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武松打虎》同步练习

阅读《武松打虎》回答问题。

课文前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们都会遇到对手
         ①小学时,我们班有二十多名同学,梳辫子的只有七位。老师看了看那怯生生的“半边天”,先让大一些的琴做了学习委员,却选不出文艺委员领着课前唱歌,后又发现我嗓门儿大又挺大方,便委任了我。
         ②老师们都很愿意做我们的班主任,女生少,操心事更少。她们却忘了:女孩子天生会掩饰。其实,文艺委员与学习委员之间很格格不入呢!我不知道嫉妒心是何时潜入体内并随着身体一天天长大的。我和琴的成绩太相近了,老师常常表扬我们俩或者我们其中的一位。势均力就有了意。
       ③琴先拉帮结伙,她拉着那五个女生课间高高兴兴玩,放学亲亲热热走,我形单影只地呆在操场或闷头回家时,恨琴恨得咬牙切齿。
       ④有一天傍晚,我和高年级同学玩跳格,跳到天黑才想起书包,书包早被锁在教室里了。我急得团团转时,发现教室门玻璃刚好坏了,我打开门,拿上书包正要出来,我突然想到琴,偷着锁门说不定就是她干的,那天她值日。我拿不出书包做不成作业自然要挨老师训,她早就盼着这天呢!旧恨新仇忍无可忍,我想报仇了。我一回身看到讲台上有截粉笔头儿,还是给她起个绰号骂她一下吧!借着教室里最后一点儿微亮的光写在琴的书桌里。写完了报了仇,跳出教室就把这件事丢脑后了。
       ⑤第二天早自习一进门,琴正骂人,看到我音量提高了一倍。最麻烦的是在路上,琴用她的骂声对我实行围追堵截,我像灰溜溜的小老鼠,琴成了打鼠的英雄。
       ⑥琴很能骂人,指桑骂槐、破口大骂全会。在她的骂声中,我来不及想自己的愚蠢,原有的嫉妒却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恨。
        ⑦五年级时,我的表姐也转到了我们班。表姐的成绩开始遥遥领先,琴很不服气,私下里便说她是重读生。话被传过来,表姐便立场坚定了,女生阵营里从此有了两个帮派,彼此虎视眈眈。
      ⑧我们常在一起挖空心思贬低对方。有一天发现琴“长着满脸横丝肉,一看就不像好东西”,令我们狠狠开心了一阵子,尤其是那常形容坏人的“横丝肉”,让我出了许多怨气。
       ⑨我们(包括琴)都以为自己很聪明,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发布考中学成绩时大家都傻了:老师认为最有希望的几个甚至表姐,都没有考入那所向往已久的重点中学。
        ⑩也许是因为那次惨败,琴比我们先长大了。有一天陪妈妈逛街,远远看到琴,我早早扭过头去,听见琴问:“大娘上街呀?”
        ⑪妈妈说:“嗯。琴,你有时间到我家里玩吧。”
       ⑫“哎。"
       ⑬我等琴走远了我问:“妈,你理她干吗?你不知道我俩不好吗?”
       ⑭妈妈瞪了我一眼:“她到底是大两岁懂事了,人家想和好。”
       ⑮“我才不和她和好呢!”
        ⑯虽然妈妈开导了半天,我却忘不了琴的那些恶骂,几次碰到她探寻的目光都以冷漠拒绝了。
        ⑰多年以后我慢慢聪明过来:无论在哪儿,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遇到对手。我们太喜欢把对手列为敌人,太喜欢于嫉妒甚至诽谤。一个人的真正长大,却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小题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⑦“快看,有人家了。”

    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小题。

橘子

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吨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这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言

安宁

①阿永是远房表弟,跟我同龄,但小时候我并不怎么喜欢和他玩耍。因为他长得像贾宝玉一样好看,人又聪明,一起做事,总是一下子便将我比了下去。母亲喜欢阿永的模样,当笨嘴笨舌的我跟阿永站在一起的时候,她心里充满了嫉妒,觉得我哪儿都不如他好,不会哄大人开心,也不会察言观色,这种“吃不开”的性格,将来怕是好不到哪儿去。

②多年后,我成了让父母满意、亲戚羡慕的大学老师。阿永则初中没有毕业便辍学打工,从乡下混到县城,又去北京神秘地折腾了几年,据说发了点财,而后回到老家县城,开起了饭店。那一阵阿永在亲戚圈里取代了我,成为人人夸赞的“能人”。

③不管是不是真的发达,至少阿永在人前一直都是春风得意的模样。他自然更喜欢走亲访友,每次来我家,都要游说父母入股他的大事业,还要让我尚未大学毕业的弟弟将来加盟他的饭店,做他的助理。母亲又欣喜又讨好地做了满满一桌子饭菜,招待能吃能喝好胃口的阿永,又恨自己没有能耐攒下一笔钱来,交给阿永坐等分红。一直抱怨我没本事帮他进我所在的大学读书的弟弟,更是喜滋滋地、小跟班似的在阿永屁股后面追着跑,就怕一不小心将这个贵人给弄丢了。至于我这个姐姐,他是完全不放在眼里了,饭桌上敬酒,连杯子都不碰我的一下。我瞪他,他立刻白我一眼,意思是,谁让你读成了书呆子,一点儿人情世故都不懂,连我的前程也不能包办!

④相继有人在阿永的游说下,为了高额的利息和分红,迫不及待地交出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好在父母没有多少钱,又对向来能胡吹神侃的阿永存了一些疑虑,所以没敢将银行里的定期存款提前取出来,去挣这份让人眼馋的利息。那一两年,因为阿永,那些不怎么熟络的亲戚朋友好像都成了近亲,常常会在阿永的饭店里相遇。絮叨一番阿永带给他们的新的刺激或者福利。因为没有入股阿永的事业,父亲总觉得亏欠他。因此如果阿永饭店里有什么活计忙不开,只要他一个电话,父亲便会跑去义务劳动,借以弥补没有百分百信任阿永的愧疚。回来跟母亲提起阿永饭店的大场面,父亲免不了一声叹息,说:“阿永他娘比我们命好,没到六十,就能摆下挑子享清福了。”母亲听了嫉妒,鼻子里哼了一声:“哪天饭店黄了,欠下一屁股债,看他们怎么收拾。摊子铺得大了,塌得也快,我就不信连初中毕业证都没有的人,能折腾上天!”

⑤母亲一语中的,阿永的饭店竟然真的很快就黄了。只不过不是赔钱倒闭,而是阿永因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被判刑入狱!这一消息传播的速度,比阿永当初衣锦还乡还要迅速,且极具杀伤力。母亲回忆起阿永入狱前的征兆,说他提了一箱好酒登门时,已经有了大厦将倾的惶恐与焦虑,不断地提到,让母亲有时间多过去走动走动,姐妹俩絮叨絮叨旧事。母亲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想:我们家怎么配做你的亲戚呢?还是免了吧。但母亲还是说了一通迎合的话。阿永坐在沙发的一角,双手交叉握在一起,不断地扭动着,好像要扭出什么话来。他甚至还揉了揉眼睛,直到那眼睛红了。

⑥阿永入狱后,周围的人迅速地变了,很多人骂他罪有应得——让他平日里在亲戚面前嘚瑟,这回好了吧,要在监狱里待上七年,跟老婆离婚了,钱财被分去大半,将来这大半就给了孩子的后爸,忙活了几年,原来是给别人挣钱了!还说让老娘享福呢,他不知道爹娘都没脸见人了,门都不敢出?唉,他这辈子是完了,出来都四十岁的人了,要啥没啥,脑袋上还顶着个“诈骗犯”的帽子。

⑦母亲一个劲儿地庆幸,没有将钱拿去他那里“鸡生蛋”,下利息,落个利息没挣到,反倒折了老本,被他骗个精光的结果。父亲叹了口气,说:“那些年白白给阿永的饭店通下水道了,早知道就收取他一些费用了,反正他在监狱里,这人情欠了也不用还。”

⑧我在一旁听着父母长吁短叹,想起即将毕业寻找工作的弟弟,忽然有些紧张,像父亲一样重重地叹了口气。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4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