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1~3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百许头     可:大约 B、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C、石底以出         卷:弯曲 D、然不动           佁:愉快,欢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坻,为屿         宫室器皿 B、其境过清         不物喜,不以己悲 C、如鸣环,心乐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D、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科学源于对这世界的童真

周华诚

    1620年,比利时的学者范•黑尔蒙特做了许多在当时具有轰动效应的实验,他的世界观是魔法与科学的结合体。他对一棵树百思不得其解,栽在盆子里的树长大了,土却没少掉,由此他认为一切变化都只来源于水。他的实验为一个神秘过程的探究开了先河,后来人们才发现,植物成长不仅需要水,还要空气、光。

    另一个医生则对人体本身充满好奇,为此他把自己的生活都搬到了秤盘上,包括工作台、椅子、床。他在秤盘上度过了30年,记录每天进食的食物的重量,以及所排泄的废物和自身体重的变化。他得出的结论是惊人的:人所排泄的大小便只占进食重量的很小一部分——其余的部分都被蒸发掉了。

    阅读科学史上的这些实验,让我们百感交集,即便现在看来是多么简明的常识,而在当时却是极其神秘的谜团。而每一次科学的进步,每一个对于这世界的新知,都源于他们——那些好奇者——对于这世界的童真。

    如果两块重量不等的石头自由坠落,较重的那块,会比较轻的那块更快到达地面吗?

    两千年前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认为的,但是17世纪的伽利略对此却困惑不已:如果这一论断正确,那么把较重的石头和较轻的石头绑在一起,它下落时,慢的就会拖住快的,同时快的也会拉动慢的,它们下落的速度应该介于两个速度之间。另一方面,两块石头绑在一起更重,所以必定会比单独下落更快——那么,亚里士多德的定律就自相矛盾、不攻自破了。

    在相对久远的从前,当这世界有更多的秘密不为我们所知时,对科学充满探究精神的那一小拨人——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200年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弗斯刚满18岁,为了研究黄热病的传播途径,他除了把病人的呕吐物喂给狗和猫吃,后来还把自己当成了实验动物。他在前臂上切开创口,敷上病人的呕吐物;后来又在身体的其他20个部位重复这一实验。而后,弗斯把呕吐物滴入眼睛,或吞下由烘干并压缩后的呕吐物制成的药片,最后,他喝下了稀释成不同浓度直到完全不稀释的呕吐物……最后他证明了——黄热病并不通过消化道传染;100年后,真相大白,这种疾病是通过蚊子传播的。

    当我们从愚昧和懵懂的状态中走出来,真的需要更长时间和更艰辛的摸索。而那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有时还要冒着不被所有人理解的危险。圣马丁受了枪伤,胃上留下了一个洞,博蒙特医生在对他治疗时开始了对胃经年累月的研究。十几年中,博医生每天让圣马丁频繁进食,然后在20分钟后把食物从胃的小洞里取出加以研究,甚至在1832年的圣诞节,圣马丁都没能休息——博医生坚信自己拥有对他进行研究的权利,而对此没有丝毫的伦理考量,尽管他的实验会对圣马丁造成不利后果,尽管因为这项研究,圣马丁长期背井离乡,远离家人。博医生于1833年出版《胃液的实验与观察以及消化生理》一书,前言中列出一串致谢名单,包括许多提供帮助的医生,唯独没有提到他的研究对象圣马丁,哪怕只言片语。

    有些实验让我们感觉辛酸(例如圣马丁,我们真该记住他),而有些实验则让我们哑然失笑:达尔文曾对着蚯蚓吹奏巴松管、弹钢琴、吹笛子以及大喊大叫,试图让蚯蚓大吃一惊,而最后他发现蚯蚓没有听觉。

    科学的谜语是永远解不完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餍: 读yàn,饱,满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