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

冯骥才

    ①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有过灿烂的、值得我们骄傲的成就。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复兴,实际上就是再现历史辉煌。再现辉煌,并不是简单回到过去。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辉煌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富足,生活殷实……但除此之外,还需要高度的文明。

    ②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缺乏文明的社会就如同暴发户,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一定会丑态百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正因此,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

    ③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创造精神,也带来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时至今日,有个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富裕起来后的中国要到哪儿去?不能不引人思考。我们曾经片面注重经济发展,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是用钱无法解决的。去年在一个记者会上,我和一位企业家有过争论。当时一位记者问我,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说,国家的价值观只能国家来说,我不能回答,但是我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写到国家价值观里面,就是“钱”字。这位企业家说,我不同意您的说法,我们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还不够。显然他不明白,钱是需求,不是追求,而价值观应当是一个国家的追求。

    ④经济显然不是我们唯一的社会属性。所以,前行至今,我们碰到了许多光凭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确应该思考,如何把建设文明社会作为发展的具体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方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较实力。

    ⑤温莎城堡里有一个巨大而豪华的宴会厅,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着火时伦敦老百姓纷纷自行开车去救火。大火被扑灭后清点物品,竟然没有一件遗失。这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高度的文明。 文明与文化是什么关系?简言之,文化的终板目的就是文明。所有的文化事业,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影响社会。

    ⑥文化不是一个对象。文化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不应该被对象化。今年春天,在牛津大学有位留学生问我,中国文化到底该怎么走出去?我回答,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我们在国外,外国人就是通过我们来认识中国文化的,就如同我们也通过普通的外国人来认识西方文化一样。作为文化的携带者,最要紧的是你对自己的文化是不是自觉。有了自觉,就也有了责任。

    ⑦在新的时代, 我们需要文化的承担。谁来承担这个文化?首先是人。进一步讲,文化的自觉是谁先自觉?首先当是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有文化的先觉,比普通人先感知文化的时代需要。只有及时感知文化前沿的问题,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才能把文化自觉承担起来。可以说,如果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国家自然就会有整体的文化自觉。

⑧毋庸讳言,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对承担文化自觉非常的重要。回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如果没有但丁、达·芬奇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家,如果没有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哲学家的大量涌现,就根本谈不上复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并不只是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更在于其蕴藏的独特思想价值。由此而言,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⑨呼唤民族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当仁不让,而且也是终极指向。当今中国,全社会都应给予文化复兴更多的关注。对照现实,尤显任务的艰巨与紧迫。期待更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勇做志愿者,承担起文化自觉的责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用“暴发户”比喻缺乏文明的富足社会,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文明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发人深省。 B、作者认为,发展迅猛的中国社会碰到了许多光凭经济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因为中国目前缺乏像但丁、达·芬奇那样的一大批文化艺术家,忽视了文化复兴。 C、第⑤段列举温莎城堡救火事件,意在突出高度的文明才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上文企业家和作者的争论相呼应,更让读者倍感当前文化复兴的艰巨与紧迫。 D、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⑧段分析说理,结尾呼吁关注文化复兴,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2)、下列不属于第④段所说的“文明”的一项是(        )
A、一名中国女护士在日本游玩时,偶遇一位日本中学生突发癫痫,她紧急施救后,帮助学生恢复了意识。 B、惠东县黄埠镇盐洲西冲村杨屋几位村民每逢周末自发组织起来,捡拾海边的白色垃圾。 C、司马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 D、小学教师张玉滚,坚守深山里的小学17载,虽然收入微薄,但在17年间教过500多名孩子,资助过300多名学生。
(3)、结合选文,谈谈新的时代里如何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复兴? 
举一反三
阅读王晓刚的《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一文,完成小题。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百美元

       ①暑假终于到了,约翰迫不及待地往家乡赶,他要去看望奶奶。

       ②奶奶是德国人,爷爷是美国人,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奶奶不懂英语,只会说德语,除了爷爷和家人,她不愿意跟别人交流。更糟糕的是,她患有白内障,视力非常差。去年,爷爷去世了,奶奶不愿意离开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约翰不知道,孤单的奶奶该如何生活。给爷爷办完丧事,约翰父母临走时给奶奶留下了一个可以异地取款的存折和100美元现金。

       ③看到孙子,奶奶非常高兴,她挎上菜篮子就说:“我去买你最爱吃的鳕鱼。”然后,她去了窗台,约翰看到窗台上放了一大把钱,有零有整,奶奶把钱全部拿在手上就出去了。

       ④“钱怎么能放在窗台上呢?只要窗子一开,路人随手就能拿走。”约翰想,等奶奶回来,他就让奶奶把钱放到电视柜子上面。奶奶说:“没必要,我这一年还没丢过钱呢。”但她还是采纳了孙子的建议。

       ⑤第二天,奶奶买了东西回来,还是顺手把钱丢在了窗台上,约翰再次帮她收拾好了。

       ⑥第三天,奶奶依然如故。约翰知道这是习惯使然,他再次从窗台上拿起奶奶买东西找回的钱放到了电视柜子上,并顺便把那些钱整理了一下。在整理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奶奶的钱增加了!他记得第一次整理的时候是368美元,可现在3天过去了,奶奶买了不少东西,钱数却变成了405美元。

       ⑦难道奶奶口袋里还有钱?可他明明看到,奶奶每次出去都是从窗台或电视柜子上把钱全部拿走,回来后再全部丢在窗台上,她身上应该不会有钱,增加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⑧晚上,约翰接到了爸爸的电话。爸爸说,他前几天查了奶奶的账户,发现奶奶从没取过他们存的钱。奶奶手里只有他们走时留下的100美元现金,这一年来她是怎么生活的呢?约翰知道,小镇上的生活标准每月最低也得1000美元,就算奶奶再节约,也不可能100美元用一年啊!

       ⑨约翰把爸爸的疑问说了一遍,奶奶茫然地看着那沓钱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不会从银行取钱。我也不认识美元,我不知道那是多少。”

       ⑩奶奶不懂英语,不认识美元,约翰是知道的,他不明白的是,奶奶是怎么用钱买东西的。奶奶说:“我每次买东西的时候总是把手里的钱全部给卖东西的人,让他们自己拿钱和找钱,我想别人是不会坑我这个老太太的。”哪有这样买东西的?约翰感到很可笑。他决定跟踪奶奶一次,看她究竟是怎么买东西的。

       ⑪第二天,约翰悄悄地跟在奶奶后面。果然,奶奶买水果时,一下子把钱全部拿出来,让卖水果的人自己拿钱。约翰发现卖水果的人从奶奶手里拿出一张10美元的钞票,却放回了两张5美元,他等于没收奶奶的钱!接下来,他看到的情况都差不多,有不收奶奶钱的,还有多找奶奶钱的……

       ⑫约翰的眼睛湿润了。他明白了,这都是小镇上的人们在帮助无依无靠的奶奶!

       ⑬约翰找到了镇长,感谢小镇人一年来对奶奶无声的照顾。镇长说:“以前都是你爷爷跟别人打交道,他去世后,你奶奶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中。刚开始小镇上的人还感到这个老太太真是奇怪,后来才知道她根本不认识钱,没人愿意欺骗一个不认识钱且完全信任别人的人,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其实,不是我们在帮她,而是她在帮我们 , 小镇上原来也有坑蒙拐骗的现象,自从碰到对人没有丝毫防备的约翰老太太后,这种现象才没有了。我们应该感谢你奶奶才对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韵十里

    ①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

    ②满目碧绿在辽远处,渐渐接入天际。

    ③夏日里那温婉又娇艳的荷花,早已随秋风凋零而去。荷叶依然亭亭如盖,就像一群高傲不羁的调皮少年,一阵风吹过,满塘挤挤挨挨摇曳舞动着,卷起一波又一波或杂乱、或富有节奏的长短绿浪。莲蓬饱满朴实而又挺拔壮硕,与荷叶的柔软顺从不同,它们高耸在荷塘里,棱角分明。

    ④荷塘边的草丛中,几只野鸭慵懒地趴卧着,偶尔探出头来,叼几口青草,嘎嘎地叫两三声,享受着独属于鸭的单纯世界。

    ⑤与野鸭的慵懒单纯不同,蝴蝶们则要欢快活跃许多。不知是在寻觅那早已消失了的荷花香气,还是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独特的优美舞姿。一群群蝴蝶扇动着多彩的翅膀,在荷叶上空一尺高的位置,施施然不停变换着舞姿,一会儿飞降到高高的莲蓬上,一会儿又悠悠然飘落在荷叶端。它们和那些不知名的飞虫交相舞动,活力四射,仿佛在认真表演一曲动人的乐章,明艳照人。

    ⑥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西洲曲》里姑娘采莲的温情暖人,却另有一番原生态的韵味,独特生动,让人驻足,流连忘返。

    ⑦垂柳依依,阳光和煦,温暖舒适。闲散的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长堤上,迎面吹来几缕风,垂柳飘摇依依,柔软如姑娘的腰肢。

    ⑧金秋十月,秋实累累,缀满堤坝两岸的各色果树。果子们一串串、一簇簇,招摇诱人,惊艳了游人们平素浅淡的眉眼,也撩拨着孩童们顽皮淘气的心。

    ⑨大人们四顾微笑着,不时被哪棵树上的果子吸引。停下来按动相机拍照。在各色果树中,山楂和柿子树尤其抢眼,因到了成熟收获的季节,红彤彤、金灿灿地摆着各种令人垂涎的姿态,令游人们惊喜连连,不时按动快门来几张特写。

    ⑩孩子们却一刻也不肯安静,他们欢笑着、打闹着、奔跑着,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响彻碧空四野。偶有几个孩子恶作剧,拿小石块去撩拨塘边休憩的野鸭,野鸭们一时间变得好灵活,惊叫着扑棱棱飞起,躲到荷塘更深处去了。

    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城里人优哉游哉,满腔小资情怀享受这秋韵美景时,农人们虽一派繁忙,却也满心愉悦。

    ⑫远处荷塘里的白莲藕,在泥塘中已安睡了数月,此时被农人吆喝着挖起,胖乎乎的,虽沾满了黑黑的泥巴,却依然如孩子的嫩白小脸,惹人千般怜爱。

    ⑬大货车沿着堤坝轰隆隆开来了,离开荷塘的莲藕们,仿佛还没有睡醒,懒洋洋、慢腾腾,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成为菜肴的命运。农人们把莲藕一批批地装到货车上,司机哼着欢快的小曲,莲藕们被快快乐乐地运走了。

    ⑭堤坝外面那新收的苞米和稻谷,杂乱地堆积在晾晒场上,农妇们扎着彩色头巾,不停地翻晒着,望一眼,新米的香味仿佛已溢满了唇齿之间。

    ⑮浅秋平淡少人语,暮秋寂寥多闲愁。

    ⑯而金秋,就是这么喜洋洋、暖洋洋。这累累果实、长堤绿树、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是充实,是喜乐,是城里人心头对大自然的牵念,更是他们指尖想轻轻触摸的温暖。

    ⑰而在农民的眼里,这丰收与繁忙,这晒黑的粗糙肌肤,这额上的缕缕汗水,是满足,是幸福,更是他们一年四季对收获美好的期盼。

    ⑱春风十里惹人醉,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温暖了心房,温暖了我们游荡的灵魂与信仰。

阅读

冷香记

崔曼莉

我第一次见到北方的雪时,立在窗边,傻傻看了许久。那雪花又白又大,羽毛一般在空中慢悠悠飘荡,忽而上,忽而下,不知有风还是无风,懒懒地翻了个身。每一片和每一片居然不挨着,好个鹅毛大雪啊。

莫以为我从江南来,没有见过世面。南京虽在江之南,却是每年都要下大雪的。

记得有一年,大雪把奶奶院中的小厨房压塌了,屋檐下的冰凌一米多长,男生扔石头砸断了,掉在地上也不碎,冰莹透亮,如冰锥一般。

一路上学,男孩子们用冰锥边打边跑,我穿着秋裤、毛裤,毛裤外面套着棉裤,腿都抬不动了,可还是冷。你说怪不怪,那雪能压塌房子,却压不塌雪松,一层一层的墨绿上积着白雪,还有轻薄的翠竹叶,上面也堆着白。目光所及,皆是风景。

每年的这个时候,满城约有一半人都去了紫金山。出了城门,路两边全是参天梧桐,笔直挺立。沿路而行,一边是明代城墙,城墙下是护城河公园,另一边便是山了。虽是大雪天气,山中绿意横行,与白雪层层叠叠,夹杂着红色山茶花。

渐行时,便有幽香袭来。那香气越行越盛,在清冷之中,孤绝华贵,仿佛天地间再无对手可言。若雪已停,便见人头攒动,隐约间有红有粉有绿有白,交错于老干古枝;若阳光灿烂,便见那花有单瓣有重瓣,有一枝横斜独寂寞,亦有花团满树芳华似锦。

若有雪,南方之雪可不同于北方,尤其是六朝金陵。那雪从不轻盈,因为湿度大,夹冰而来,仿佛冰雹,却是雪花形状。薄薄一片削在脸上,刀割一般。无风时还好,只是笔直下坠;若有风,你又迎风而行,便只能双手握伞,战战兢兢,耳听得雪击在伞上的噼里啪啦声,眼见得无数雪花整齐划一,朝你无情袭来。恍惚间你不在今时今日,而是在历史的某个瞬间,纵然你是最厉害的武士,也走不出这雪剑之阵,抵不过这自然之威。

恰好你又在此山中,于梅花海里。那雪击于松针、竹叶、湖面、路人。在北方,下雪时很多人不打伞,拍拍肩膀,就把雪抖落了,在这里,不打伞就是上刑,湿了衣裳是最小的事。

然而松针紧密团结,任你万千之重,且压且直;竹叶盈盈一片,却不输于冰雪;那梅花更以纤弱之瓣、清丽之姿于雪中越发激情澎湃仿佛得了滋润白雪映衬容颜雪水浸透花枝花越开越妍香气于这无边无际的雪剑中遥遥升起不可剥夺。你走过这样的雪,见过这样的花,闻过这样的香气。

今年春节时江南大雪,我却在北京。初八那日,在朋友圈见到江南女史许静刻的印“雪竹”。结体潇洒,刀法劲利,“雪”字取横势,稳而见锋,“竹”字取纵势,竹枝细韧两笔朝上生长,竹字头点若翠叶,隐约于竹枝之间。二字相辅相成,清秀大气又无赖天真。我大为惊艳,当即求印,她一如既往地大气,问我要什么字,我想了想,那雪中梅花的香气便浮上心头,与她倾诉思乡之情,尤其神往雪中梅香,不知何字形容为好,突然便说,南京冬天多冷啊,那香也是冷的。

冷香!

我要“冷香”。我想要一方印,将来盖在我的书法作品上,每盖一次都是那样的雪、那样的梅花。

正月十二,她发来一张图,“冷香”二字印于纸上。

正月十三,一觉睡醒,北京成了白色。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漫天弥散。忍不住给许静发微信,北京大雪可惜无香。我的“冷香”在路上。

正月十四下午,收到了“冷香”,迫不及待地打开,将心心念念的印石握于手上,盖下一枚。

向许静致谢时,她告诉我,南京的梅花开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