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礁石与灯塔——诗人艾青印象

张骥良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读到艾青先生写于1954年的这首《礁石》,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油画家刘宇一先生为这位当代诗人画的半身侧像:蔚蓝色的大海上,白浪翻卷,海鸥翱翔,礁石旁的诗人,目光凝视着远方。

    我第一次见到艾青先生,是在16年前。1980年3月5日那天晚上风很大,20多名诗歌爱好者早早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等着聆听艾青先生谈诗。我去得尤其早,抢占了一个有利地形,就坐在诗人斜对面,连诗人的呼吸都能感觉到。重返诗坛的诗人,精神饱满。那天晚上,围绕着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他谈了许多。我甚至来不及抬头领略先生丰采,只是带着崇敬之情,埋头记录他讲的每一句话。这次谈话后来被整理成文章收入他1982年出版的《诗论》。16年过去了,那本当时用的笔记本已经泛黄,但我一直珍藏着。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为写《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赏析文章,我找到了诗人下榻的北纬饭店,再次拜望了这位我自小敬仰的诗坛前辈。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我,大概因为我视力不好特征太明显。我伸手到裤兜里找烟,发现自己匆忙中竟带了一个空烟盒。先生看着我站在那里的尴尬样子,笑了,顺手递给我一支“中华”。家里刚好没别人,先生执意要亲自为我泡茶,我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只好红着脸接过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从那次听先生讲诗,我已经知道他平易近人。但一个年逾古稀、蜚声海内外的诗坛泰斗,竟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后生小辈递烟、泡茶,还是让我不知所措。先生的烟瘾很大,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先生每吸一支,都没忘了也递给我一支。我渐渐的忘却了拘谨,无拘无束的与先生聊起来。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先生把我带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代。

    他带着淡淡的微笑回忆起他父母怎样听信算命先生的话而嫌弃他。而当他谈到那个叫大堰河的保姆时,他的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那样多的感激和依恋。老诗人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朴素真挚的感情,使我默然很久。

    又过了半个月,我拿着写好的鉴赏文章再次登门求教。先生认真地阅读了拙文后,认为大体还可以,只是有些话说得过了头。我看我的原稿上密密麻麻批满了字,在那些他认为说过了的地方,他都划上了粗线。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写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别说过头话,别人为地抬高,也别人为地贬低,要实事求是,做人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心里话。”这一席话使我想起了先生的另一首诗《在浪尖上》。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由于感情朴素真实,朗诵时一次又一次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我想起我坐的这张沙发上,坐过文坛泰斗,也坐过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先生这里感受到诗与真。记得我的朋友——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的农村残疾作者娄自立,曾跟我提起他拜望先生的情景。当他蹲着用双手搬着双脚,一寸一寸蹭进这个客厅时,先生格外热情地接待了他,满足了他的一个又一个要求,为他题字,与他合影。临别时还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金笔送给他,并执意送他出大门。娄自立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先生的确教给我很多。

    这次以后,我看先生年高体弱,不便打扰,一直未去看他。1993年金秋十月,我带着40多位残疾作者的共同心愿,又一次走进先生的客厅。第一眼看到先生,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竟已老成这个样子。他的话明显地少了,精神有些不济。我这次本来想请他为我们选编的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题词。看先生这样老态龙钟,我张了好几次口都没好意思说。过了一会儿,先生的儿媳傅大姐走了进来。她向我介绍了先生的近况。老诗人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尽管打上了钢筋,手还是抖得厉害,写字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交往应酬。我终于不肯放弃这个机会,鼓起勇气向傅大姐转达了残疾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简单介绍了我手里的诗文集的编选标准和过程,表示希望得到先生的题词。仅仅5个字的题词,加上签名和日期,先生竟写了十多分钟。看着“残月同样美”这5个厚重的字,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先生年已老迈,但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表达出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艾青先生的《礁石》,使“我”想到刘宇一为艾青先生画的半身侧像,侧像画看礁石旁的艾青“目光凝视着远方”,说明艾青先生很有远见。 B、艾青先生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和“我”谈到“大堰河”时,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感激和依恋,说明他对这条河流的感情是朴素真挚的。 C、艾青先生认为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不人为地抬高自己或贬低自己。 D、艾青先生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写字已经很吃力了,一写字手就抖得厉害,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很多的社会活动与交往应酬。
(2)、文章通过回忆艾青的几件事情,向我们展现了艾青的形象特点。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回忆的往事

艾青的形象特点

谈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精神饱满

递“中华”烟给“我”抽;亲自为“我”泡茶;为“我”讲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情形。

 

 

激励晚辈

为娄自立题字,与他合影,送金笔给他,并送他出门。

充满信念

(3)、请结合文本探究文章标题“礁石与灯塔”的寓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中救援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成为重要的组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上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上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当救援船穿过迷雾出现时,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尽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说,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留下了一个,要是再多装一个,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④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那个人。16岁的汉斯也应声而出。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黑暗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做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

    ④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王艺锭)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舍我一些花籽

张丽钧

    ①初秋真好。走在公园里,花还在热闹地开着呢,却有花籽成熟了。我喜欢哪种花,就径直去采摘那植株上的花籽,不用担心采错。

    ②牵牛花我喜欢蓝色的。多年前在超市里买过一包牵牛花种子,包装袋的图片上显示的分明是蓝色的花,可开出花来,却是玫红的。怨着那花不遂我愿,也怨着自己太善挑剔,就这样纠结了好几个月;现在好了,我在开着蓝色花朵的牵牛花蔓上采了上百颗种子,我听见它们争着抢着跟我说:“这下你放心吧,我们保证都给你开出蓝色的花!”

    ③那年春天,我在菜市场买了两包秋葵的种子,回家种了满满一阳台,我跟我家先生说:“你信不信,等这些秋葵开花的时候,咱家的阳台将成为全楼最美的风景!”“秋葵”发芽了,长高了,绿屏风般,茂盛极了,只是迟迟不见有开花的迹象。公园里的秋葵早就开成花山了,俺家的秋葵却似乎忘了开花的使命。入秋了,一米来高的植株居然在顶部打了小花苞。我搬个小凳子,踩上去,端详那花苞,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人家公园里秋葵的花苞是圆形的,我家“秋葵”的花苞却是一柄长长的绿色小穗。几天后,绿穗上开出花来,微白,小如米粒,细密排列。我知道自己买了“山寨秋葵”,却不清楚这被我精心伺候了好几个月的究竟是何等植物,心里这个闷啊!终于采下两片叶子,拿到学校给生物老师看,结果,生物老师也不认识,只是反复说“这叶子跟秋葵的叶子可真像啊”。拈着那两片叶子,要扔到垃圾箱,打扫垃圾的师傅看见了,问我道:“从哪里采的粟子叶啊?”我一听,大喜过望,遂俯身请教。老师傅说:“这东西结的籽儿叫粟子,可以喂鸟;这叶子跟秋葵是有点像,可它有股清香味儿,人们吃烧烤时,拿它卷肉,可去油腻。”——老天!我居然养了一阳台粟子!

    ④有了“种错花”的经历,如今能够眼睁睁瞅着花朵、准确无误地采花籽,心里那个美、那个得意、那个解气啊!

    ⑤我采了蓝色牵牛的花籽,又采了粉色秋葵的花籽,还采了一些黄色草茉莉的花籽。当我去采红茑萝花籽的时候,碰上一个老园丁,他问我采这东西干嘛用,我回答:“种啊。”他笑了:“这小贱花有啥种头?”我没有回答他,而是在心里问自己:“你说你咋就这么近乎神经质地稀罕着这些‘小贱花’呢?是因为她们亲切,还是因为她们皮实?或者就是因为你自己原本就是一朵跟大富大贵无缘的花呢?”

    ⑥我是带着感恩的心采摘花籽的。边采摘边在心里说:“谢谢你舍我一些花籽!”——谢谁呢?谢天?谢地?谢植株?我说不太清,反正就是觉得该谢。

    ⑦“保真”的花籽带给人踏实的欣悦。在一粒花籽上想象花开,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

    ⑧我家先生收拾出了一个三平方米左右的空调外机间,本想堆破烂用,我央他把这个空间送给我做花房,他慨允,却讥诮我道:“整个一个农妇转世!又要种一花房粟子?”现在,我骄矜地揣着一裤袋大地馈赠的花籽,突然有了想法——我要让花房的北篱笆(刚刚网购的)上爬满蓝牵牛,西篱笆上爬满红茑萝,再把所有空花盆都种满粉秋葵和黄茉莉。等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家花房花开正盛。到时候,我或许会拉上老闺蜜,得意洋洋地跟她说:“走,上我家的‘袖珍花房’喝杯咖啡去!我要让你亲眼看看,我怎样成功偷得三平方米的夏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人生只有苦吗?

赵睿才

①提到杜甫,“沉郁顿挫”四个字会浮现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心怀家国、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生活困顿……但杜甫的人生只有苦吗?事实上,杜甫是一个立体的、有自己的乐事和幸事的人。我们细细寻找,从他的苦中能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出身名门,才华横溢

②杜甫生于名门,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大诗人;父亲虽然声名不显,却也是一方官员;母亲则出自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家族的积累不仅给年少的杜甫带来富足安逸的生活,也让他有机会结交名士。

③杜甫很早就“出游翰墨场”。所谓翰墨场,就是当时的文坛。杜甫经常参加文学聚会,向老一辈学者请教,与新锐诗人交流。这些都为他日后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不少助力。

④“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时杜甫就能吟诗作赋。他曾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一个人胸中要有多少豪气和底气,才能说出“诗是吾家事”之言?

⑤年少时的杜甫,凭借着良好的出身和过人的天赋,过着肆意潇洒的生活。

十年游历,裘马轻狂

⑥19岁那年,杜甫背上行囊,走出家门,漫游四海,他想看看大唐繁华,享受当下生活。晚年时,他写了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意思是说少年间,他放纵游荡在齐国赵国之间,生活富裕,潇洒不羁。

⑦那时的他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气风发,鲜衣怒马。十年的远游生活,成为他一生恒久而幸福的回忆。

独一无二的友谊

⑧李白和杜甫于公元744年初识于洛阳。对于这次文学史上的伟大相遇,一千年后,诗人闻一多有一段著名的评论:“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在我们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外,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⑨二人不仅一见如故,还三度携手同游。很多年以后,杜甫还时常回想与李白曾经共游的快意时光:“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昔游》)

⑩他们白天纵马围猎,游仙访道,晚上则喝酒吟诗,逍遥自在。二人携手遍游梁、宋(今开封、商丘)的山山水水,感情越来越深厚。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杜甫要西去长安寻找发展机会,李白要南下入吴。于是二人各奔东西,不复相见,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却始终未断。

⑪春天,他在想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⑫冬天,他还在想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冬日有怀李白》)

⑬对杜甫来说,和李白在一起的时光是最快乐的,在这个世界上,能遇到李白这样一个朋友,让他发自内心地崇敬、欣赏、牵挂,既是幸福,也是幸运。

哪怕历尽千辛万苦,有一人陪他到白头

⑭公元741年,30岁的杜甫与小自己10余岁的妻子杨氏喜结连理。夫妻二人同心同德,感情融洽。然而,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苦难就接踵而至,饥饿、疾病、贫穷、离别,不断摧毁着这个小家庭。

⑮面对窘迫的生活,杨氏没有抱怨,默默为家庭奉献一切。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她放下千金之躯,外出劳作,勉力维持家庭生计。

⑯“安史之乱”爆发后,公元756年,唐肃宗登基。杜甫被俘至长安,关押了整整一年。其间,他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儿,挥笔写下了一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⑰试问一个日夜操劳的穷苦妇女又何来“云鬟”“玉臂”?但在杜甫眼里,妻子就是这么美丽清雅,也许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一首《月夜》将杜甫的思念和缠绵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⑱一年过去了,杜甫才得以脱身。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儿。一家团圆,喜极而泣。

⑲“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一声“老妻”,充满了深情和希望白头偕老的意味。他的人生因为妻子的陪伴,变得不那么悲凉。

⑳不少人说,失意之时应读杜甫,感受他的坎坷,品读他的艰辛,从中汲取生活的勇气。其实,苦闷沉郁的杜甫,亦不乏快意时光:虽仕途失意,但胸中依然有豪情的火种;虽拜谒求官碰壁,但与好友心意相通,终身得友情滋养;虽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有家人守护。

㉑如果有时间,不妨读一读他的诗,也许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这位总是眉头紧锁的“苦味老人”,从他的诗文里,品味出回甘。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