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人教(部编版)

阅读理解

“数"说雷电(节选)

    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很早就被人类观测到并记录下来。《周易》中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1078年的一次球形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雷电记录。我们所说的雷电,(   )包括闪电,(    )包括雷声。关于雷电的一些数字是非常有趣的。

    通常情况下,雷电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难怪古代典籍对雷电有这样的描述:“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暝目。“从当代科学的角度来说,真正称得上“快"的是闪电,而非雷。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米/秒。闪电的速度则远非这个量级。很多人认为,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也就是3×108米/秒;但实际上,它的移动速度受到空气电导率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光速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确定的是,闪电的速度远低于光速,同时又远高于雷声的速度,美国能源部给出的闪电速度为1.5×108米/秒,大致为光速的一半。

    一提到雷声,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雷声是自然界产生的最大的声音之一。

    那么,雷声到底有多大呢?雷声最高可以达到120分贝。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声音达到70分贝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而100~120分贝,比一列火车从身边呼啸而过的声音还要大,正常人如果在这样高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左右,就会暂时性失聪。所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实不为过。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23期)

(1)、下列对雷声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雷声最高可以达到210分贝。 B、当声音达到70分贝时,人们可以承受,对身体没有损害。 C、正常人可以在100至120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没有任何问题。 D、人们通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
(2)、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

②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

③因为雷电的速度快,所以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

(3)、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关联词造句。
(4)、简述短文主要内容。
(5)、文中说“一提到雷声,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雷声的成语呢?把它们写下来吧。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尾地鸦

    白尼地鸦是一种鲜为人知的荒漠鸟,只分布在中国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们没有绚烂的外表,甚至不如拔着一身黑得发蓝的羽毛的乌鸦来得华丽,个体也不知乌鸦壮硕。“地鸦”是名副其实“在地上跑的鸟”,它们能在沙漠上健步如飞。

    白尾地鸦生活在沙漠绿洲边缘地带和沙漠藏地,在沙丘间,在有稀疏植校、胡杨林的地段,甚至在沙漠公路两旁或临时停车场的垃圾堆里,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成为在沙漠里生活工作的人类为数不多的鸟类伙伴,一些养路工、石油工人经常见到它们单独或成对活动。

    白尾地鸦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发展出一系到适应沙漠环境的特征,白尾地鸦被覆密毛的鼻孔,能抵御干旱和沙尘,而沙褐色的羽毛经常让人们与之擦肩而过,白尾地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嘴锋长而稍向下弯曲,有时候会像乌鸦一样挖掘、运输和埋藏食物,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上定位,找到自己埋藏的宝藏。

    根据粗略的计算,白尾地鸦的数量是7000只。这种分布范围很狭窄的鸟类,种群数量本身就受到沙漠极端环境的制约,随时面对着环境改变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今天,绿洲和河流上游的大规模开发,下游的无节制拓荒,以及沙漠边缘的过度放牧,已经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塔里木河流域1999年以来升是种植棉花,白尾地鸦的栖息地与营巢地正在迅速消失:大小河流上游的水利工程造成下游断流,植被严重退化;烧荒开垦瓜地破坏了地鸦重要的繁殖地……更令人担扰的是,白尾地鸦在我国至今仍未被列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坚强而就确定物种正面临着并不乐观的未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飞翔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 30-50 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 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课外阅读我能行。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还将持续40亿年左右。这一过程结束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读下面的短文,做题。

家乡的桥

ㅤㅤ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ㅤㅤ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ㅤㅤ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ㅤㅤ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们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人们根据它们不同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是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撷取来的。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一桥,我大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一个关于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ㅤㅤ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ㅤㅤ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