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自贡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

    ④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王艺锭)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B、当技术在获知的途径上做了减法,我们应给自己的思想做加法。 C、网络没有改变人的思维实质,只改变了对抵达思考的方式。 D、只有保持独立思考的理性思辨,才能真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2)、下列不属于影响人们思考力的因素的一项是(    )
A、“转帖度”成了选择的风向标,“击赞数”成了参考的指示牌。 B、在思考时,一些人总喜欢走捷径,对复杂的哲理不再感兴趣。 C、面对庞大的信息,人们只满足于现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D、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在人们身边,带来心灵影响。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人之所以仿佛置身迷宫,是因为面对海量观点通道太多而不知如何筛选。 B、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 C、只有碎片化阅读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认识,从而转化为智慧。 D、在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时,更需要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占据空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最美的书包
乔叶
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风吹哪页读哪页

丁立梅

    ①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②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③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舍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④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一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⑤那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杂志。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一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

    ⑥一个夜晚,我去借书,一个人走上六七里的路。乡村的夜,寂静,村庄安睡在轻纱般的月色里。偶有两声狗吠,叫过一阵,复又归于宁静。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片飘着的叶。我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嚓嚓嚓,嚓嚓嚓。单调,孤独,内心却充实。新借得的书,安静地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⑦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做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⑧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⑨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⑩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⑪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⑫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⑬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在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选自《情感读本·意志篇》 2010年第2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驿路梨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是你女儿

蒋倩汝

①“你回来了吧。”刚放下行李,娜娜的电话就到了。

②“你怎么知道我回来的?”

③“看你朋友圈。好好休息,明天我去看你。”

④我心里倏地一暖:毕竟是好姐妹,虽然她从未没在朋友圈给我点过一个赞,却一直在默默关注我。

⑤二十年前,因工作调动,我离开故乡。爸妈退休后会来小住,父亲去世,母亲中风晕倒。我匆忙赶回时,一群同学已在我家忙前忙后。

⑥母亲瘫痪后仍不肯跟我到外地生活,只好请了保姆来照顾她。离开时班长春燕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们这群同学,平时排班来走动走动,还是有时间的。”

⑦看到我眼睛发红,春燕道:“你不要难过,我们当年哪一个没得过苏老师的资助?现在老师不在了,我们来看看她,不应该吗?你别和我们客气,大家在微信群里相互提醒去看望我妈的时间。排班轮到娜娜时,不是赶上她出差,她总抽不出时间。再后来,她悄悄退群了。

⑧她变成女强人后,我只见过她几次。一次是她的宾馆开业。“你们呢?”春燕在群里打出这段话后,群里一个个打出“一样”的字样后,附加一个尴尬的笑脸。

⑨我复制了“一样”,犹豫了好久,却没有勇气发出去。

⑩我和娜娜从小就要好,她家住在远郊,家里姊妹多,弟弟上学,她面临她还以干女儿的身份住在我家。

⑪后来,她上了师范,只做了两年教师,但都不见起色。后来,她买来的十几间门面房拆迁了,紧接着又做了地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⑫过年时电视滚动播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给大家拜年,娜娜也在其中,我妈对我爸说:“这不是你那学生吗,只可怜了自家孩子,跟着你吃了几年的南瓜汤拌饭。茹,南瓜我最爱吃了。”母亲嗔怪道:真是傻爸养傻女。”

⑬除了那次在电视上看到她,最后一次见到娜娜,是在我爸的葬礼上。屈指算来,有四年之久了。

⑭第二天,娜娜按约定好的时间准时到达我家。一来就直奔我妈房间,见我妈睡了,就没进去。

⑮张罗吃饭时,看到桌面上的菜碗,娜娜笑着对保姆说:“阿姨,当年我在干妈家住的几年,吃南瓜吃到怕。不过啊,就没有今天的我们,对吧?”娜娜看向我,我尴尬地笑了笑。

⑯吃过饭,娜娜把我拖到一边,说有话跟我说。没等我问她,保姆辞了,我亲自来照顾干妈。”

⑰见我不开口,娜娜急了:“我把手上的事都交给女儿打理了,当然,她朝我眨眨眼:“这些年我收的干女儿、干儿子不比干爸少。收多了肩膀担子重,都不敢停下来,总以为时间还多,没想到……”

⑱说着说着,娜娜哽咽了,她接过我递过去的纸巾,继续说:“小时候穷怕了,长大了觉得有钱才有安全感,也没来看干爸干妈几次,我知道我不能再等了,反正你是没有资格拒绝我的。”

⑲说话间,妈妈醒了,她在房里问:“茹,你和谁讲话啊?”

⑳我看了娜娜一眼,大声告诉妈:“你女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