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宁德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沙漠绿玉树靠啥生存
任万杰
①绿玉树原产东非和南非的沙漠上,高可达4~9米,因它的枝条碧绿,光滑,有光泽,所以人们称它为绿玉树或绿珊瑚。由于那里的气候炎热、干旱缺雨,蒸发量十分大。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绿玉树逐渐形成了特殊的抗旱本领。
②绿玉树原来有叶子,经过长期的进化,叶子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因此也叫光棍树,没有叶子的绿玉树,就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避免了被旱死的危险。绿玉树虽然没有绿叶,但它的枝条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能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供植物生长的养分,这样绿玉树就得以生存了。
③如果把干旱地方的绿玉树,移植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它不仅会很容易地繁殖生长,而且会长出一些小叶片,生长出的这些小叶片,可以增加水分的蒸发量,从而达到体内的水分和干旱地方一样,为再次进入干旱地方做好准备。
④绿玉树能分泌白色乳汁,大家又叫它牛奶树,但是千万别误会,这不是牛奶,绿玉树的白色乳汁有剧毒,这种汁液千万不能进入动物的口、耳、眼、鼻或伤口中,会立即毙命,因此,保证了绿玉树不被动物伤害。而且关键是这种有毒的乳汁能抵抗病毒和害虫的侵袭,因此绿玉树基本不生病,一直处在健康的状态,抵抗干旱。
⑤其实,绿玉树白色乳汁很珍贵,可制取生物柴油,低污染,可再生,是高效环保的能源植物。药用少量,有催乳、杀虫、解毒作用,主治产后乳汁不足、癣疮、关节肿痛等,因此,当地人都保护绿玉树,这在干旱地方很重要。
⑥绿玉树,成为沙漠传奇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它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取舍之间方显英雄本色。
(2019年第6期《思维与智慧》)
【材料一】
国之大礼 非遗“佾(yì)舞”
①5月18日晚,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在欢迎晚会上,以传承千年的国之大礼——八佾舞作为晚会的开场。盛大隆重的场面,端庄典雅的佾舞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礼乐文化。此次八佾舞的惊艳亮相,也使这种特殊的舞种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②八佾舞亦作“八溢”或“八羽”。古代八佾舞均依照舞谱进行表演,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颜师古《汉书注》中记载:“佾,列也。”周朝规定,天子可以使用四面之乐,即殿堂之中四个方向都可以安排乐队,诸侯则为三面之乐,卿大夫用两面之乐,士只能使用一面之乐。对于使用的乐舞规定为“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每个数字都以“佾"为单位,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佾舞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包括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统称三献礼。每一献礼为一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的诗歌组成。佾舞中的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个乐章由32个动作组成,可谓是“一字一舞”。这如同现代国际交往中迎接国宾所施放的礼炮有21响、19响、17响等规格区别,其规格等级不可僭越。
③在古代,习佾舞者统称“佾生”,通常由官方遴选才思敏捷、品学兼优的官学生,也就是儒生担任。献舞时,佾生左手横拿篇(yuè,禽,古代汉族管乐器,形状像笛)在内,右手直拿翟(dí,古代乐舞所执的雉羽)在外,象征正直;翟篇结合,呈现阴阳和谐。整个展演过程高雅肃穆,传递着悠悠数千年华夏文明的风韵。佾舞将”仁、义、礼、智、信"融入舞蹈动作中,每一个肢体动作和神态都充分地展现出了“德”和“礼”。佾舞体现“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儒学思想和精神价值,对佾生讲求“诚于心,形于外”,以表达对先圣先师的无限感恩和敬仰之情。对于今人来说,传统的礼乐文化熏陶正是最好的素质教育,通过佾舞诗、礼、乐对应口、身、心三位一体的高度艺术化的礼乐实践,可以培养良好的人格素养和道德情操。
④周代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佾舞却曾一度濒临失传,仅在台湾地区得到完整保留,传承了明朝《颊宫礼乐疏》的图谱、舞谱。2021年5月,佾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建省福清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大陆地区唯一依据明代《判宫礼乐疏》的佾舞图谱和舞谱,恢复和延续传承周礼佾舞的城市。
⑤如今,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也是文旅融合的优秀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中国元素,更连接着两岸民众的心意与情感。据了解,近年来,在福州地区通过实施佾舞进校园传承活动,受众达数十万人,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自环球网,有删改)
【材料二】
迎宾仪式 | 文化解读 |
八佾舞 | 八佾舞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展现“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特质,表达对友人的敬意。 |
天揖礼 | 天揖礼是汉民族的相见礼,身着唐代红色官服的男子,双手平伸,指尖交错,左手在外,掌心向内,举手至额,欠身行礼,表达对宾客的敬意。 |
芙蓉舞 | 创意取自唐诗"清水出芙蓉",通过芙蓉花开绽放起舞,呈现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长安"的美好场景。 |
(来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与印度、伊朗以史诗传唱、经典传诵为主要传播方式不同,中国人更相信书写下来的文本,并以文本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文明。中国是最早发明纸张的国家,这就为书写提供①lion jio而又实用的书写载体,相比羊皮、简牍、石板、铜器,纸张能够书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承载数量更多的文字。而且中国还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书籍文本利用印刷的手段大量复制出来,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并流传广远。此外,中国还是一个喜欢收藏图书的国度,举凡官府、学校、寺庙以及个人,都喜爱收藏,各朝各代都有公私收藏,保存了大量的图书典籍;而这些公私机构还组织抄书、印书,使得中国的古籍在多次历史的②hào jié中,得到保存,又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延至今日,海内外都有大量的中国古籍的留存。
(整理自荣新江《展望古籍整理研究的明天》)
材料二:
保护好古籍,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各地纷纷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普查范围逐渐扩大,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系统,拓展到文化博物馆等新领域。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越式、系统性进展,一大批“大部头”古籍得到发掘、整理、校勒、刊布,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
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古籍走进人们的生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表示,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针对古籍、壁画等活性文化遗产,积极构建科学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体系,打造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保护古籍,人才是根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为古籍保护事业打造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让古籍保护更科学、更规范、更可持续发展。
(整理自朱羿《加强古箱保护绵延中华文化》)
材料三:
从整个古籍整理与保护来说,我们不但要对重要典籍进行整理、出版,还可以做深度注释、研究,乃至外译。另外,还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古籍中的精华为大众所熟知。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引发了古籍新热潮,古籍保护及推广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许多地方积极组织古籍保护培训班,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主题讲座,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等;各大短视频平台也推出大量与古籍相关的视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围绕古籍展开二次创作。古籍经典正引发大众新的关注,③fu yu更多青年新的灵感。
(整理白《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
材料四: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在古籍的普查、整理与出版、修复、数字化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下表例举部分项目及相关成果。
领域 | 项目 | 相关成果 |
古籍普查 | 汉文古籍普查 | 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为270余万部,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 |
古籍整理与出版 | 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 | 推进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等的整理与研究,累计出版近200册 |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 |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出版,共计收录583种珍贵典籍 | |
古籍修复 | 清宫“天禄琳琅”等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 | 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叶 |
古籍数字化 |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建设 | 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在线阅览 |
(整理白《光明日报》等报刊)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