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孔门的交友原则
叶帮义
①《论语》中多次提到“朋”“友”,再加上还有一些内容也可以作为交友的参考或者借鉴,这样,书中涉及交友的文字就更多了,这些文字论及交友的原则、分寸、目的。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看来,交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一是忠信,曾子提出“日三省吾身”,其中包括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这两条。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这都是交友时要遵循的原则。《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各自言志的一番话,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正是曾子“为人谋而要忠”之意。孔子说自己的“志”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正是子夏等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意思,这说明曾子、子夏等人的交友之道直接受到了孔子的影响。
③一是真诚。《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孔子的一番话“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耻于向朋友“匿怨”,实际上是说要对朋友真诚,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果对朋友有不同意见,就应该说出来而不能隐瞒,这体现出一种真诚待友的精神。孔子非常讨厌“巧言令色”之佞人,主张“远佞人”,正是因为这种人缺少真诚之心,难以成为真正的朋友。在一般人看来,朋友再怎么好,也没有血缘关系,不及兄弟来得亲近,所以朋友在不少人心里的分量不及兄弟,要让他们真正待友不大可能,但《论语·颜渊》里一段话可以改变人们这种片面的认识: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①二是“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两次出现在《论语》中,说明孔子对这个原则很重视,但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如朱光潜《谈交友》:“孔子尝劝人‘无友不如己者’,这话使我很惶惶不安。你不如我,我不和你做朋友,要我和你做朋友,就要你胜似我,这样我才能得益。但是这算盘我会打你也就会打,如果你也这么说,你我之间不就没有做朋友的可能吗?”读者产生这种不安当然有道理,但似乎有点过虑。孔子一生结交广泛,也包括“不如己者”,《论语·宪问》就有这样的记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是孔子年轻时候就认识的朋友,但为老不尊,孔子生气地“以杖叩其胫”。孔子与他交往多年,但并没有受他的影响。 因此,这段话更多是在提醒那些道德文章还不够的人,不要轻易结交那些“不如己者”,以免受其不良影响,这对那些涉世未深的人而言,不啻为交友的清醒剂。如果我们再看看《论语·季氏》里的一段话,就更能理解孔子“无友不如己者”的用意: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⑤“无友不如己者”作为交友之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成立的,特别是在你还未成为君子之前,最好不要结交“不如己者”;只有你自己具备坚毅的力量,不被别人同化,你才可能去感染别人、改造别人。
⑥孔门重视交友的原则,但也注意交友的分寸。他们强调交友要忠,但也认识到过于忠也不行。子贡有一次问交友之道,孔子回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对朋友要尽到忠告善道的义务,但如果对方不听,就不要再说了,以免自取其辱。《论语·宪问》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当然可以作为交友之道,但这样容易变成烂好人,显然不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更能坚持原则。这些都是孔子交友坚持原则、不失底线的具体体现。
(选自《月读》2023 年第 3 期,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