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片五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扫码风行,你还花“钱”吗?

    近年来,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各地,“扫码支付”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但是不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各地,“扫码支付”的发展和普及依然有所不同。能够确定的是,这种“非现金支付”的方式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社会现象】

    很多人调侃,手机支付发展太过迅猛,有两类群体深受打击,一是乞丐。以前出门很多人都会备点零钱,当看到路上的乞丐,产生怜悯之心时,便会顺手将口袋中的零钱给乞丐。可是现在很多人随身都不带现金。二是小偷。人们不带钱包,小偷就无钱可偷;改偷手机吧,一个个走到哪儿都机不离手,哪有下手机会啊!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花“钱”不用现金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虽然“扫一扫”“刷一刷”发展越来越快,但仍有不少人习惯买东西付款时花“钱”。郝阿姨说,孩子多次教她用手机支付,但她都记不住操作,听了那么多被盗刷的新闻,自己担心上当受骗,还是感觉用现金安全。“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取点新钞票,包个现金大红包给孩子更喜庆,更能表达心意。”像郝阿姨这样的老年人,以及一些对新技术还不熟悉的人,觉得移动支付的操作方法还很复杂,相比传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只是账户数字的变化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专家分析】

    “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其实各有利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现金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不同于刷卡需要POS机、手机支付需要网络,现金使用起来更简单便捷。从现实情况看,还有不少人依赖现金支付,对一些中老年人以及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来说,现金支付仍将是重要的支付方式。同时不可否认,现金在印制、运输、存储等方面与非现金支付相比确有其劣势。

    如今,不少人会遇到这种情况:买东西付款时,扫微信或支付宝经常会有优惠,但用现金基本上什么活动都没有,甚至还会有一些商贩直接明确表示“拒收现金”。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根据相关规定,现金是合法货币,商家不能强行要求消费者只能用某种支付方式,否则就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图表分析】

【国际动态】

    北欧地区是无现金社会建设的先行者,瑞典、丹麦、芬兰是全球对现金依赖最低的国家。2015年,在这三个国家的零售消费交易中,只有6%通过现金结付,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47%。除北欧地区外,欧洲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现金使用频率下降的趋势。英国自1988年以来,现金支付的比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亚洲地区新加坡政府曾在2001年明确提出发展电子货币的最高目标,即建立“无现金社会”。印度莫迪政府2016年底发布著名的“废钞令”,规定在2017年3月31日后,正式废止旧版500卢比和1000卢比纸币。日本部分移动运营商也开发出了“手机钱包”,只要上传个人资料后就可使用,目前主要用于便利店和购买电车票。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储备银行2017年计划推出新支付平台(NPP),旨在继续推动澳洲无现金社会建设。而美国,现金交易仍在日常支付中占据较大比重,移动支付发展较缓慢。2013年的美联储数据显示,美国人逾四分之一的付账方式仍然是现金,并且国内民众中始终存在一股拒绝无现金社会的强大力量。

    可见,世界建设无现金社会的步伐日益加快,尤其以北欧、新加坡等地区为先。这些地区有几个共通之处,一是经济水平高,人均GDP和国民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国内消费欲望旺盛;二是国土面积不大,城乡差异、国内地区间差异较小,推行政策阻力较低;三是国民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四是政府推动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行政阻力、法律阻力较小。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过写乞丐和小偷的事例,说明只要以后都是“非现金支付”,那么这两类人将会消失。 B、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各有利弊,可推断这两种支付方式目前都有存在价值。 C、从【图表分析】可发现,移动支付安全隐患种类多,危害大,不利于移动支付的可持续发展。 D、对于“非现金支付”发展速度,欧美国家比亚洲国家发展地更加迅速,且更加有体系化。
(2)、在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对“非现金支付”与“现金支付”的利弊产生了分歧。请结合上文【社会现象】【专家分析】和【图表分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正方:非现金支付比现金支付弊大于利

反方:非现金支付比现金支付利大于弊

观点1:现金不依赖于任何介质,现金使用起来更简单便捷。

观点1:

观点2:

观点2:

观点3:

观点3:现金携带不方便。

(3)、王奶奶在便利超市买了2罐牛奶,给了店家100元的纸币,店家借口说没钱找零,要求王奶奶扫码支付。请你结合上文,为王奶奶提供解决方案并说明理由。
(4)、阅读上文后,请结合相关内容,为我国“非现金支付”的合理发展提出建议,不少于2条。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①雾和霾是自然界中使能见度降低的两种不同天气现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雾肉眼可见,常呈乳白色,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高山、海滨、乡村常见,城市区域较少见。霾是大量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这些微小颗粒物的直径一般小于1微米,肉眼不可见。它们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②这些悬浮的细小颗粒物本来在各处漫无目的地飘摇散落,无意危害人类。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将它们聚集起来,终成四面“霾”伏之势,这就是雾霾的帮凶—逆温层。

    ③逆温层通常出现于对流层底层,厚度较薄,一般在几百米至几千米之间。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于稳定,对流不易发生。因此,除随寒潮带来的逆温外,一般逆温现象都会导致地面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因此聚积,使得空气质量变得差。

    ④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现了高空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污染物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在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导致污染物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⑤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抑制了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⑥冬季之所以更容易发生雾霾,便与逆温层有关。冬季冷空气的密度要比暖空气的大。简单来说就是,冷空气总想往下沉,而暖空气总想往上跑。在冬季的夜间,地面向外发出大量辐射,迅速降温。而由于白天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又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了近地面空气温度低,而高层空气温度高。因此,近地面的冷空气不会向高空运动,高层的暖空气也不愿意降落到地面。于是各自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垂直方向上也就减少了空气交换,这样更容易形成雾霾。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年第9期)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金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前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在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假如他曾有过的话。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⑪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⑫“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⑬“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他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⑭“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⑮“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⑯“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⑰“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⑱“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玛丽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⑲“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⑳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搜寻·文化遗产

资料夹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链接材料:朱自清《绿》 张中行《负暄琐话——忆朱自清》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A.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B.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有删改)

负暄琐话——忆朱自清

[天津]张中行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 ,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零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二) 大山里的向日葵

①又到了向日葵开花的季节。坐落在山腰处的学校教室里空荡荡的,孩子们放暑假了,只剩下后山上的向日葵在尽情地绽放,好似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②她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家人本以为她会选择当地的学校去当老师,谁曾想到,她竟然说想去西部支教。问她为什么,她只是说:“我想把快乐和希望送给山里的孩子们!”“如果你能坚持的话!”家人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地对她说。

③她真的独自背起行囊,搭上火车,又跋涉十几天的山路去了深山里,孩子们看着这个年轻的小老师,眼神里充满了疑惑和渴望。山里几乎只剩老人和小孩。“父母们都去城里打工了,这些孩子有的从懂事起就没见过父母!”山里唯一一所学校的校长说道。无论是从报纸上还是电视上,书上还是网上,她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都不及亲身于此。前几个月,她吃着芋头、地瓜,喝着山泉水,尝不到家乡小吃,感到很不习惯,她开始想家了。老人们听说来了一位年轻可爱的老师姐姐,都让孩子们拿着自家新鲜的蔬菜瓜果去送给小老师。

④“姐姐,奶奶说让我把鸡蛋送给你!”“老师姐姐,奶奶说这些地瓜很好吃,送给你!”她愣了。那些孩子们满脸笑容,红通通的手捧着篮子,她看了,莞尔一笑:“代我谢谢你们的爷爷奶奶,拿回去给他们吃吧!”“姐姐,你会走吗?”一个孩子说。“不会啊! 姐姐一直在这里!”尽管这样说,她还是每天都想家,冷冷的夜里,她总是看着那张全家福,直到累得睡着。

⑤她在后山种了一片向日葵,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这种花。“向日葵每天都向着太阳,她们会开心、会微笑,你们也要学会微笑哟!”她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会心地笑了。第二年夏天,向日葵开花的时候,她带着那群孩子满山地跑,一起放他们做的风筝,一起写了满满的一张张愿望纸条,系在花枝上。她教孩子们唱英文儿歌,孩子们教她编织小布袋,他们用爱编织着大山里的土地。孩子们喜欢她的笑,喜欢她的手艺。她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⑥又是一年夏天,向日葵花又开了。但这一个酷暑,天灰沉沉的,向日葵低着头。正值放暑假的时候,她接到家里寄来的一封信——外祖母病重,想见她最后一面。

⑦那是最疼她的外祖母。

⑧天忽然下起倾盆大雨,她带着孩子们给她的地瓜上路了,她说她会回来的。

⑨坐在候车室里,她不安地望着远的山,她犹豫了……雨越下越大,大得令人害怕。她拎着东西,飞快地跑出车站。她看到远处山上的泥石流正往山下冲,她毫不犹豫地离开车站,奔向她第一次走的那条山路。大雨滂沱的声音,掩盖了孩子们的哭喊声。她在向日葵地找到他们。孩子们哭着说:“姐姐,如果向日葵被淹了,你会不会就不回来了?”她坐在泥泞的土地上哭了,因为她告诉过孩子们,向日葵是阳光,是希望,亦是美好。她坚定地说:“不会! 不会的!”

⑩她救了那群孩子,可是那无情的屋顶,就砸在她身旁的向日葵上,她受了重伤。

⑪她回到家乡治疗,孩子们硬是让校长带他们从深山里出来,怀里揣着地瓜来送给她。她在病床上向他们微笑,告诉他们:“放心吧,我没事! 我会回去的!”

⑫记者来采访时,她坐在轮椅上,捧着山里摘来的向日葵,孩子们围在她旁边,她笑得很开心。记者们问:“后悔过没见到外祖母吗?”她真诚地说:“后悔过,但外祖母肯定会原谅我当了大山里的那朵向日葵! 如果有来生,我会生长在大山里,带去希望!”孩子们抱着她笑了。

⑬她也笑了,那微笑,是大山里向日葵的微笑,一年又一年。

(选文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