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家的数字武器》同步练习

他们又称量了那个智慧的头颅:1830克!比人的平均脑量重400克,而且比以前称量过的最重的无病脑还重200克。此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种?作用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梅雨
       ①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甲】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②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

      ③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乙】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④迟梅雨:【丙】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
      ⑤特长梅雨: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丁】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⑥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它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选自科普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名人墙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阅读《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一文,完成小题。

    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1014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望达到7.4×1013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预测,今后l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现在我国成了石油进口大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阳光到处电”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人类的理想身高是多高?

①人类的身高未必是越高越好。现在,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是荷兰人,2014年的统计表明,荷兰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为1.825米,女性的平均身高达1.7米,居世界之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并非人类的理想身高。人类的理想身高应当是168厘米,最佳变动范围在167~170厘米之间。

    ②理由是,机体的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体表面积与身高成正比,身高每增加5%,体表面积相应地增加10%,则身体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身材高大者为了维持生存,就需摄入更多可提供能量的食物,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氧气,从而增加机体各器官的负担,很可能会影响寿命。

    ③其实,人类的理想身高也只是一种假说,是否如此,需要实践来检验,不过,个子矮的人确实比较健康长寿,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事实的验证,从这个角度来看,矮个子可能真是人类的理想身高。

    ④另外,人的身高当然与遗传,也即基因有很大的关系。研究人员也逐步证明基因多态性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身高的显著影响,45%左右的身高差异与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而且,在不同的人种中,遗传的作用有高有低。在英裔美国人群中,80%的身高差异与遗传有关,而在西非和芬兰人群中,遗传因素在身高中所占比重也都接近60%。另外,环境因素不仅与遗传因素一起作用于身高,还能通过作用于基因表达而对身高造成影响。

⑤所以,人的身高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双重或多重作用的结果。因此,要预测人类身高到底会长到多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在可以想象的将来,即便是荷兰人的平均身高也不会超过2.5米。

⑥另一方面,中国许多长寿之乡人们的身高也说明,人类的身高是以矮小为好,例如广西巴马县的百岁老人有81人,在当地总人口中的比例为31.7/10万。联合国确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是,百岁老人的比例为0.75/10万,巴马的这一比例居世界前列。巴马人长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长寿老人身材都比较矮小,男性平均1.5米左右,女性平均1.4米左右。

    ⑦因为矮小,体表面积相应地减小,则身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减少,所有的器官和生理系统也不会太疲劳和负担过重。一个进化的例子从反面说明问题。恐龙的身躯很大,其神经系统却难以进化到有效管理其庞大的身躯,以恐龙小小的脑袋管理几十吨重的身躯,必然使其成为生物史上典型的管理失败者,当然,恐龙庞大的身体导致其行动的不便和巨大的食量,也使得其生存较为困难,种种因素促使其最终走向灭绝。

    ⑧所以,人类的理想身高为168厘米不无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黄河不是天生的坏孩子

①黄河流过桃花峪,向东慢慢流进了下游大平原。

②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黄河冲积扇,它的顶点在郑州附近,在这儿,黄河才真正摆脱两岸低矮山地的约束,自由自在地在宽阔无边的大平原上摆来摆去。

③噢,黄河可不是循规蹈矩的乖孩子,从来也不肯老老实实顺着老路走;好像是一个精力旺盛的顽童,放学的时候总想找一条新路走,沿途东踢一下小石子,西踢一下墙根,把自己的鞋踢破了,也闯了许多祸,给别人带来许多麻烦。

④据统计,历史上黄河总共决堤1500多次,大改道26次,不知给人们惹了多少麻烦。为什么黄河常常泛滥改道,到处捣乱,成为人人见了都头疼的顽皮孩子?

⑤请你别怪罪黄河。

⑥天下有不好的爸爸妈妈,没有不好的孩子。

⑦黄河的爸爸妈妈是谁?

⑧是人,是我们的老祖宗,也是你和我呀!

⑨人之初,性本善。河之初,性情也很善良。

⑩远古时期,黄河是一个可爱的乖娃娃,根本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无论是上游或下游,总是乖乖地往前走,很少惹是生非。

⑪后来,人们在中游的黄土高原上到处砍伐林木、铲草皮、开荒种地,使黄土高原慢慢变成一片片黄土荒坡。雨水冲刷着黄土带进黄河,使河水里的泥沙越来越多了。

根据统计,黄河每年输出的泥沙量大约有16亿吨,绝大多数都是从中游带来的。人们流传说:一碗水,半碗泥。可见它的泥沙真多。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河,有这样多的泥沙。

⑬噢,当这个“世界冠军”,可不是什么好事情。这样多的泥沙,把河水都染黄了。难怪它的名字叫黄河。

⑭河水带来这样多的泥沙,流到下游大平原上,水流变得平缓,冲不动了,就在河底沉积下来。河底越垫越高,河床渐渐变得比两岸还高,成为高高悬在地面上的“悬河”。

⑮悬河,是从人们头顶上流过的大河啊!涨洪水的时候,汹涌的洪水从两侧河堤流出来,就会造成可怕的水灾。

⑯如果洪水冲破河堤,不赶快堵住,黄河就会改道,再也不回到原来的河道里了。

⑰千百年来,黄河就这样不停地泛滥、改道,在华北平原上摆来摆去,惹了许多祸,被称作“害河”。人们提起这个“顽皮孩子”,就会摇头叹息。

⑱应该怪罪黄河吗?

⑲不!应该负责任的是爸爸妈妈,不是无知的孩子。

⑳如果人们不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上乱砍树、乱铲草,黄河会有那样多的泥沙吗?

㉑如果黄河没有那样多的泥沙,就不会出现河底比两岸还高的悬河,哪里还会时常有泛滥改道的现象呢?

㉒说来说去,应该负责任的是人们自己。请别怪罪黄河,别怪罪“无辜的孩子”吧!

㉓黄河摆来摆去,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

㉔从南到北来回摆动的黄河,在下游冲积形成了广阔的大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非常适合种庄稼,出产小麦和棉花,自古以来就城市林立、人口密集,是全中国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

㉕黄河泥沙多,淤积也快,使得河口三角洲不断向外扩大。据科学家估计,从19世纪末叶以来,黄河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伸展造陆23平方公里。黄河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土地制造机器,不停地制造出一片片新的国土呢!

㉖使人们更加高兴的是,在黄河河口三角洲上发现了胜利油田,平地出现一座新兴的石油城东营市。这里离海很近,交通方便,比内陆油田的开发条件更好,成为中国重要的油田之一。

㉗除了这个油田,在河南省东部的平原下面,又发现了中原油田;想不到这里到处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有了它,古老的黄河下游平原,焕发出新的青春。

(选自《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航天员如何安全返回地球?这个减速“神器”很关键

①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昨天(2日)进行了在轨交接仪式。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明天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②航天员从空间站返回地球,需要经分离、穿越大气层、着陆这几个过程。其中,再入大气层是比较凶险的过程,速度从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逐渐降低到每秒几百米。在距地面约10公里时,返回舱会打开降落伞,速度进一步下降到每秒几米。最终,返回舱将以每秒1~2米的速度着陆。

③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非常快,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减速,虽然进入大气层后已经从每秒几公里的速度降低到每秒几百米,但仍需要一件“神器”来帮它继续减速,这就是降落伞。

④返回舱的降落伞分为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首先,返回舱大约在距地面10公里的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引导伞的主要作用就是拉出减速伞,这时返回舱速度大约为180米每秒。减速伞工作19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每秒减到40米每秒,然后再减至7~8米每秒。在整个过程中,为避免过载太大.减速伞和主伞并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要先收口、再打开。

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邵立民:收口状态就是这个伞没充满,但是它的面积已经相当大了。因为这时候速度很快,直接就是最大的阻力面积的话,一方面是对航天员的过载影响很大,过载是有要求的,因为就像踩刹车一样,还有一方面伞本身强度也是有限的。

⑥为了防止主伞出现故障,返回舱还配有备伞。在返回舱从6公里高度向5公里下降时,如果用时少于预定时间,系统会判断为主伞系统工作异常,从而自动启动备份伞,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⑦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邵立民:我们从以往的经验和设计来讲,主伞打开了,后边的那些像座椅提升、着陆反推发动机,那只是进一步减小着陆的冲击,但是对整个船的安全性和任务完成已经是没有影响,就是那时候应该说是大局已定了。

——选自《人民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