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平永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

冷香记

崔曼莉

我第一次见到北方的雪时,立在窗边,傻傻看了许久。那雪花又白又大,羽毛一般在空中慢悠悠飘荡,忽而上,忽而下,不知有风还是无风,懒懒地翻了个身。每一片和每一片居然不挨着,好个鹅毛大雪啊。

莫以为我从江南来,没有见过世面。南京虽在江之南,却是每年都要下大雪的。

记得有一年,大雪把奶奶院中的小厨房压塌了,屋檐下的冰凌一米多长,男生扔石头砸断了,掉在地上也不碎,冰莹透亮,如冰锥一般。

一路上学,男孩子们用冰锥边打边跑,我穿着秋裤、毛裤,毛裤外面套着棉裤,腿都抬不动了,可还是冷。你说怪不怪,那雪能压塌房子,却压不塌雪松,一层一层的墨绿上积着白雪,还有轻薄的翠竹叶,上面也堆着白。目光所及,皆是风景。

每年的这个时候,满城约有一半人都去了紫金山。出了城门,路两边全是参天梧桐,笔直挺立。沿路而行,一边是明代城墙,城墙下是护城河公园,另一边便是山了。虽是大雪天气,山中绿意横行,与白雪层层叠叠,夹杂着红色山茶花。

渐行时,便有幽香袭来。那香气越行越盛,在清冷之中,孤绝华贵,仿佛天地间再无对手可言。若雪已停,便见人头攒动,隐约间有红有粉有绿有白,交错于老干古枝;若阳光灿烂,便见那花有单瓣有重瓣,有一枝横斜独寂寞,亦有花团满树芳华似锦。

若有雪,南方之雪可不同于北方,尤其是六朝金陵。那雪从不轻盈,因为湿度大,夹冰而来,仿佛冰雹,却是雪花形状。薄薄一片削在脸上,刀割一般。无风时还好,只是笔直下坠;若有风,你又迎风而行,便只能双手握伞,战战兢兢,耳听得雪击在伞上的噼里啪啦声,眼见得无数雪花整齐划一,朝你无情袭来。恍惚间你不在今时今日,而是在历史的某个瞬间,纵然你是最厉害的武士,也走不出这雪剑之阵,抵不过这自然之威。

恰好你又在此山中,于梅花海里。那雪击于松针、竹叶、湖面、路人。在北方,下雪时很多人不打伞,拍拍肩膀,就把雪抖落了,在这里,不打伞就是上刑,湿了衣裳是最小的事。

然而松针紧密团结,任你万千之重,且压且直;竹叶盈盈一片,却不输于冰雪;那梅花更以纤弱之瓣、清丽之姿于雪中越发激情澎湃仿佛得了滋润白雪映衬容颜雪水浸透花枝花越开越妍香气于这无边无际的雪剑中遥遥升起不可剥夺。你走过这样的雪,见过这样的花,闻过这样的香气。

今年春节时江南大雪,我却在北京。初八那日,在朋友圈见到江南女史许静刻的印“雪竹”。结体潇洒,刀法劲利,“雪”字取横势,稳而见锋,“竹”字取纵势,竹枝细韧两笔朝上生长,竹字头点若翠叶,隐约于竹枝之间。二字相辅相成,清秀大气又无赖天真。我大为惊艳,当即求印,她一如既往地大气,问我要什么字,我想了想,那雪中梅花的香气便浮上心头,与她倾诉思乡之情,尤其神往雪中梅香,不知何字形容为好,突然便说,南京冬天多冷啊,那香也是冷的。

冷香!

我要“冷香”。我想要一方印,将来盖在我的书法作品上,每盖一次都是那样的雪、那样的梅花。

正月十二,她发来一张图,“冷香”二字印于纸上。

正月十三,一觉睡醒,北京成了白色。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漫天弥散。忍不住给许静发微信,北京大雪可惜无香。我的“冷香”在路上。

正月十四下午,收到了“冷香”,迫不及待地打开,将心心念念的印石握于手上,盖下一枚。

向许静致谢时,她告诉我,南京的梅花开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是南京的雪的特点的一项是(     )
A、轻盈 B、薄薄一片 C、夹冰而来 D、有梅香
(2)、下列对选文标题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冷”指的是南京的雪和北京的雪。 B、标题中的“香”指的是南京雪中的梅花。 C、“冷香”也指许静为“我”刻的那枚印章。 D、“冷香”象征遭遇挫折时不折不挠的精神。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同样是写雪,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的雪与本文作者所写的北方的雪有何不同?请从写作目的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选择正确答案。

    贾里曾有过跻身军界的打算。据说当航空兵浑身不能有一块疤,又说当军医需要考核胆量:单独同骷髅住上一夜。即使这是真的,也吓不退贾里,只是他的视力不怎么好,恐怕到了初三会让眼镜先生帮忙,这是迎头一棒。可任何事都不会是绝对的,不能当兵,也就是说可以干当兵以外的任何行当。

    可贾里在周围人眼里,永远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原因是他长得矮小,才过一米六大关。虽说拿破仑也是个矮子,马拉多纳的身高才一米六八,但人家肩膀又宽又平,体现出矮个的风度,贾里决定从这里先做文章。

    贾里从报纸中缝里找广告,然后悄悄地报名参加了一个收费最低廉的健美班。开班头一天,他发现大家都瞧着他,露出欢迎贵宾的仪式上才用的笑。

     “你是我的榜样。”有个人说,“我要练成你这样就好了!”

    贾里大为吃惊,在这儿一切都反过来的,越瘦越轻就越神气。仔细看看,班内全是胖子,说话的胖子肚子大得本人看不见脚尖;还有个小胖墩,年纪那么小就套上了颜色发暗的减肥衫。

    在那个健美班内,绝大多数是来减肥的,他们翻滚、举杠铃、脸色十分苦恼。唉,这么拼命干吗,像电视台聘请他们上荧屏当节目主持人似的。

    更令人窝火的是,教练员只抓减肥的主流,总是记录哪个减掉多少公斤,仿佛他只会做减法。他教贾里练身的方法和那些减肥的手段很相近,这很打击贾里的积极性,因为他总怕自己的体重会越练越轻,他可不盼望有这结局。

    这期健美班结束时,贾里的体重既不减也不增,只是胳膊硬了些,腿也结实了,偶然给鲁智胜来个扫堂腿,对方会咧着嘴叹苦经。

    那教练是个减肥专家,他的理论让贾里茅塞顿开。他说世上最聪明的人,是那种既健康又轻巧的人,因为这种人往往血压正常,负担又小;还说先进的外星人也是小小的,绝没有啤酒肚子。

    看来新潮的伟人不必有个大身架,贾里为这结论兴奋了几天。他把这想法写信给电台“大众知音”,盼望能得到更多的知音。然而,电台对这一个英明的发现不感兴趣,看来这说法暂时还不是个热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两片秋叶
      ① 我悲秋,我亦恋秋。
      ②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A)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③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④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⑤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⑥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B)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⑦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⑧“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⑨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吗?
      ⑩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书可戒躁  

                                                                                                               沐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另一只翅膀

游宇明

    ①与西方科学家在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中勇于亮出自己相比,某些中国科学家就显得过于冷静了。在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特别提到:以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到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在新闻媒体上只有13.3%.在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零!韩启德呼吁:我们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科学家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而挨骂,那恰恰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光荣。

    ②我一向非常佩服中国科学家的智慧,【A】我们国家当年想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只花 了短短一段时间,罗布泊的上空就升起了蘑菇云;后来希望拥有人造卫星,科学家憋着劲狠干几年,卫星一颗颗冲上了天空;最近一些年,神舟飞船进入太空、嫦娥卫星绕月飞行。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光彩照人的专业才华。

    ③然而,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似乎只对科研项目有热情,却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都是有经费支撑的,有了科研成果,还可以获得各种奖励。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什么利益都没有。

    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与做科研项目的风险程度也大不一样。做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利益丰厚;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也不会损失什么。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呢,在事情真相未明之前,很可能挨网民的板砖;在真相大白之后,不挨网民骂了,却会遭到某些受损利益团体的打击报复。换句话说,一个科学家没有公共精神,他的生活也许风平浪静,一旦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他的日子就可能不再安定。然而,我们一些科学家恰恰忽视了一点:社会是需要理性精神的,一个科学家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说话,会对其他人群产生示范作用,一步步促成公民社会的成长。

    ⑤科学家是以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杰出才华作为谋生的手段的,没有这种才华,他就没有资格享有科学家可以享受的一切;但科学家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善良、更加正义、更加温暖。【B】如果说,专业技能是科学家的一只翅膀的话,公共精神则是他们的另一只翅膀,缺少其中任何一只,他们都无法在岁月的深处翱翔

(选自2010年11月30日《联谊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