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松树金龟子》同步练习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①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

②也有的昆虫为了自娱、示偶、庆祝欢乐、庆祝明媚的阳光而歌唱。这些昆虫中大部分在遇到危险时就默不做声。

③而松树金龟子的危害,照我看来 , 成为了灾。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漫话阶梯
                                                                                                           刘心武
        ①最早的阶梯,追求的完全是连接两个以上的不同平面的功能性。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梯逐渐具有了心理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建造阶梯,不仅是为了方便从一个平面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个平面,而且,也是为了达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②比如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本来,那地面是平的,可以平地起殿堂,但为了体现出天子的威严,就先起五米高的基座,再建造大殿,而分为几层的基座,再以阶梯连接,阶梯中段专供皇帝行走的部分,称御道,用最优质的汉白玉石,雕出祥云飞龙的图案。过去都称皇帝为“陛下”。“陛”是皇宫阶梯的专称。明明皇帝高高在上,臣民在他殿堂的阶梯下,似乎称他“陛上”才对,但皇帝至少在口吻上喜欢贬低自己,比如自称“寡人”,这份虚伪很有意思。
        ③中国古典建筑,不仅是皇宫,像祭坛、寺院、道观、王府等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都一定要平地垒起高基座,建造有气派的阶梯,以体现出对神佛贵人的尊敬。现在仍存在的河南开封龙亭,是将这种心理需求达于极致的典型。它是在平地拔起的十三米高台上盖出一个殿堂,里面供奉着称颂“真龙天子”即“皇帝万岁”的牌位,专用于在彼处由钦差大臣宣谕“圣旨”。殿堂即“龙亭”前面的台阶分三层共72级,故意建造得相当陡峭,那夸张的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引发出心理反应。
        ④近代社会建筑中的阶梯仍可起到主导人的心理意识的作用。由吕彦直设计的完成于1929年的南京中山陵,由陵下到陵寝主体,落差为73米,设置了八个过渡性平台,一共有392级台阶(当时中国人口为三亿九千二百万)。当谒陵者在头几个平台的阔台阶上往上行走时,所望见的只是天宇,要随着一步步的攀登,那顶部的蓝瓦祭堂才会慢慢地浮现眼前。这就是建筑师利用长距离、缓爬升的阶梯,来调整谒陵者的心理,使其能够“默默想音容”,将崇敬与缅怀的情绪达于浓酽。
        ⑤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有意将其基座与紫禁城内的三大殿取齐,但阶梯的设计,则采取了广阔通透的方式,尤其是东门阶梯的设计,很有大国气派,可以容许成百上千的人同时拾级而上,确有“让人民当家作主”的韵味。莫斯科1995年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建造的胜利广场,用若干大平台来达到提升主建筑的目的,其间的阶梯故意“不起眼”,也是一种巧妙的手法,表达出一种苦尽甘来的欣慰与舒展。
        ⑥城市公众共享空间的阶梯设置,一定要突破狭隘的功能需求,营造出奇趣妙境。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罗马的西班牙广场,最出彩的就是1723年由德·桑蒂斯和斯佩基设计的那一组面对“破船喷泉”的扇形阶梯,它不仅是“视觉冰激凌”,更可以当作舞台承载多种形式的表演。已经有太多的电影利用它作为背景去表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那一组台阶实际上已经是人们熟悉的具有生命的存在。
        ⑦阶梯并非简单事物,在当下生活中,除了其实用性,“阶趣”应该是设计者考虑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到公众共享空间时。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DNA计算机
         ①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一条双螺旋“长链”,链上布满了“珍珠”即核苷酸。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通过这些“珍珠”的不同排列,能够表达出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电脑。它利用DNA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生物酶(在此相当于加、减、乘、除运算)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      
       ②由于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这种“试管型”的计算方式,在理论上可处理传统计算机的硅芯片和电流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计算量随计算规模成指数增长的问题。    
       ③DNA计算机以核苷酸为内存,且具有超大规模并行结构,所以DNA分子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未来计算机的芯片和磁盘都用DNA溶液来代替,其强大的功能将令人惊讶。而且,DNA计算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脑的十亿分之一。     
       ④DNA计算机诞生于1994年,发明人是莱昂那多〃阿德莱曼(Leonard  Adleman)。阿德莱曼用“试管” DNA计算机做实验,测试出了DNA计算机的可行性。他的“试管计算机”在几秒内得出了结果,但他花去了数周时间去拣出那些正确的答案。 
       ⑤传统电子技术将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达到物理极限。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在简化和按比例放大这种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先驱者所进行的试管实验的办法,而是把DNA链固定到一块镀金的玻璃载片(一种DNA芯片)上。其他研究人员则希望把DNA计算技术送回到活细胞中。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⑥DNA分子计算机将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设计出了DNA逻辑门、DNA片段以及更多超前的东西,现在DNA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其计算的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计算机将会很快问世。但不要过早地期待它取代传统计算机(塑料制品与硅片的结合)。大部分专家预言:比起用来运行文字处理程序和发送电子邮件,未来的DNA计算机的应用极可能集中在破译密码和绘制飞行航线方面。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树木空心之谜

    很多大树随着年岁增长,树心会慢慢腐烂,最后成为空心,威胁大树的生长。在干燥的北方,空心树比较常见,如曹雪芹纪念馆前的歪脖子老槐树,北京植物园龙王庙前的老槐树等。

    事实上,树木空心不止发生在北方我们所熟知的老槐树、大青树或常见的大树中,在水热丰沛地区,树木的空心现象也很严重。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树木有37%的空心率;澳大利亚稀疏草原上66%~89%的物种会发生空心,在这里,有的树干空心直径达到整棵树木直径的50%

    从树木的生长环境与自身生长特征来看,潮湿的原始森林中空心数最多,那么,这些树木为什么会空心了呢?

    1976年,生态学家丹尼尔•扎森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热带树木的心会腐烂掉》的文章,提出了营养循环利用理论,认为空心现象是树木对生长环境采取的一种适应性策略,空心乃自然界“无用之用”的体现。树木因为闪电、火烧、真菌侵扰或动物啃噬之后,内心慢慢腐烂,营养物质逐步流到植物根部,被循环利用,树干形成空心。

    扎森对树木空心“无用之用”的解释,听起来好像很合理,但细细思之,当树木中心在微生物或动物作用下慢慢腐烂的时候,营养首先被白蚁等昆虫大量获取。然后,腐烂的树心里面最重要的部分被雨水冲刷到地表的土壤里,这些到达地表的营养则会被浅根的草本植物获取,并不能到达大树的深根。此外,若树木空心是一种适应性策略,理论上,空心木应该能吸引很多分解者和啃噬者,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倒下的非空心树木更受真菌和动物们的青睐。所以,从树木的生长环境方面考虑,营养循环利用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最近,英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快报》上发表一篇名为《为什么那么多树是空心的》的文章,否定了扎森的营养循环利用理论,并认为树木在其生长过程中,为了节省能量而选择牺牲身体的一部分,从而造成了空心现象。对于一些粗矮的古树来说,保护树心可能并不是一种经济的选择。因为,树干外周的树皮是用来运输水分、矿物质的,对于较大的树木来说,要维持外周树皮的正常工作每年通常要耗费5%~13%光合获取的能量。为了节约能量,有些树木便舍“内”求“外”,树干中间因缺乏营养而形成实心,这样的实心既不能储存能量也不能传输物质,化学防御物质也没法更新,因此抵抗能力降低了,自然容易受到真菌和动物的侵蚀而腐烂,造成树木空心。

    此外,从树木物理稳定性考量,高大树木的水平侧枝通常比直立的主干更能忍受高强度的拉力。因此,水平侧枝通常生长更加强壮,更耐真菌和动物腐蚀一些,不易发生空心。硕大的侧枝同时会将拉力施加在空心树木的外周,树木空心的现象或许还能合理解释为什么树皮外周比树心结构复杂……

    关于树木空心的谜题还有很多种解释,不过,至今仍然没有更权威的说法。有人可能还会问,为何有的植物(如伞树或竹子)的茎干生来便是空心的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等待新的科研结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袁林喜

    ①1929年11月29日,美国海军中校理查德·伯德飞越南极,成为第一个飞越南极的人。而就在3年以前,伯德也成功飞越了北极。所以也是第一个同时飞越过两极的人。

    ②你如果遇到他,会问什么问题呢?恐怕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③南极冷还是北极冷?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两极考察站。北极的黄河站位于北纬79°,夏天拜访那儿的人可以发现,考察站周围的海湾积雪全融化了,大量苔原植物生长繁茂,甚至出现很多开花植物,北极绒鸭、北极燕鸥等海鸟活跃起来,呈现出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象,让人怀疑是否真的到了北极!相比之下,位于南纬62°的长城站却是另一番景象,考察站区常年积雪不融化,温度也低,动植物种类稀少。数据显示: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最低纪录为-70℃;而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25℃至-30℃,最低纪录是-90℃。显然,南极要比北极冷!

    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南极比北极更冷呢?

    ⑤首先是南极与北极的地形差异。南极为大海包围的陆地,面积约 1400 万平方千米,其中约98%被大陆冰盖覆盖,而且这些冰盖的平均厚度可达近2000米,终年不化。北极地区则是陆地包围海洋,北冰洋主要被欧亚、北美大陆所包围,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其中冰面积约为850万平方千米,仅为南极冰面积的60%左右。而且,北极地区的冰雪在夏季会大量融化,导致夏季冰面积更小。此外,北极的北冰洋海水的热容量大,吸热本领强,吸收的热量就更多,导致北极比南极要暖和得多。

    ⑥其次,南极海拔比北极高。南极平均海拔高度为2350米,其中超过3000米的地方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25%,最高约514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极近2/3的面积都是海洋,平均海拔仅与海平面相当。海拔越高温度就会越低,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因此南极就会比北极气温更低。

    ⑦第三,南极热量交换比北极少。由于南大洋有绕南极的西风环流和南大洋环流,南极无论是大气环流还是大洋环流均比较封闭,与中低纬度的热量交换较少,得不到热量的有效补充。相比较而言,北极地区与中低纬度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交换则比较频繁,来自于中低纬度的热量可以通过环流向北极地区进行有效输送,这样就导致北极比南极温暖。

现代文阅读Ⅰ

正是艾草飘香时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我们的生活与它的交集很多,除了在野外的相遇,还有清明节前后用艾制成的青团、糍粑,端午节时挂的那一束艾。艾,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能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类爱爱爱不完呢?

②艾Artemisia argyi,又称艾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都具有浓烈香气。相对于香气,人们常常忽略它在7-10月间开出美丽的紫红色的花朵。

③艾的自然分布广泛,遍及中国各地,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等地也有它的踪影。艾在野外有很多同属的植物,并且长得相似。人们常常会弄混淆艾、南艾蒿、野艾蒿、中亚苦蒿这四种常见的植物,于是,也将其统称为“艾蒿”。虽然这几种植物非常相似,但通常可以根据其叶片的绒毛、茎干及花朵的颜色来进行区分。南艾蒿俗称“紫蒿”,茎干呈紫色,通过这一点最容易与其他三种绿色茎干的品种进行区分。南艾蒿叶片正面比较光滑呈现浓绿色没有绒毛,中亚苦蒿叶片正反面均有密致的绒毛,艾与野艾蒿的叶片正面的绒毛比较稀疏叶片背面则极为密致。南艾蒿的花朵基部呈现紫红棕色,艾的花朵为紫红色,野艾蒿的花朵为红褐色,中亚苦蒿的花朵则是黄色球状。

④艾很受群众的欢迎。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如它象征着生命力、长寿和繁荣,自古以来便是民间信仰的图腾。因此,它堪称百草之王。

⑤艾因其独特的香气,也被人们接受和喜欢。它被广泛使用在生活中,用于各种各样的料理和加工品,如艾草饼、艾草茶、炸艾叶等。艾这种独特的香味是因何而来呢?桉油酚是艾的香味重要来源之一,被称为桉叶油素。新鲜的艾草中含有一定量的侧柏酮,这也是艾草香味的主要来源。

⑥艾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它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每100g可食部分就含有6000μg,比煮过的菠菜含量值还要高。它的维生素K含量在蔬菜中也是比较高的,其可食部分每100g含有380μg的维生素K。维生素K也被称为“止血维生素”,在体内合成具有凝固血液作用的蛋白质时,作为辅酶发挥作用。另外,艾草有助于人体骨骼对钙的吸收,造就结实的骨头和牙齿。艾草的侧柏酮还可促进神经细胞、肝细胞等细胞组织再生。

⑦又是一年端午来,让我们爱艾草的同时,多了解艾草。

(节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蓝莓不是“莓”

①虽说名字里面有个“莓”字,但是蓝莓跟草莓可没有半点瓜葛。实际上,蓝莓跟美丽的杜鹃花是同出一门的表兄弟。如果把草莓、蓝莓和杜鹃花的花朵放在一起,我们就能清楚地分清它们的亲疏关系了。并且,从蓝莓植株的个头(小灌木)来看,也显然跟长着草质茎蔓的草莓不是一家子。

②蓝莓的学名叫越橘,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成员。越橘属是一个大家庭,整个家族有400多位兄弟,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都有它们的身影。而得到蓝莓这个通用名,就是因为它们果实的蓝色“外衣”。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蓝莓果实都是蓝色,比如广泛栽培的兔眼蓝莓就泛着红色,而野生的红豆越橘完全是鲜红色的。

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食蓝莓。据考证,在1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食用野生蓝莓的记录,一些种类(如乌饭树)的枝叶还被用做强身健体的药物,《本草纲目》中记载苍山越橘具有“顺气、消饱胀、益肾固精、强筋明目”的功效。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和美洲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蓝莓的记载。在农作物歉收的年份里,蓝莓是重要的救荒食品。到了1600年,大批来到美洲的欧洲拓荒者,开始大量采摘包括蓝莓在内的各种小浆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蓝莓对于新大陆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拓荒者在有野生矮丛蓝莓集中分布的地方,将它们从森林中疏离开来,划分成便于修剪和采摘的地块。不过即使在人为呵护的条件下,这些野生蓝莓(矮丛蓝莓)一般每两年才提供一次丰硕的果实。直到19世纪,人们还都是依靠野生种来收获蓝莓果实,而没有人工种植。

④成熟的蓝莓果会由最初的绿色变成蓝色(当然,也有变成红色或白色的种类,如红豆越橘),果实外面还包裹着一层霜状物。采摘蓝莓还要讲究手法,如果是生拉硬扯,果柄处出现破损,就会使蓝莓果快速变质。轻轻地捏住蓝莓果向顺时针方向一旋,一颗完美的蓝莓果就被摘下来了。

⑤采摘如此简单,您是不是也想种点蓝莓了呢?不过,种蓝莓可没有那么简单。

⑥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温度的问题。如果在一年的生长期内,没有足够的低温处理过程,蓝莓就无法开花。那些多分布于中高纬度或者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的北高丛蓝莓,通常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冻”上1000小时以上,而来自南方的兔眼蓝莓,也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待上300到800小时。

⑦不仅如此,跟其他杜鹃花科的植物一样,蓝莓的根系和真菌联手才能在土壤中收获水分和营养。如此一来,这些根系就成了既怕旱又怕涝的娇气物。

⑧不光是水分和有机质,蓝莓对于土壤中的酸碱度也有很高的要求,一定要在pH值低于5.5,且高于3.8的酸性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pH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这种习性可能是因为野生蓝莓多生长在森林边缘,已经习惯了由枯枝落叶形成的酸性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