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呼兰河传》同步练习

    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个的都黑得更厉害,其余的四个,虽然他们的手也黑得够厉害,但总还认得出来那是手,而不是别的什么,唯有他的手是连认也认不出来了,说是手呢!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黑的灰的、深的浅的,各种的云层。看上去,好像看隔山照似的,有无穷的趣味。

他的手为什么黑得厉害?你感受到了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各题。

两棵金银花

赵元波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正在盛开,一蔟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嫰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②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把只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象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③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的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还把他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④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就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无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⑤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选自《新华副刊》,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图书馆里的空位

宋耀良

       她又出现在研究生院的大门口,拎着竹篮和网袋,身后跟着小男孩。

       门卫认出她来。疲惫的面容,干涩的发丝,眼中蓄着深深的忧伤。

       “贵州又发大水了?“门卫同情地问了一句,就摆摆手让她进去。还告诉说领导在院部二楼开会。她却往左拐,上了这最高学府的图书馆的三楼。把东西放在前厅,让小孩自个玩耍,她推开弹簧门,迈着沉重而又坚定的步履,走了进去。

       她默默地数着。缓缓地移步到第八条桌子的第三个座位上,呆呆地站立许久,神情肃穆。猛然间,她又凄哀地颓坐在皮椅中,咝咝地喘着气,显出一种无法言状的疲惫。

       一年前,她的爱人,研究院的优等生,积劳成疾,就是在这个座位上突然去世的。

       当她抬起头来时,边上陪坐着一位银丝满头的老人。

       “孩子我让人领去吃饭了。在那里日子过得还好吗?”慈祥老人的关切中掩藏着怜悯,轻轻地叹着气。可眼前的她,双目中却掠过冷峻。“哦,馆长这个空位,我占定了!”她紧咬牙关,答非所问地说。随之,一双抖抖索索的手,展开一份录取通知书,上面盖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鲜红的印章。老馆长怔住了,“哦哦,还是他的这个专业,呵呵,好!”

       她却伏在桌面上,双肩禁不住颤抖,寂静的图书大厅里,响起了一阵抽泣。一年前,她在追悼会上,没有哭泣,没有流泪。今天,她这样回来了,却……

       “哭吧,把那些都哭出来。这泪中有悲,更有喜。”老馆长喑哑地在一边自言自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江南系列之六:江南葛

陈志红

    ①葛是江南的绿仙子,丛丛青碧团团绿,透着丝丝清凉意。

    ②风柔雨润的江南,绿是一幅写意画,挥毫泼墨间,绿光闪亮。这粗线条的绿,不经意间给画打了底子,是序曲,是前戏,仿佛非要衬出个耀眼的惊奇来不可。果然,江南葛横空跃世,方有绿界浓墨重彩的这一笔。

    ③江南葛是绿的传奇。细嫩的一茎,破土而出,是不断变长的神奇绿绳,像初醒的孩子,伸胳膊蹬腿,在温润的风中舒展筋骨,快乐成长。触须灵巧,伸向四面八方,留下点点绿痕。看似娇柔,攀援起来却结实有力,走远攀高,行动干净利索。春风为号角,春雨当军令,一夜风雨轻,晓来新葛灿然绿,满山满坡爬遍,沿街绕屋缠满,哪怕缝隙再小,一个猛子扎过去,燃起一线绿火,訇然有声。

    ④江南葛闪着奇异的光,飘然四溢。地瓜型的三片叶,一主二卫呈品字列,婷婷而立,挺挺而长,多而不乱,密而有序,严明如军纪。藤缠藤,叶挤叶,点点碧绿连成线,合成片,像是给大地铺上一块硕大而软实的翠毯;树吊藤,藤绕枝,像蛟龙腾绿海,波涛阵阵,起伏有致。

    ⑤葛名的由来,有一个汩汩冒清凉的动人传说。话说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领一众弟子云游四方,找寻修道炼丹,以期长生不老。这天,他们来到茅山,坐而论道,支锅炼丹。紫烟漫漫,毒气飘散,弟子们有了中毒迹象。葛洪不畏劳神费力,访民探山,终于在山坡上发现这种野藤,他把青藤根切片挤浆,煮熟成糊后,给中毒的弟子喝。糊糊喝下,一股奇异的清凉驱散体内的燥热,弟子很快就痊愈了。

    ⑥野青藤清凉解毒的消息被人们传开了。这本是无名的野生一物,因葛洪的发现而身价陡增。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给它取了个名字——葛。

    ⑦清凉江南葛,处处是珍宝。入秋风凉,江南葛藤枯叶落,葛兴又葛谢,正是江南人收获的好时节。葛茎采来编篮做绳,葛纤维织布,做成衣帽鞋袜。自古葛衣属珍品,《韩非子•五蠹》云:“冬日麑裘,夏日葛衣。”纯天然的质地,清清爽爽,凉适舒心。

    ⑧最妙在葛粉。隐于地下的葛根,被勤劳的人们挖了出来,洗净晒干,研磨成粉,是清凉下火的良品。现代人富贵病不少,葛粉不仅具有传统的清火排毒功效,对降胆固醇,抑制“三高”,预防老年痴呆,减肥,美容等均有保健疗效。鉴于此,人们将它与人参相提并论,所谓“北参南葛”是也。

    ⑨葛非江南独有,辽宁、山东、甘肃、陕西、河南和河北等北方也有分布,属绿火般的江南葛最负盛名。江南葛像江南女子一样温婉妩媚,灿然于外,慧然于中 , 由表及里,清雅无边。江南人爱葛,所以种葛,采葛,吃葛,穿葛,清凉有致,与葛共度美好,和葛一起走向日子的深远处。披清凉于周身,行走舒适更健;化清凉在嘴边,说话轻柔也甜。

    ⑩恋恋清凉江南葛

科普作品阅读

【甲】

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吧。萤火虫扭了蜗牛四五下后,我就把蜗牛从萤火虫嘴里拉开来,用细针刺蜗牛的前部,即缩在壳里的蜗牛露出来的那部分身体;刺伤的肉没有丝毫颤动,它对针戳没有丝毫反应,它像一具完全没有生气的尸体了。还有更令人信服的例子。有时我幸运地看到一些蜗牛正在爬行,脚蠕动着,完全伸出,这时它们受到了萤火虫的进攻。蜗牛乱动了几下,流露出不安的情绪,接着一切都停止了下来,脚不爬行了,身体的前部也失去了像天鹅脖子那种优美的弯曲形状,触角软塌塌地垂了下来,弯曲得像断掉的手杖。这种姿势一直保持着。

蜗牛真的死了吗?根本没有,我可以使表面上已死的蜗牛复活过来。在两三天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之后,我把“病人”隔离开来,给它洗一次澡。虽然这对于实验取得成功并不是绝对必需的。两天后,我那只被阴险的萤火虫伤害的蜗牛恢复了正常。它可以说是复活了,它又能活动,又有感觉了。如果用针刺激它,它有感觉;它蠕动,爬行,伸出触角,仿佛什么不愉快的事都没发生过似的。全身酩酊大醉般的昏昏沉沉都彻底消失了,它死而复生了。这种暂时不能活动、不觉得痛苦的状态叫作什么呢?我想只有一个适当的名称,那就是麻醉状态。许多食肉性膜翅类昆虫吃虽然未死却无法动弹的猎物。通过它们的丰功伟业,我们了解了昆虫令对方浑身瘫痪的奇妙技术,它用自己的毒液麻痹其神经中枢。在人类的科学实践中还没有发明这种技术——现代外科最奇妙的一种技术,在远古时代,萤火虫和其他昆虫显然已经了解这种技术了。昆虫的知识比我们早得多,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外科医生让病人嗅乙醚或者氯仿,昆虫通过颚的弯钩注射一种极其微量的特殊毒药。人类有朝一日会不会利用这种知识呢?如果我们更好地了解小昆虫的秘密,那么我们在将来会有多少卓绝的发现啊!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乙】

我肚皮贴地趴下,悄悄接近一只坐守于坛城边缘的大个头蜗牛。我把放大镜举到眼前,又往前爬了一点儿。

透过放大镜,蜗牛的脑袋充满了我的视域——一尊庞大的黑玻璃雕塑。这只动物闪亮的皮肤上点缀着银色的斑点,背部爬满纵横的小沟槽。我的移动引起了蜗牛轻微的警觉,它收回触角,缩回壳中。随后我屏住呼吸,蜗牛重新放松下来。它的两根小胡须从下巴上戳出来,在空气中摇摇摆摆,然后伸到岩石下面,碰了碰石头。这些胶状的感觉器官就像盲人用来阅读盲文的手指一般,轻轻摸索着,浏览并解读镌刻于砂石中的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几分钟后,又一对触角从蜗牛头顶伸出来。触角朝上伸出来,每根触角末梢顶着一个乳白色的眼睛,朝向上面的树冠摇摆不停。我这会儿也正瞪着眼睛从放大镜里看蜗牛,可是这颗巨大的球体似乎丝毫没有引起蜗牛的关注,它眼睛下面的支柱又伸长了一些。这些肉质的旗杆现在已经伸得比蜗牛壳的直径还长,而且急速朝两边摆动着。

蜗牛与章鱼和乌贼是近亲,与它们不同的是,这只陆地蜗牛眼睛上没有精密的透镜与针孔,无法形成清晰的影像。不过,蜗牛的世界到底有多模糊,依旧是个谜。科学家们没办法去询问蜗牛看到了什么。这种交流上的困难,使蜗牛视觉研究领域的进展很缓慢。该领域唯一成功的实验成果,还是借鉴马戏团驯兽师那套把戏,教蜗牛在看到指示时进食或者行动。迄今为止,这些接受表演培训的腹足类软体动物已经表明,它们能探查到白色测试卡上的小黑点,它们还能分辨灰白卡片和方格卡片。据我所知,还没人问过一只陆地蜗牛能否看见颜色、运动的物体,或是一个火圈。

(选自戴维·乔治·哈斯凯尔《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