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厦门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袁林喜

    ①1929年11月29日,美国海军中校理查德·伯德飞越南极,成为第一个飞越南极的人。而就在3年以前,伯德也成功飞越了北极。所以也是第一个同时飞越过两极的人。

    ②你如果遇到他,会问什么问题呢?恐怕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③南极冷还是北极冷?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两极考察站。北极的黄河站位于北纬79°,夏天拜访那儿的人可以发现,考察站周围的海湾积雪全融化了,大量苔原植物生长繁茂,甚至出现很多开花植物,北极绒鸭、北极燕鸥等海鸟活跃起来,呈现出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象,让人怀疑是否真的到了北极!相比之下,位于南纬62°的长城站却是另一番景象,考察站区常年积雪不融化,温度也低,动植物种类稀少。数据显示: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最低纪录为-70℃;而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25℃至-30℃,最低纪录是-90℃。显然,南极要比北极冷!

    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南极比北极更冷呢?

    ⑤首先是南极与北极的地形差异。南极为大海包围的陆地,面积约 1400 万平方千米,其中约98%被大陆冰盖覆盖,而且这些冰盖的平均厚度可达近2000米,终年不化。北极地区则是陆地包围海洋,北冰洋主要被欧亚、北美大陆所包围,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其中冰面积约为850万平方千米,仅为南极冰面积的60%左右。而且,北极地区的冰雪在夏季会大量融化,导致夏季冰面积更小。此外,北极的北冰洋海水的热容量大,吸热本领强,吸收的热量就更多,导致北极比南极要暖和得多。

    ⑥其次,南极海拔比北极高。南极平均海拔高度为2350米,其中超过3000米的地方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25%,最高约514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极近2/3的面积都是海洋,平均海拔仅与海平面相当。海拔越高温度就会越低,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因此南极就会比北极气温更低。

    ⑦第三,南极热量交换比北极少。由于南大洋有绕南极的西风环流和南大洋环流,南极无论是大气环流还是大洋环流均比较封闭,与中低纬度的热量交换较少,得不到热量的有效补充。相比较而言,北极地区与中低纬度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交换则比较频繁,来自于中低纬度的热量可以通过环流向北极地区进行有效输送,这样就导致北极比南极温暖。

(1)、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海波高度决定了温度的高低,海拔越高温度就会越低。 B、来自中低纬度的热量可通过环流向北极进行有效输送,是导致北极比南极温暖的原因之一。 C、北极地区的冰面积比南极地区的冰面积小。 D、北极和南极的夏天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
(2)、通读全文,概括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
(3)、请摘录一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4)、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

链接:德国生物学家普罗茨说南极和北极在地理上并不相同。南极很早就和其他大陆分开了,那里的生物基本上是独立演化。南极又是一块覆满厚冰的大陆,周围被海洋包围,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动物不能迁移到南极。而那里的严苛条件让南极没有大型的植物。因而也没有大型的食草类和肉食动物。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4题。

                                                                                                 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

张伟生

    ①自从扇子成为书画艺术的一个特殊载体以后,它的本体属性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其在艺术语汇情景中得到阐述的过程,进一步奠定了扇子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②如果要追溯扇面书画的源头,恐怕是在三国时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载有“杨修与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录,这说明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文人学士就喜欢在扇面上泼墨作画了。书画与扇子的结合,使得艺术欣赏、收藏日愈成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享受的客观需要。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王羲之赠老妪卖扇、苏东坡画扇断案等民间故事,就着实证明了这一点。扇面书画的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明永乐皇帝朱棣极力推崇,在宫中命“待诏”书写扇面,令“画院”画扇,直到成化年间,才在民间广为推行。

    ③扇面书画以其特殊的形制(主要有两种形制:团扇和折扇),显示了迥异于其它书画形制(如条幅、横卷、册页、楹联、尺牍、屏条等)的美感特征,概其要者,突出地反映在其精致小巧、活泼多变上。通常,一件书画作品总是在形制上表现为方或长形,而扇面却以其特殊的圆形、椭圆形、拱形去营造灵巧、活泼、典雅、精致的艺术美感。扇面的天地较小,形态特殊,书画家必须要在构图、布局、排列上别出心裁,因此,精美的书画扇面,往往能给人们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感受,进而产生无尽的遐想。扇面以其正、反两面都可书写的特质,为书法、绘画合璧提供了特殊的载体,时常人们所见“一字一画”式以及格景书画扇面,就是体现了融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美感。

    ④从扇面书画创作的技法去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⑤疏密有致。扇面书法的构图布局十分讲究,尤其是折扇扇面上宽下窄,呈半环形状,又有很多折裥,排列布局决非易事,要使书写的扇面给人以疏朗、典雅的艺术感受,就必须依循虚实有致、实中有虚的原则,也就是说画面不宣布满塞足,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 [   甲  ]   。

    ⑥大小适宜。由于扇面的尺幅较小,书写的天地极其有限,因此在扇面书写时,对字体大小的控制要十分经意,内容与形制、整体与局部、正文与落款等都要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乙  ]  

    ⑦轻重得当。扇面上笔墨线条的展示,必须具有整体的感觉,而平衡则是这种感觉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折扇扇面上书写,其空间恰似影视中的宽银幕,前后着墨轻重都要整体把握,头重脚轻或前轻后重,都会影响书写的效果。(有改动)

阅读说明文《实至名归话“襄阳”》,完成下列各题。

实至名归话“襄阳”

高伟凡

    ①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时隔32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裹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裹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2200年。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襄阳之名盛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港、台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以“襄阳”为主体,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和《襄阳曲》等。

    ⑥﹣﹣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⑦显而易见,在饱经2200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60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以“襄樊”领率周边县市又不具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文化总要赘加注解,国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

    ⑧不过,“襄阳”若用于市名,下属襄阳区便要同时更名:其前身襄阳县早于1992年由襄樊市区移治县境张湾镇,2001年改县为区。由于襄阳区并非市政府驻地,如今不与市同时更名将形成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误区。查襄阳县在古代曾兼为“襄州”治所,此时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

    ⑨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以“名正言顺”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

    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3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也讲方言

    ①有一种草叫铜草花,学名香薷(rú),开兰色的花,少数也开紫色的花。这种花的颜色十分罕见,喜欢铜草花的人也就相当多。他们设法培植它们,但结果都失望了:无论栽种者如何精心照料,铜草花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整天发蔫,好像它们生不逢时。原来,发蔫的铜草花是“生不逢地”:铜草花的生长要求土壤含铜量特别高,其花的兰色,需要吸收大量铜离子来扮靓,只有蕴藏了铜矿的地区才能支持铜草花的这种生物。1984年,在大治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遗址,据考证是公元前13世纪殷小乙时期的遗址。发现遗址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这个地区的地表长着美丽茂密的铜草花。

    ②澳大利亚桉树是植物界鲸鱼级别的树种,它的身高记录是160米,有50层楼房那么高。支撑其庞大身躯的,是它特别坚硬的木质。如此卓立的特征,当然引来无数“粉丝”,想把澳大利亚桉树移植到自己那儿。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雇用了20名意大利劳动力,在他位于索若马岭的土地上种植了10万棵澳大利亚桉树。但杰克·伦敦和许多美国的拥趸(dǔn)都遭到了这种桉树的嘲弄:美国的澳大利亚桉树不管什么时间砍伐,也不管如何处理,总难于加工,板会弯曲,裂纹会扩展开来;即使去做枕木,由于布满莫名其妙的裂纹而无法把钢轨钉上去,也不能派上用场。在其故乡澳大利亚,这些毛病统统没有。

    ③这是什么原因呢?澳大利亚林学家雅各布斯数十年后才发现是桉树在北美长得过快,因而材质就差。在澳大利亚,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会减缓其生长速度。当种子散布到全球各地时,却把这种天敌留在了家乡。麻烦在于桉树已经进化得适应这些天敌。在正常的虫害配合下慢速生长时,桉树的组织显然是最优化的。当没有这些害虫时,快速生长的桉树就会陷入物理学定律的陷阱。生活中有些人用方言表达时眉飞色舞,用普通话表达时却会口蹇(jiǎn) , 也可以用雅各布斯的发现解释这一现象。

    ④我国南方某地从美国引进脐橙栽种,其口味与美国脐橙非常接近。但两种脐橙的外观差别明显:我国南方某地的脐橙“脐部”(与果蒂相对的底部)的收口比美国的大好多,表面也没有美国脐橙光洁。林业专家借鉴雅各布斯的思路,发现我国南方某地的微生物环境与美国同一纬度上的脐橙果园有显著的差异性。对应到语言现象,可以这么理解:美国脐橙落户我国南方某地后,它的“口音”不再是纯正的美国口音,而是带有那种微生物环境下的当地口音。

    ⑤生活在什么地方的人发什么口音,树也是。树挪死,人挪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树是比人更讲方言的生命。

(摘自《读者》第39期)

【注】①拥趸:指演员、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支持者。②蹇:不顺利。

【时文阅读】

数字阅读正当时(吕远卓)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为10.32亿人,其中手机上网10.29亿人。所以授受数字社会的群体已经占到我国绝大部分。人们通过网络快速地接收各种信息,在查阅过程中自然形成了阅读过程。在政府的全力推动下数字社会已形成规模,数字阅读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数字阅读兴起于本世纪初,随着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页浏览、电子阅览室等新兴阅读模式崛起,“网络阅读”成为数字阅读概念的代名词;伴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丰富,相关并行相似概念繁杂,如手机阅读、平板阅读、电脑阅读等等,加之学界研究不断涌现,其呈现出归一趋势,即将各种基于各种电子媒介的阅读方式,统称为“数字阅读”。

在审视数字阅读的多种下属概念,不难得出,类同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电子文档等概念,实际上是基于传统阅读环境下的数字阅读,即“数字化”的传统阅读;网络阅读、在线阅读、超文本阅读,则是属于典型数字阅读环境的概念:而手机阅读、移动阅读、电脑阅读等相对模糊的概念,则在应用情境中具体加以甄别。并且,随着数字阅读的不断发展,此分类模式可以实现有机扩充,而非单纯地添入新的元素。

数字阅读已经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在不断地阅读信息。实验表明,“媒介材质的物理特性并非影响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打破了数字阅读导致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刻板印象。当读书积累到一定数量时,纸本图书对于阅读者而言所占的空间多和携带的便捷性差的特点就显露出来了,而一部移动终端可携带的电子书从理论上说是不受限制的。现在的阅读器或阅读软件都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如记忆功能、笔记功能,十分方便。数字阅读可以帮助提升阅读效率,数字资源拥有的丰富的类型,除了文字还有音频视频,可满足不同的群体的需求。在交流模式上,传统阅读受制于无法改变的时空距离。而数字阅读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产物,其更多呈现出多元互动的开源逻辑,不再局限于“个人——书本”的闭环逻辑,出现了“读者——读者”、甚至“读者——作者”的双向交流。不少数字阅读平台还会为读者提供打分评价功能,公布高分图书榜单、热门图书排行榜。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