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

读《白杨礼赞》,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为了逐层深入地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从美、​美、美三个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举一反三
阅读《招聘小偷》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麦克今年35岁,却在监狱里度过了整整8年,想起这事,他就恨父亲老麦克。

       老麦克很有钱,但是个守财奴,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更加吝啬。麦克忍受不了那种艰苦的生活,便去做了小偷,几年下来竟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偷”。一次,老麦克在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了几条钻石项链,便毫不犹豫地报告了警察局,于是麦克就成了罪犯,锒铛入狱了。好容易熬到刑满释放,回家一看,老麦克死了,他那数亿美元的财产却已不翼而飞。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却意外地从晚报上发现一则招聘启事:

       本人欲招聘小偷一名,要求:男性,35岁左右,偷盗技术高超,曾因偷盗罪被判刑入狱。有意应聘者请与约翰逊先生联系……

       麦克看了这则启事,不觉眼睛一亮,心里想:四条要求,自己条条符合。他也知道约翰逊是全城有名的大富翁,可他为啥要招聘小偷呢?

       麦克再三考虑之后,觉得机会难得,还是决定去见见约翰逊。

       约翰逊亲自接见麦克:“你知道我为什么招聘小偷?”

       “依我看,您大概是为推销安全报警器材做广告,也许是为了拍电影,或者是为了从保险公司弄到一大笔财产保险赔偿款,再不就……”

       约翰逊打断了麦克的话:“不不,你想到哪里去啦?其实非常简单,我已年过半百,这辈子还没被人偷过,很想尝尝被偷的滋味。要知道,在你之前已经来过80多人,都因为偷盗技术太一般,没被我聘用。”

麦克听了哈哈大笑:“先生,不妨摸摸口袋。”

       约翰逊一摸口袋,发现钱包没了,于是高兴地说:“好,我要你了!”接着便由律师起草了一份合同,合同上说,如果麦克能在两个月内偷走约翰逊的一颗价值1000万美元的祖母绿宝石,那颗宝石就归麦克所有,同时还规定,约翰逊不得向警方报案。一句话,这是一次有趣的游戏

       当然,麦克也知道,要偷到那颗宝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宝石藏在约翰逊家地下室的保险柜里,那儿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盗报警器,还有荷枪实弹的保镖日夜守卫着。别说偷到宝石,就是进入地下室也难。但那颗宝石的价值确实诱人,再说,就是失败了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买卖,何乐而不为?于是麦克立马在合同上签了字。

       签下合同后,约翰逊加强了防范,麦克则开始了盗宝的准备工作。

       派去监视麦克的人回来报告说:“麦克整天东游西荡,他像压根儿就没这回事一样。”转眼到了两个月期限的最后一天。约翰逊一直等到深夜11时半,电话铃响了,果然是麦克的声音:“约翰逊先生,非常抱歉,您那颗名贵的宝石,已经在我手里了。但奇怪的是,我总觉得这次行动的难度并不高。”

       约翰逊忙说:“谢谢您,终于让我尝到被偷的滋味了。”麦克还说:“有了您这颗宝石,我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后半生了。我马上就要乘国际航班出国了。”

       一场游戏就这样过去,双方都玩得很开心。

       一年后,麦克回来了,他自然忘不了约朝逊,特地登门拜访。“约翰逊先生,上次那件事,尽管是一场有趣的游戏,但毕竟让您损失了1000万,对这,我深感抱歉。”

       谁知约翰逊听罢哈哈大笑:“你还记得你父亲老麦克先生吗?在他临死时,财产已经超过10亿美元。你是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但当时你还在狱中,所以他将财产托我保管,并留下遗嘱:如你出狱后仍未改掉偷盗恶习的话,这些财产也就全部归我所有!麦克先生,我为你不能继承你父亲的遗产而深感遗憾!”

       约翰逊取出了老麦克遗嘱的复印件:“这可是你父亲亲笔所写,你仔细看看。”

       麦克接过遗嘱,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惟有垂杨管别离

    许多年后,我常常想起病房里的岳老师与那个七岁的小病号。

    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这两人并不相识。岳老师曾经是一家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家小学已经关闭多年,所以这时的岳老师事实上已不再是老师了;小病号则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住院的日子令人感觉灰败,如果不是飘进病房的柳絮通告了春天的来临,病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病房外的绿意。

    作为医院的老病号,在单调重复的日子中,岳老师与小病号自然而然地相识了。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后来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因为常跑医院,我与岳老师有些交集,他们的故事便进入了我的视线。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当她给小病号讲课的时候,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输液一结束,岳老师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故意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小病号毕竟年龄尚小,顽皮好动,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他便经常答不上来岳老师的问题。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二十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伤心。

    到了最后,连小病号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甲】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痛苦地抽泣起来,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小病号更多。岳老师自己的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见缝插针地给他讲课。病房里的教学最常见,瘦骨伶仃的小病号躺在病床上认真听,憔悴的岳老师坐在一旁小声讲。这场景神圣却也让人心酸。“既然没死,就得活出意义。”岳老师对我说。

    但是,她和他还是终有一别。——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带他转院,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岳老师夜夜失眠。

    深夜,她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捏他的小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

    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破了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五月间,阳光正好,窗台上有流泻的碎金。风暖暖的,有柳絮悠扬地飘飞,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

    小病号站在一楼的草地上,他脱去了苍白的病号服,穿上了黄亮的T恤,骤然显得挺拔了些,有了小小少年的英姿。他仰着头,紧盯着病房的那扇窗户,努力地挺着身子,双手在嘴边拢成个小喇叭,大声地喊着,一字一顿的声音传遍了整个病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句诗,但岳老师并没有应答,【乙】她正泪如雨下,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

    除了隐约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一个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 听凭她哭下去,哭出悲,哭出喜……

    后来,我常想:生命的相遇相别,正如花开花谢,都是必然。但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生

(作者:李修文 有删改)

【注】[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出自《杨柳枝词九首》(唐  刘禹锡)。陌:街道。垂杨:即垂柳。管别离,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惜别之意。

阅读《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完成下列小题。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①“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作家笔下的传统节日仪式,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在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今天,尤其需要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②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来自长久流传的节日仪式。过节要有“规定动作”,“过”意味着庄严,“节”代表着主题。例如,欢度春节,我们只有历经如贴春联、穿新衣、守岁、吃饺子、相互拜年、舞狮舞龙等节日仪式,方能获得辞旧迎新、欢乐喜庆、和谐友爱、感恩怀想、憧憬美好等节日仪式感。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潦草的生活变得精致,让平庸的生命变得庄重。元宵观灯的美好祈求,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中秋赏月的千里相思,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正是这些节日仪式感的获得,才复苏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涵养着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③如果没有节日仪式带来的仪式感,诸多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或吃吃喝喝、玩玩闹闹,或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不仅没有丝毫的过节气氛,更不能获得一丁点儿的传统节日感受。如果只是贪图舒适享受,把节日仪式当作应景的负担,甚至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这种没有仪式的节日还能称之为传统节日吗?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就难以拯救了。

    ④当然,对节日仪式的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过去春节放爆竹,如今“燃放”环保的电子爆竹;过去拜年磕头作揖,如今发短信、录视频、传微博……变化的是过节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的节日内涵。“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要找到传统文化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传统习俗才能生生不息,传统节日才能叫人回味无穷。

    ⑤传统节日仪式沉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不论我们走多远,传承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我们方能记住回家的路。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后面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哪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啦唰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给亲情留点时间

刘红芸

    菊是我的朋友,一个不常见面但是想起来就觉得很温暖的朋友。

    和菊相处久了,朋友们都知道她的一个习惯,晚上和周末都要和家人在一起,菊说这是“亲情时间”,神圣不可侵犯。

    那天,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出差路过这座城市,恰逢周末,我们给菊打电话,菊正在父母家里,我听见电话里她妈妈的声音:去吧,人家来一趟不容易。接着是菊的声音:包的饺子给我留几个,我就爱吃“妈妈牌”的饺子!电话那头传来他们一家人开心的笑声……

    对于菊这个“恋家”的习惯,外地来的朋友感慨颇多,她说:“我现在是想恋家也恋不成了!去年,老妈去世,接着丈夫又跟我离了婚。想想从前,我天天忙工作,忙应酬,忙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对家庭对孩子关心都少,尤其是我妈,见我一面跟过年似的,唉!后悔啊!”说着说着,她的眼圈红了。

    朋友现在事业上算是小有成就,可是每天回到家,冷冷清清的,心情也是沮丧得很。亲情丢失了,又怎么快乐的起来呢?

    我们都沉默了。菊说:“我受触动是因为我的一个同事。她个性上比较豪放,爱吃爱喝爱玩,她的丈夫是个居家过日子的老实男人,不喜欢这些应酬,她便经常把丈夫一个人丢家里,自己在外面和朋友应酬,她一直不觉得这有什么,来日方长嘛,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不是有的是吗?突然有一天,她的丈夫出车祸死了,她一下子傻了。她后悔丈夫活着的时候,没有陪他多说说话,一起看看电视,过过家常的日子。可是,任她再怎么跟我们哭诉忏悔,丈夫也回不来了……”

    外地来的朋友叹了口气说:“是啊,假如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最舍不得的是什么?美食?娱乐?金钱?地位?都不是,我们最舍不得的是自己的亲人。”

    她顺手用筷子指了指桌上的一盘菜,说:“人生如果是一盘菜,亲人是主料,朋友是配料,功名利禄是作料!顺序颠倒了,菜就不成菜了。”

    我们都若有所思,谁也没有说话,我想,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忏悔吧。

    那顿饭,散得很早,大家谁也没再贪恋外面的灯红酒绿,而是早早回家!后来,菊的“亲情时间”成了我们大家的“亲情时间”。

    林语堂说过,幸福很简单,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这么触手可及的幸福,我们千万不能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选自《石家庄日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选自201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