大晴天。

敲开门,【A】孟二梅站起来跟记者握了握手,张开嘴,却没能发出声音。她缓了缓,清清嗓子,才说出一句:“我们坐下说吧。”

从7月29日到此刻,整整七天时间里,她睡得最多的一天,也不过三小时。51岁的她皮肤有晒伤的痕迹,戴了顶帽子压着蓬乱的头发,但七分裤遮不住小腿上密密麻麻的擦伤。

孟二梅是门头沟区大台街道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带领300多名常住居民过着恬淡的日子。夏天,就带大家除草;冬天,就带大家扫雪;平时,一起养养花、聊聊天。不远处,是北京丰台至河北沙城铁路“丰沙线”,火车会在一天里几乎固定的时间经过,发出长长的汽笛声,几十年来天天如此。

谁也没想过,有一天火车会滞留在这里。

2023年7月29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天气,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其中,K396次(乌海西-北京丰台)列车长时间滞留在落坡岭站。列车上,有近1 000名旅客,很快便面临着缺食缺水、信号中断、电力中断等种种困境。

7月31日一早,孟二梅接到了一个任务——落坡岭社区无条件接收K396次列车全部旅客,直到他们安全下山。

“走在路上,我脑子里就开始快速梳理,我有多少房间、库房?我们居民家里能接待多少人?我们还有多少饭?人来了先安排谁?”孟二梅告诉记者,“K396上的旅客数量是我们社区人数的三倍。”

除了人数,还有年龄。孟二梅51岁,是整个社区最年轻的人。而他们日常服务的居民,以七八十岁的老人居多,还有几位90多岁的老人,好几位重病患者。

她迈开腿,挨家挨户敲门。大家伙听到声音纷纷走出家门,孟二梅这才开始扯着嗓子告诉居民们——“党和政府交给了我们落坡岭人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救援就此开始。

孟二梅叫上社区干部,冒雨走到K396次列车旁边。大家领着这近千名旅客,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落坡岭社区。

落坡岭社区始建于1969年,有三处平房和五栋楼房。早在7月29日,所有居民就已经转移到相对安全的楼房。如今,需要额外面对近千人的食宿。

社区统计后发现,火车上总共有300多个孩子,从两岁到十几岁不等。她动员党员们,先把这些孩子安置到自己家中。然后,才开始考虑大人。

那天,落坡岭社区能打开的房门都打开了。社区居民们开始自发把人往家里领。有乘客回忆,“一对老头老太太,收留了我们9个人,而且他们还要去帮助更多人”。

老百姓拿出了家里所有的吃的。没水熬粥,大家就徒步上山打水;除了米饭,还有包子、饺子、面条汤、疙瘩汤、面片汤、方便面,家里能煮的东西都煮了;没菜,就拿黄瓜蘸酱,或者拿出家里的咸菜。不管能拿出什么,没有人犹豫丝毫。

【B】午饭、晚饭、早饭、午饭、晚饭 , 从乘客们7月31日中午到达落坡岭,到8月1日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离开,是非常具体的五顿饭。落坡岭人说,既然人来了,就绝不能饿着肚子。

离开落坡岭时,看到很多旅客的鞋子上全是泥和水,走路都很困难,乡亲们二话没说,把家里干净的鞋子拿了出来,尺码只要合适就穿走。

在落坡岭大救援发生之际,这里与外界几乎隔绝。

整整两天时间里,外界很难知道这里在发生什么,但这里的干部与群众一起,全身心投入完成着组织上交代的任务。在断水、断电、断网的极端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屹立不倒,用300名老弱病残的力量,让近千人有地方睡觉,没饿着肚子。

“中国人真是坚强、团结,真的……”孟二梅说,“中国共产党太伟大了,我们是在党中央的坚强指挥下完成这次保障工作的。”

直到8月1日下午,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的救援人员,才沿着铁轨找到了列车,并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取得联系。8月2日凌晨,第一批旅客在武警官兵陪伴下,开始徒步下山。

……

孟二梅的手机有了信号之后,开始陆续接到来自各地手机号的短信。一封封手写的感谢信,也在旅客们离开之后,被陆续发现。

一句话,留在了社区的白板上——“感谢落坡岭社区把自己的最后一碗饭让给落魄的K396旅客,以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海就是你们的家。”

一封信,留在了皱巴巴的纸上。“当我们受困于火车、又因山洪而被迫转移时,是你们为大家倾情提供帮助。社区党支部书记带领工作人员,将服务站里甚至是家中的食物自愿拿出,免费分发给大家。从办公桌的抽屉、从自家的冰箱,为大家搜罗食物。在通讯中断时,想方设法为大家联络救援。倾尽一切,帮助大家。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善举,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背影,深深触动了大家的内心。我们深受感动、深表感谢……”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8月11日,有删改)

文学类文本阅读

和你在一起

李红伟

①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思念会像萌动的枝蔓一样伸展。

②心里很清楚,父亲已经离开了,但又觉得他还在,莫名地相信他还在,分明在家里看书或者打盹,等着我们回家。我们回到家,他当然不在,恍惚间会觉得他是去田里锄草或打药了,和往常一样,饭熟了也不回。以前,摆好饭菜正准备吃,隐约听到三轮车响,不一会儿,父亲就回来了。但现在只能一次次失望,并在失望中久久回味。

③父亲离开了,留下满囤的粮食。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民,一年又一年,一步步丈量着家和庄稼地的距离,一茬茬地播种着,收获着,奉献着。愁啊,笑啊,扛啊,一辈子就过来了。

④很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干农活。怎么锄草、怎么割小麦、怎么挖红薯,我是一窍不通。父亲就一步步教、一遍遍说,也不嫌弃我干得慢。渐渐地,我就明白了,干庄稼活,不能急躁,要有耐心,不干永远干不完,按计划干总能干完。做什么事不是这样呢,一急就会乱,稳一点,一步步来,总能干成。父亲教我干农活,也教会了我做人做事。

⑤以前,犁地翻地种麦拉庄稼都靠大黄牛。种麦时,父亲掌着楼,赶着牛,我牵着牛,和牛儿一起听着父亲的口令;咧咧(往左),哒哒(往右)。牛有力气,但得听口令,步子不准,走的线不直,就得牵楼的人来矫正,不然干的活不漂亮,祖祖辈辈就这么传下来的。刚开始干的时候,天边泛白,太阳还没出来,一直干到太阳到了头顶,热乎乎的,自己觉得快要回家了,父亲还在不急不慢地一行行种着,直到按照老习惯干到心眼上了,才收拾农具回家。其实,干每一样活都这样,小孩子快忍耐到极限了,大人还在忍耐着,现在想一想,如果按小孩子的想法早早回家,哪一样都干不完。忍耐,也是一种成熟啊。

⑥人都说,种庄稼是粗糙活,但父亲守着本心,把庄稼活干成了细致活。烘枣的时候,他搭好架子,把红枣一层层平铺在箔子上,烧着火炉烘烤,然后一遍遍地翻搅着,这样枣受热均匀,脱水后软糯饱满肉厚,烘烤后还会一颗颗过手,分出等级来。种核桃也一样细致,一颗颗剥去青皮,洗去污渍,在阳光下晾晒,然后一遍遍过手分出等级整整齐齐装好,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要求。不论卖枣还是卖核桃,父亲称好以后都要再多搭一点,说人品要好,要让顾客买得喜欢。父亲生来就这样,把名声看得重,把得失看得淡。

⑦子女们成家以后,父亲一个人承担了家里的农活。枣树、核桃树的修剪、打药、灌溉、摘收,几乎是他一个人完成。母亲说,有时候下了雨,三轮车不能进地里,父亲就一个人把核桃敲下来,一桶一桶拾满,用自行车驮回家。每年满满几十大袋核桃,就是这样收回来的。地里种的菜熟了,父亲会把红的西红柿、紫的茄子、长长的辣椒、硕大的南瓜、白净的白菜,装在袋子里送给我们。家里蒸出热气腾腾的馒头和包子,父亲也会送给我们。每次,他开着三轮车或者骑着挎了货筐的自行车,总是大袋小袋的,放下这些,和我们说不了几句话,就急匆匆地离开了。我想,父亲播种和采摘的艰辛,只有他知道;丰收的果实送给儿女后的满足,也只有他知道。可没想到,如大树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亲走得竟是那般急,我甚至来不及与他告别。父亲啊,当我独自走在街头,多么期望车来车往中有一辆是你在开,开到路边停下来,转过头叫一声我的名字,然后我请你留下来,或者叮嘱你路上注意安全,最后说一句:爸,周末我一定回家,你在家等我。

⑧这么久以来,每天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我觉得我是以前的我,父亲还是以前的父亲,我们似乎还生活在以前的时空里,说着以前的话语,看着以前的风景,做着以前的事——比如,我牵着牛,牛拉着楼,父亲掌着楼,他一声声叨叨着:咧咧,哒哒……

(刊载于2023.3.1,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幸福的老师

    “抖哥”——这称呼当然是个绰号。最初不知是高一的哪位同学给韩老师起的,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韩老师教的两个班一百多个孩子就都这么喊了,竟然喊出了名气,连我这学生家长也知道了。

    韩老师是女儿高一年级时的英语老师,也是班主任。女儿告诉我说,韩老师硕士毕业,会三门外语。

    韩老师之所以被同学们称为“抖哥”,是因为他每句话说到最后总是习惯性地微微点一下头,好像在询问对方是否听明白似的,前额的发梢也跟着抖动一下。我在家长会上见过韩老师,很帅气很阳光的一位年轻老师,三十岁出头,身高一米八以上,体型匀称,穿着熨烫平整的浅蓝色衬衣。他说话语速比较快,说话时前额修剪得体的头发似乎真的有点“抖”。女儿跟我说,韩老师太严厉了,同学们都有些怕他。

    早晨的教室里,椅子都倒放在课桌上,四脚朝天,这是前一天放学做卫生时放上去的。韩老师规定,同学早晨到了教室自己放下椅子,不许互相帮助。这样,看到高高在上的椅子腿,全班同学都知道它的主人还没到。女儿所在班的教室紧邻英语办公室。上课时,有同学回头说话,冷不丁就会看到后面的玻璃窗露出韩老师的脸,一双眼睛紧盯着你。同学们再也不敢说话做小动作了。

    可我们做家长的却觉得韩老师是个特别好的老师。孩子们自己建了一个QQ群,在一起交流。而韩老师建了一个家长微信群,在群里发些励志的小文章,以及一些学校的活动信息。最主要的,是和家长们随时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有家长问,韩老师很快就会解答。要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五岁孩子的爸爸呢。他的很多心思都花在了班里这五十个大孩子的身上了。

    随着课业加重,女儿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一天清晨,她坐在餐桌前,精神萎靡,吃得也很少。我问是不是不舒服,女儿摇摇头。我说,干脆晚点去学校,再睡一觉。女儿说,那可不行。

    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在清晨的阳光中,背影透着疲惫。我犹豫了一下,给韩老师发了一条微信。我说:不知道孩子是不舒服还是没睡够,我有些担心。麻烦您今天帮我关照一下她,但别让她知道。韩老师很快回复我:您放心吧!

    晚上,女儿一边吃晚饭一边说着班里的情况,很快乐的样子。她说:“今天班里有两个同学没来上课,韩老师急了,说你们晚上可不能不睡觉呀。韩老师还冲着我说,还有你,是不舒服还是没睡够?我说,是没睡够,中午睡一会儿就好了。韩老师说,中午赶紧睡。”我静心听着,心里一乐,韩老师用这种方式既了解了孩子状况,又提醒孩子们要注意身体。老师的话,孩子们总是会听的。

    每天,我总能从孩子口中知道班里的各种信息,她说得最多的还是韩老师的事儿。我知道韩老师允许她带相机,给同学们拍照;知道这天韩老师很开心,因为班级的评比中,他们班名列年级第一;知道那天他生气了,因为其他任课老师反映班里纪律不好;还知道韩老师孩子生病发烧,他下了课急匆匆地离开;还知道有那么几天,韩老师作为优秀教师出差去开调研会议……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期末的家长会如期召开。韩老师还是那样帅气,头发很自然地微微抖动。他的汇报做成了幻灯片,里面有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军训、课间活动的照片,有学习成绩分析图表,有优秀学生的表扬名单,我注意到全班每位同学都被表扬了。幻灯片配上舒缓的音乐,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形象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仔细看着幻灯片,捕捉着女儿的镜头,女儿在每一张照片里都快乐地笑着。家长会后,好几位学生家长围在讲桌旁,等着和韩老师探讨自己孩子的情况。韩老师不急不躁,微笑着对家长说,一个一个来。听他和家长们说话,看得出来他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后来,韩老师带着学生们奔跑着,从高一升到高二,再到高三。后来,女儿高考结束那天,韩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狂欢。

    女儿上了大学以后,每年都会和几个同学回中学去看韩老师。她带来各种信息,韩老师又带了两届学生啦,韩老师当上年级主任啦,听说学生们既喜欢他,又怕他。

    女儿说,韩老师现在又有了很多学生,学生们都会记得他。

    我常常想,韩老师应该是个幸福的老师,也是一个让学生能幸福成长的老师。我的女儿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个严格而不失温暖的老师,她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得以幸福成长,同时又把这种幸福传递下去。我相信,未来的她也会长成韩老师的样子。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