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②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④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⑤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阅读《青果果,紫果果》,回答相关问题。
                                                                                                   青果果,紫果果
         ①立夏一过,桑园里跑进去几个孩子就再也看不见了。孩子们一棵棵巡过来,巡过去,寻找紫了身子的桑果,妈妈在外边喊做事了,不出声,可心一急,红了身子的也塞进嘴去,红桑果怎经得起嚼呢,碰上舌头牙根就冒酸水了,再恋也只好吐出口。好不容易寻上棵不长叶子只结大果的,那是嫁接未成的野桑,会一连几天都去看望,看它青的变红,红的变紫,紫的变黑。桑果发紫的时候,学校也开始午睡了,那边紫果果枝头跳呀跳,这边身子困在教室里躁呀躁,怎么睡得着呢?“老师,我要小便”,教室门一出,跑步飞进“根据地”,不知不觉就忘了小便究竟应该多长时间,返回教室的时候,老师的脸早拉成马脸:“嗯,你小便能把嘴唇都小便紫了?”还是让紫果果打了“小报告”,站半节课那是最轻的惩罚了。
         ②不过,我还是断定桑果树是最喜欢孩子的,要不,为什么总是在我们最馋的时候果子结得那么甜?为什么总是把身子压得那么低,让每双小手都够得着?为什么谁家树上的桑果都可以采而不算偷?还长得那么小巧,小小的手采下来塞进小小的嘴里,一口一个。
         ③有同学馋我说,要吃桑果还不容易,去大河沿,爬上树就能吃一饱。我记牢了这句话,不过,那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季节,谁的手上都有事做。一放学,我约了黑皮,背上猪草筐,做个眼神给妈妈,示意外出打猪草,一获批准,直奔大河沿。果不其然,远远的,小同伴早已到了,那时野桑一排,比我们门前的高大多了,傍着水斜着身子倾向河心,红果果紫果果像春节门前的鞭炮,一串串缀遍枝头。枝桠全不刁钻,我和黑皮脚一弹就到了树上,这里桑果都紫成黑的了,我俩像鸡啄米一样尽情尽兴起来。一会,黑皮说瞧你嘴唇,我说瞧你舌头,哈哈大笑,真的是孙悟空钻进蟠桃园了,痛快!
         ④“站牢呵,当心掉进河里。”桑树下一个锄地老人笑眯眯地朝我们说。原来我们只顾巧取豪夺,忘了树边的蚕豆地和蚕豆边上刚放藤的南瓜,蚕豆踏歪了,南瓜墩踩蹋了,老人正在给板结了的土重新刨松。“上西边去采,那棵树上桑果更好。”老人不怪我们,还关照我们,真是天下的大好人,下树,赶另一棵,逮更大更甜的,把口袋装满,把隔天的也储备上。
         ⑤那天,我们真的快活死了,可打的猪草呢?猪草一棵也没进筐。口袋里的桑果,上树下树早成了渣,挤出的果汁把裤子染成了“花脸大侠”,回家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揍。揍了又怎样呢?此后数年,我和黑皮还是每年必去“蟠桃园”。
        ⑥后来晓得,这些野桑都是那锄地的韩老大的,他兄弟3个,茅屋3间,独居河边。兄弟仨心肠好,但饭量大,再勤快也撑不好三人门头,兄弟仨省吃俭用齐心协力,腾出两间茅屋给老三,讨了个瞎子女人,老大老二两个鳏夫(guān fū,老而无妻的人)合住。我一直搞不清楚那排只结果子不长桑叶的野桑为什么一直不锯掉,为什么我们踩板了他的地他还是笑眯眯的,原来他,青果果日子里藏了颗紫果果心。

阅读《访兰》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②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出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⑤我说:“这里的好。”

      ⑥“怎么个好呢?”

      ⑦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⑧“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⑨“是的。”

      ⑩“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⑪“……”

      ⑫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⑬“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⑭“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⑮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⑯“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⑰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欢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⑱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⑲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社会难以走远

    近期,《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等个人信息。这样的个人信息查询服务可谓“无所不能”,让每个人都成了“透明人”。更可怕的是,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查不出信息泄露发生在哪个环节,甚至不知道该向谁求助。

    如果说媒体记者“以身试法”,700元买来同事的全套信息,是对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在平时,信息泄露是很多人的日常体验。我们不得而知,为了快递、出行、买房、就医所登记的个人信息,到底会经历怎样的“奇幻漂流”。但无时无刻不在“骚扰”的电话显示个人信息被他人不合法的利用远超想象。每个人身处于某种信息裸奔之中,因此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表现在治理层面,则是信息保护“破窗效应”的进一步放大。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如“徐玉玉事件”,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如南都报道所示,个人信息贩卖平台并不隐秘,但相关部门就是拿它没办法,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无奈,又有多少治理滞后?

    互联网嵌入社会生活已越来越深,个人信息难免在网上留下痕迹。大数据改变了生活,也让每个人暴露在更大的信息泄露风险中。发达国家在信息社会勃兴前,一般都经历了立法保护个人信息的过程。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互联网大潮来得更快,加上隐私权概念普及迟缓,信息保护步伐远远落后于互联网普及的进度,因此应该奋起直追,尽快补齐短板。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个人信息的“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网+”的基础。

    当前首要的是尽快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进程。2003年,我国就开始起草《个人信息安全法》,2005年提交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意见稿,但11年过去了,这部法律的制定并没有更多实质推进。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形势更趋严峻,立法理当有紧迫感。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之前,对信息保护也不能束手无策。当前诸多法律都有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激发个人信息保护的执法活力、剔除维权障碍,同样不容忽视。

    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种硬实力,建立与信息收集规模和覆盖面相匹配的信息保护系统,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互联网社会再昌盛,缺乏个人信息保护,也必定难以走远。

(朱昌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2月14日02版)

链接一: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

链接二: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能遇到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

(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爱如茉莉

    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读过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小说之后,我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出口说: “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 我见从妈妈口中诱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妈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说:“就像茉莉吧。”我差点儿笑出声来,但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神,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上,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住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给他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①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和光泽里。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②他睡眼惺忪地抬起了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爸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着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把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眼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是不可救药地“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眼睛:“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了?”我好生奇怪。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朦胧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清香,袅袅娜娜地钻进我们的心中,萦萦而不去。

    啊!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父亲

张行

①生活中,我深感父亲骨子里有浓浓的怀旧情怀。

②记得母亲去世后,他曾拒绝到城里居住,一个人固执地住在乡下老宅。这在当时,曾让我们几个做儿女的颇感忧虑。虽说父亲身体不错,但毕竟岁数大了,一个人住在乡下总会让人放心不下。好在距离很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都尽可能多的回去看望父亲。

③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位进城的乡下邻居。一见面邻居就责备我说:“你父亲又去菜地了,年纪那么大,你可不能再让他去菜地种菜了,村里好多老房子都拆了,弄的路上到处都是砖头瓦砾,不小心摔倒了可就麻烦了。”听到邻居的善意提醒,我既感激又着急,赶紧说“谢谢你提醒,我马上就回去,说什么也要让我爸到城里来住”。说完就驱车匆匆赶回老家。

④在路上我就想,已经八十五了,不是小孩子了,怎么就不能听一句劝呢。等我赶到老家,进门就看见厨房地上有好几袋蔬菜。看的出,都是刚从菜地带回来的,连根系上的泥土还没处理。父亲看到我回来,先是一愣,随后不无高兴地说:“你回来得正好,我刚从菜地回来,这些菜都是新鲜的,我也吃不完,你多带点回去。”

⑤我没理会父亲的热情,很认真地开始责备父亲说:“跟你说多少次了,不要去菜地,不要去菜地,怎么就是不听呢,菜地虽然就在村外,但路太难走了,到处都是碎砖碎瓦,要是不小心绊倒怎么办?你没菜吃,我给你买回来好不好?”

⑥看我气乎乎的样子,父亲一下子就蔫了,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着头,喃喃地说:“我就是去菜地看看,今天刚好是周六,好多老哥们今天都约好要去菜地的,这些天一直在下雨,彼此都好久没见面了,我就是想去和大伙见个面。”听到这里我似乎是明白了父亲的心事。原来父亲是一个人在家太孤闷了。去菜地是为了疏散一下心中的寂寞,见见老哥们,和他们叙叙旧,散散心。难怪每天电话里三句话后就要提及他的菜地。菜地已是他的快乐之地。

⑦联想到我们姐弟三人每次相约回家,一进门就看到分好的三份菜。现在才意识到,那不是菜,那是____。想到这,一股莫名的暖流涌上心头,让我破防。

⑧我赶忙扶着父亲在客厅沙发上坐下,心里的嗔怪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乖乖地依偎在父亲身旁,就像儿时那样,静静地听他讲述藏在心里的故事。

⑨父亲说,他们几个年龄大的老友有个约定,只要天好,每逢周六,都要去菜地,菜地种菜是次要的,坐在他们自己搭建的小窝棚里聊聊天,叙叙旧才是最重要的。乡里乡亲都几十年,他们总是隔三差五地相聚在一起,每次相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如果有人没有如约而至,他们都会挂念。这把年纪,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呢。父亲说,刚才就有一位老哥没去,哥几个都有点担心。听到这里,我赶紧掏出手机让父亲给他打过去。电话通了,那头不无感激地说:是生病了,在上海治病呢,谢谢老哥挂念,我也想你们。父亲听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两人互道保重之后,非常不舍地结束了通话。爸爸叹了口气说:“这下可能要好久才能再见面了。”一种惆怅溢于言表。

⑩时间过的很快,又是周六了。我放下一切早早赶回老家去陪父亲,陪父亲一起去菜地,我真想见见几位长辈,向他们问个安。还没到菜园,我就远远地看到了一片绿色。各种蔬菜长势绝好,绿油油的,不愧是几位老者的劳动成果,就是与众不同。看着这片久违的菜园,心中有种无言的亲切感,这也是我曾经的记忆……

大蒜快抽苔了,看上去有种威风凛凛的样子,我正一垄垄地欣赏着,父亲已在窝棚换好了干活的衣服和鞋子出来了,开始娴熟地掐菜苔,挖香菜。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得意。手摸到每棵菜时都要评说一句,“嗯,这棵好,营养跟上了,这一棵不行这么小,上次施肥肯定没到位……”

⑫说话间,其他几位前辈也到了,好久不见,他们真心询问着彼此的关切。劳作之后,几个人就坐在地头的石头上,喝着自带的茶水,开心地交流着各自获得的消息,聊往事,聊未来,看的出,他们聊得开心,笑得由衷。

⑬此刻,我认真地审视着父亲,也终于懂了父亲的情怀。父亲经营的不是菜,是____。

⑭如今村里老房子都拆了,菜地也没了,父亲也无奈地住到了城里。每当看到父亲望着窗外发呆,我就知道他又在想乡下了。每当此时,我都会开车带父亲回老家转一转,去看看他一生都在热恋着的那片热土,满足他质朴的怀旧情怀。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3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