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象征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开始。出席仪式的中外来宾全体起立。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主礼台前东西两侧的旗杆上。

    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

    ​7月1日零点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到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

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

(1)、这段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当时针指向零点时,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还说它能预测天气。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进行深入研究,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王丁和同事们继续照料淇淇,知道他与2002年7月寿终而死。“失去他就像失去了家里的亲人一样,”王丁说。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曾有一头白鳍豚和几头体型较小的江豚一起被转移到了相对封闭的保护区,结果将囤货了下来,而白鳍豚却死了。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班级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一)劳动教育在古人家书中被传承

①“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非常注重劳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智慧。

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崇尚劳动。A.《颜氏家训•涉务篇》中,颜之推尖锐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士大夫子弟养尊处优、脱离劳动的作风,告诫子孙:“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在颜之推看来,通过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农事的艰辛,可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他还列举了诸多稼穑种植中的农事,意在教导子弟要能守农桑本业,希望自己的儿孙要了解生产劳动。

③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著称于世。家庭成员辛勤劳作,不好吃懒做,不好逸恶劳,整个家族才会蒸蒸日上。清代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指出,曾家治家要义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强调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他以切身的体验劝勉曾家后辈子女,“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认为勤劳与个人生活、家庭兴衰息息相关。可见,勤则家兴人通,惰则家衰人穷。

(二)劳动教育在现代科技中被创新

④劳动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新的追求。

⑤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劳动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避免劳动教育变成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劳动平台,体验劳动情境,获得劳动知识,进而提高其在实践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融入了先进科技手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B.受到国家表彰的上海市奉贤区教院附小从学校创办之初就把“爱劳动、会劳动”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入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如开设校内农场,班班种植责任田、认养果树;设立“劳动节”。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劳动教育,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三)

⑥劳动教育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融合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与思维。

⑦从价值内涵的跨界融合来看,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包含诸多“勤俭尚劳”“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创造文明”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内容。虚拟现实、仿真、可视化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时、逼真的学习场景。这些新兴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应用,可以将历史中“劳动创造文明”的过程重现,能够通过VR场景再现将语文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的场景真实化。让学生耳、眼、鼻、手、脑并用,切实感受劳动带来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

⑧从思维方式的跨界融合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主要以训练学生思维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如抽象思维、设计思维、逻辑思维等。这些学科思维来源于生产劳动,反过来又能指导生产劳动,将这些思维方式“渗透”于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劳动。3D打印技术以“做中学”“体验学习”等理论为指导,与劳动教育的思想不谋而合。让学习者的想象更加容易变为现实,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实践得到更好的培养及鼓励,可以创设一种新型的劳动教育形态:首先是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劳动实践活动主题;其次是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提出解决劳动问题的创意方案;最后是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得到完善,劳动技能与素养也得到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创造性劳动的需求。

【补充材料】跨界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