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同步练习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自己的战友、亲人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明星写书出乎意料的好,文坛将不再那么寂寞
                                                                                         郦亮、周冰倩
      在告别最初的“演而优则写”的初级阶段后,有越来越多的明星正在暴露当作家的野心。这方面最有力的例证便是,过去明星出书,大多走的是自曝隐私的路子,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隐私成分越来越少,文学色彩却越来越强。
      最近刘若英推出的作品集《我的不完美》便引发关注。因为相比于十年前的随笔集《一个人的KTV》,刘若英俨然是在以作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越发感性且细腻的散文不说,刘若英甚至动笔写了《过年,回家》《喳喳小熊》与《红色洋装》三篇小说。而且初写小说,刘若英似乎也没有一般写作者的矜持,分明显示着一位作家的做派。
      除了刘若英之外,出了散文集的林青霞、汪涵等也都暴露了这样的野心。
      事实上,好的作家大多都是草根出身,他们没有所谓文学专业训练的束缚,便敢于发挥。对文坛而言,明星也是草根,他们将草根当作家发挥到了极致。现在有的专业作家被逼着写作,往往写不过那些有特殊经历的明星作家。随着大批具有强烈文学色彩的明星作品涌入,本已不平静的文坛势必更为波涛汹涌,尤其对那些专业作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另一方面,现在文坛功利写作之风弥漫,已长久没有优秀作品面市。这些明星作家写作既不为名,也不为利,纯粹出于喜好,因此他们的作品被读者普遍看好。
                                                                                                                                                           (选自《上海青年报》,有改动)
                                                                              【乙】明星作家越少越好
                                                                                            张魁兴
      明星作家是成了明星后玩文字的,本行不是作家。明星作家是成明星后才写书才卖书的,买书的多是粉丝,看重的多半不是书的内容,而是明星的光环。明星之所以要出书,是为了让粉丝分享明星体验,称之为为钱也无不可。出版社之所以乐意出版,更是因为明星的书有钱可赚,是否有文学或其他价值不在考虑范围。明星作家的出现虽也是文化现象,但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明星作家、明星的书多半会随明星一样成为过眼云烟。
      作家明星不同于明星作家,作家明星是因为书写得好而成名的,作家是本质。作家明星有特定的内涵,不仅书写得好,还有责任和担当,能与人民共忧患。毕淑敏否认自己是明星作家,但她却是作家明星。明星作家一定关系帅、靓、青春,文字未必美,甚至玩弄文字;娱乐第一,甚至为了保住明星的光环,故意漠视责任和担当。
      作家明星比明星作家更值得期待。一是现在依靠写好书成名的作家明星还很少。二是明星作家比作家明星更受关注,未必是健康的文化现象。三是作家而明星有利于作家写好书,有利于作家承担社会责任,但明星而作家则是明星为了给自己的“铜臭味”抹上文化色彩,是为了包装自己。作家明星化是社会对作家的认可和重视作家的文化现象,而明星作家化则是展示人心浮躁和明星玩弄文字的另类文化现象,不值得提倡与效仿。笔者希望作家明星越多越好,明星作家越少越好。
                                                                                                                                                          (选自《深圳特区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⑪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两弹元勋邓稼先(节选)

顾迈南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祖国又把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放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②在艰苦国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③“在研制氫弹和新的战略核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加者,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邓稼先的同伴们这样说。他们说,中国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违在一起的。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的工作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④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稼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亲临第一线。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⑤谁能想到,在一次巨大的成功之后,他竟险些倒下不起。那是一次地下核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齐开动,监测着各种数据是否正常。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

⑥“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商量来商量去,有人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继续下井。大家从夜里一十一二点钟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

    ⑦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了现场。

    ⑧试验成功之后,开庆祝会的时候,他兴奋极了。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是零。

    ⑨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苏醒后,他问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⑩这就是邓稼先!共和国的“两弹元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做医生的邻居跟我讲了个事儿:他的一个病人,挺年轻的姑娘,患了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就是身体分泌的那些汗液、胃液和唾液都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必须借助专门的导管将类似胃酸的物质输入体内,才能稍稍缓解;更残忍的,这种病人不能见阳光。阳光就像一台榨汁机,会很快耗完病人的体液,就像在榨取一个鲜嫩的苹果,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现在的医术还无法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在谨慎地反复会诊之后,他们诊断,这个姑娘最多还能再活10个月。

    ②姑娘的病房,窗帘是日夜拉上的,只有镍灯发出淡淡的冷光。只有月光很暗淡的夜晚,病人才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到院子里散步。

    ③医生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苍白的脸,却也从没见过那样明亮的眼神。每次他进去的时候,都看见那个姑娘在专心致志地涂指甲油,鲜艳通红的那种,和她的苍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两个多月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外有个患干燥症的病人,生活在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里,活了3年之久,希望这则消息可以使这个姑娘宽慰一些,我打印下来,去找那个医生。

    ⑤医生听清来意,摇摇头,说没有用了,她已经去了。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医生叹口气:“她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我们通知了她的父母,但谁也劝不住。后来听说她根本没爬上去,只是在天山脚下的草原骑马,病情当场发作,救治无效,就没了。挺可惜的,才22岁,听说恋爱都没谈过„„„”

    ⑥身患绝症的年轻女孩,让自己的生命提前在明媚的阳光下凋谢,该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

    ⑦医生又说,她和你一样,喜欢读书写东西,在整理病人遗物的时候,整理出来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每种颜色外面都贴了张小纸条,是她自己给那些指甲油起的名字。其中,淡蓝色的,叫做“豆蔻”;银色的,叫做“妖精”;而大红的那支,她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字,叫做“与子偕老”。听得我心酸。

    ⑧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⑨她鲜红的指甲油,也许一直是她心底下鲜红的太阳。可是,她不能舍弃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检测生命硬度和质量的阳光,还有尘世每日升起的太阳。

    ⑩我们健康人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阳光,就像看到、触摸到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疏忽,而非珍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一件旧毛衣熊聆邑

①箱底压着的那件旧毛衣,一触即破似的软薄,但它就像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柔和而温暖。毛衣上的图案早已褪色,仿佛是岁月的痕迹。每次翻箱倒柜的时候,那些关于旧毛衣的记忆碎片便如同尘埃般飞扬在脑海。

②那是个贫寒的年代。母亲一针一线地织着毛衣,双手好似蝴蝶般翩翩起舞,将无尽的爱意编织进里面。那时的我还不懂事,只知道盼望着穿上新毛衣,好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③穿上那件毛衣,仿佛就能拥有母亲的庇护,无论外面风雪多大,心里总是暖洋洋的。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喜怒哀乐。在那些无法言说的时刻,是毛衣上的一针一线,给予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④随着时光流逝,我渐渐长大,母亲也愈发苍老。那件毛衣被时光打磨得破旧不堪,但它依然静静地躺在我的箱底,如同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记录着那些逝去的岁月。每当我想起它,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⑤在那个年代,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繁复的装饰,一件手工编织的毛衣便是最珍贵的礼物。如今,虽然商场里有各式各样的毛衣,但在我心中,那件旧毛衣的地位依旧无可替代。

⑥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是否能够回到那个冬天,再次穿上那件旧毛衣,感受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⑦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母亲的视力快速下降,再也不能织毛衣了。回忆起过去织毛衣的场景,她常常在电话里感叹时光飞逝,叮嘱我在冬日里要注意保暖。我也常常会与她说起曾经穿着新毛衣,惹得小伙伴们一脸羡慕的故事,母亲听得哈哈大笑。

对我而言,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那件旧毛衣始终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虽然它已经无法再穿在身上御寒,但依然是最珍贵的存在。

(选自《工人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