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6 散步

阅读课文《散步》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2)、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为什么意见发生分歧后,母亲又选择了走小路?
(3)、当母亲、孩子、妻子都等着“我”来选择走哪条路的时候,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4)、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举一反三
碎片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7日)

材料二:“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了“见与不不见体”。每一个“体”都很短命——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率。“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屈一平《要屏幕阅读,还是图书阅读》)

材料三:前不久,一个《我用1000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和大量转载。文中提到:“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罗荣海《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山如笑

①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里说,山有四时表情,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他又怎么会听得到春天的山一连串“呵呵”的笑声的呢?冬天压抑太久,棉衣、大衣、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时候,天气暖和了,想到开心事,一个人在看山时,心情舒朗,自己先笑了。

②自己先笑,山也跟着笑,是所谓山鸣谷应。天幕上有风,鸟飞过,这种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③春天的山,远山如黛,群山围坐。大多时候,人们选择在春天进山,山里有草药、野果、松竹、青苔、流泉、瀑布,还有雾……才发觉那些电影导演们真是行脚僧,好多地方被他们占了,“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的风景里,电影导演们总是先到一步。某年,在雁荡山小龙湫的源头水潭,我发现一块碑:“断肠崖。”抬头望,幽静山谷绿森森的,咳一声,四周回响。就像在某部熟悉的影片中看到过的,武林高手横涯无际、独来独往的地方。

④春天的山,有许多妙趣。多年前,夜幕降临的黄山,山道上影影绰绰,四周幽静,有人说笑,空谷回音。那时,还很年轻,我们在半山腰上呐喊,满山山鸣谷应。春天的山,浑身散发着生机。这时候,雨水充沛,满山都是生命力。雨中登山,也是平生难得一景。

⑤水墨山峦云雾缭绕,草竹树木分外清新,千沟万壑,汇成的巨大飞瀑,从山顶顺势而下,弥漫着水汽,在身边发出巨大的轰鸣。

⑥有一次,我沿着山石峥嵘的一条小径拾级而上,路在峭壁上,瀑布在脚底奔腾,随着山势,巨石不断改变形状。我立于峭壁兀石之上,看脚下巨浪激石,翻卷奔突,望头顶百水倾注,水流鼓荡。俯仰之间,胸中荡涤快意,深深惊叹大自然的伟力与神奇。

⑦雨在哗哗地下着,向山顶冲刺时,脚下的路,似空中放下的一道天梯。前面的人在上面攀爬,后面的人紧紧跟上。两壁之间,一道左右摇摆的绳索桥上,看雨中同伴淋湿头发衣裳的背影,分明是人与自然构成的一幅人间美景。雨中观瀑,我欣赏到水的飞珠溅玉,水的柔美与刚烈。

⑧春天去旅行,爬山最是痛快淋漓,一行人气喘如牛地爬上山顶。有一次,一个小伙子见山巅方尺之地竖着一面鼓,就快步上前,抡起棒槌,边敲边唱:“河山只在我梦萦……”这时候,山鸣谷应。一回头,见山似磐石,人渺如蚁。

阅读下面这个语段,完成下题

春雪润秦岭

徐祯霞

ㅤㅤ    ①朋友将我从陕西商州送上去西安的大巴,车很快便启程了。几天的忙碌和奔波,精神一放松,忽然听到有人说“好美的雪啊!”当“雪”这个字像电波一样闪过我的脑际时,我立刻清醒了。

ㅤㅤ    ②我睁开眼,振奋精神,坐直了身子,车已行至秦岭,外面是一片白茫茫雪色无垠的世界了,或者是东北才常常有,我不禁欣喜万分。没想到初春一次意外的出行,而且是这样的一场绵厚无垠的白雪,真是意外中有意外。

    ㅤㅤ③由于雾气遮挡,影响我的视线,让我不能尽兴,让雪景能够在我眼前呈现得更加清晰一些。而这时的玻璃已经变得冰凉,它是玻璃,凉得浸人,凉得入骨。在秦岭这座大山中,在山脚下是一个温度,在山上又是一个温度,外面的雪景顿时清晰起来。

ㅤㅤ    ④秦岭的雪是层次分明的,尤其是在高高的山岭之上,植被繁茂的地方,让人的视觉无限丰富,即使是赏雪。

    ㅤㅤ⑤道路两边,是厚厚的绵软如绒被的雪,可在道路两边的矮坡边,像是春天的柳絮,像是老人雪白的胡须 , 形成蓬蓬的带着空隙的一丛一丛的雾白色,似乎里面还藏着一只只雪白的小兔子和小松鼠,冷不丁地跳出来,给人带来惊喜。

    ㅤㅤ⑥稍高一点的,是那些挺起的灌木,它们的叶子全已落尽,叉叉丫丫地立着。雪落在上面,堆积在树干和枝头,变得水灵灵可爱起来。在东北,这样的景观被叫做“雾凇”,这样的美丽,在每一年的冬天也会呈现几次,须得是在高高的秦岭山上,在低矮的地方和城市里。

    ㅤㅤ⑦再往高处,便是挺拔的乔木。秦岭上的树,向来高大,有几十年的,也有几百年的,尽管傲岸,却也形容清瘦。雪的到来,粗壮的杆和枝,顿时变得丰满和厚实起来,丰腴而雍容华贵起来。它们站在高处,自成一景,让世界变得高远空旷。

    ㅤㅤ⑧这么走了一程,车似乎在下坡了,慢慢地,山渐渐地能看见全貌了,有很多树的叶子还没落下,在春天,它们的叶子是自然而然地替换,还有好多松树和四季青以及毛竹,黄黄青青的颜色间杂着,像是披着一件迷离的雾纱,朦朦胧胧,所有的黄与绿皆变得柔和缥缈起来,有了一种如烟似雾、扑朔迷离的美。路边,那是小草冒出地面的新芽。

ㅤㅤ    ⑨在踏雪无痕间,春天正在悄悄来临。而这场雪,会是春天来临时大自然最绵厚最深情的馈赠吗?一场雪,让地面酥软,让万物舒展。似乎一切的一切,在迎接着一个全新的到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