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宁德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绿玉树靠啥生存

任万杰

    ①绿玉树原产东非和南非的沙漠上,高可达4~9米,因它的枝条碧绿,光滑,有光泽,所以人们称它为绿玉树或绿珊瑚。由于那里的气候炎热、干旱缺雨,蒸发量十分大。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绿玉树逐渐形成了特殊的抗旱本领。

    ②绿玉树原来有叶子,经过长期的进化,叶子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因此也叫光棍树,没有叶子的绿玉树,就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避免了被旱死的危险。绿玉树虽然没有绿叶,但它的枝条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能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供植物生长的养分,这样绿玉树就得以生存了。

    ③如果把干旱地方的绿玉树,移植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它不仅会很容易地繁殖生长,而且会长出一些小叶片,生长出的这些小叶片,可以增加水分的蒸发量,从而达到体内的水分和干旱地方一样,为再次进入干旱地方做好准备。

    ④绿玉树能分泌白色乳汁,大家又叫它牛奶树,但是千万别误会,这不是牛奶,绿玉树的白色乳汁有剧毒,这种汁液千万不能进入动物的口、耳、眼、鼻或伤口中,会立即毙命,因此,保证了绿玉树不被动物伤害。而且关键是这种有毒的乳汁能抵抗病毒和害虫的侵袭,因此绿玉树基本不生病,一直处在健康的状态,抵抗干旱。

    ⑤其实,绿玉树白色乳汁很珍贵,可制取生物柴油,低污染,可再生,是高效环保的能源植物。药用少量,有催乳、杀虫、解毒作用,主治产后乳汁不足、癣疮、关节肿痛等,因此,当地人都保护绿玉树,这在干旱地方很重要。

    ⑥绿玉树,成为沙漠传奇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它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取舍之间方显英雄本色。

(2019年第6期《思维与智慧》)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文章首先简要说明绿玉树名字由来及形成特殊抗旱本领的原因,接者详细介绍绿玉树靠什么生存,最后点出绿玉树是沙漠传奇。 B、如果把绿玉树移植到温暖潮湿的地方,会长出一些小叶片,这些小叶片可以增加水分的存储量,为它再次进入干旱地方做准备。 C、绿玉树的白色乳汁虽有剧毒,但它可以制取生物柴油;又有治癣疮、解毒等药用价值,因此,当地人都保护绿玉树。 D、文章结尾“它深知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取舍之间方显英雄本色”一句,赋予了绿玉树人的特点,生动形象。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3)、沙漠绿玉树有哪些特殊的抗旱本领?请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当下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③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④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了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⑤因专注于手机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2010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6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⑥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2015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带着孩子去父亲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一直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⑦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一再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⑧手机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有人说,“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⑨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始终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有修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蛟龙探海

    1869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卢勒·凡尔纳发表了一部颇有悬念的小说,名字叫《海底两万里》,小说中在海底航行的“鹦鹉螺”号激发了人们对于海底世界的无限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探索深海世界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2012年6月,我国已自行研制成功了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它的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最新卫星测量结果表明,全球海洋平均深度为3682.2米。这意味着“蛟龙号”目前已能突破全球海洋平均深度,在全球海洋深处随处游荡,但一些实际的限制因素不能因此被忽略,深海中没有氧气,没有阳光,非常寒冷,而且深度越深、压力越大,人类探索这样一个深不可测的世界,又需要怎样深不可测的技术?

    深海探测要克服许多“困难”,最基本的是要克服海水压力。在潜至海底3759米要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平方米的面积要承受3700吨的重量。打个比方,如果深潜器出现芝麻粒大小的孔,挤射进来的海水就会像切割刀一样,气压这么大,对其密封性就要求很高。但是,“蛟龙号”在设计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外壳极厚,由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造,在7000米的深海能承受700个大气压。

    深海漆黑一片,“蛟龙”必须保持与母船通讯才能安全下潜。在深海中,水声通信是远距离数据传输的唯一方法。但其传递速度只有每秒l500米,而陆地上的无线电通讯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我国研究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联络问题,做到了在深海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在海底作业还必须针对目标具有稳定的悬浮定位能力。蛟龙号的浮力材料采用了一种玻璃微珠聚合物,实现了完全依靠自身重量的无动力下潜、上浮,潜水器从海面下潜至7000米深度约5小时,整个作业时长可达2小时,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另外,它还具有完备的生命保障系统,蛟龙的外形像一颗胶囊药丸,里面的钛合金载人球壳是深潜器最特殊和重要的部分,能容纳3个人承载700个大气压的压力,实现了与航天相同的生命支持系统。

    正像进入太空离不开航天器一样,开发利用深海则离不开深海装载设备。拥有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具备精细的深海作业能力,科学家可以直接参与到深海前沿科学研究。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相关链接】材料一:蛟龙号潜水器已于2012年6月27日在最大深度7062米处进行作业,由此将具备到达世界上几乎所有海域底部的能力。这也让中国一举超越日本、俄罗斯、法国和美国,成为具备深海潜水作业能力的高级俱乐部中能力最强的国家。

材料二:蛟龙号潜水器所展示的各种能力表明,它可以为中国武装部队和国家安全机构执行重要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窃听外国在海底铺设的光纤通讯电缆,用以截获外交和商业机密,绘制高分辨率海底地图等。

材料三:深海探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勘探开采活动做好初步准备。中国经济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就需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中国领导人如今将目光投向海洋和海底,并视之为未来的关键领域,以防出现陆地资源供给不足或因危机受阻等问题;并利用超强的深海技术,在争议海域资源管控问题上提高自身影响力。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之大礼 非遗“佾(yì)舞”

①5月18日晚,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在欢迎晚会上,以传承千年的国之大礼——八佾舞作为晚会的开场。盛大隆重的场面,端庄典雅的佾舞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礼乐文化。此次八佾舞的惊艳亮相,也使这种特殊的舞种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②八佾舞亦作“八溢”或“八羽”。古代八佾舞均依照舞谱进行表演,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颜师古《汉书注》中记载:“佾,列也。”周朝规定,天子可以使用四面之乐,即殿堂之中四个方向都可以安排乐队,诸侯则为三面之乐,卿大夫用两面之乐,士只能使用一面之乐。对于使用的乐舞规定为“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每个数字都以“佾"为单位,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佾舞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包括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统称三献礼。每一献礼为一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的诗歌组成。佾舞中的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个乐章由32个动作组成,可谓是“一字一舞”。这如同现代国际交往中迎接国宾所施放的礼炮有21响、19响、17响等规格区别,其规格等级不可僭越。

③在古代,习佾舞者统称“佾生”,通常由官方遴选才思敏捷、品学兼优的官学生,也就是儒生担任。献舞时,佾生左手横拿篇(yuè,禽,古代汉族管乐器,形状像笛)在内,右手直拿翟(dí,古代乐舞所执的雉羽)在外,象征正直;翟篇结合,呈现阴阳和谐。整个展演过程高雅肃穆,传递着悠悠数千年华夏文明的风韵。佾舞将”仁、义、礼、智、信"融入舞蹈动作中,每一个肢体动作和神态都充分地展现出了“德”和“礼”。佾舞体现“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儒学思想和精神价值,对佾生讲求“诚于心,形于外”,以表达对先圣先师的无限感恩和敬仰之情。对于今人来说,传统的礼乐文化熏陶正是最好的素质教育,通过佾舞诗、礼、乐对应口、身、心三位一体的高度艺术化的礼乐实践,可以培养良好的人格素养和道德情操。

④周代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佾舞却曾一度濒临失传,仅在台湾地区得到完整保留,传承了明朝《颊宫礼乐疏》的图谱、舞谱。2021年5月,佾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建省福清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大陆地区唯一依据明代《判宫礼乐疏》的佾舞图谱和舞谱,恢复和延续传承周礼佾舞的城市。

⑤如今,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也是文旅融合的优秀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中国元素,更连接着两岸民众的心意与情感。据了解,近年来,在福州地区通过实施佾舞进校园传承活动,受众达数十万人,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自环球网,有删改)

【材料二】

迎宾仪式

文化解读

八佾舞

八佾舞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展现“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特质,表达对友人的敬意。

天揖礼

天揖礼是汉民族的相见礼,身着唐代红色官服的男子,双手平伸,指尖交错,左手在外,掌心向内,举手至额,欠身行礼,表达对宾客的敬意。

芙蓉舞

创意取自唐诗"清水出芙蓉",通过芙蓉花开绽放起舞,呈现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长安"的美好场景。

(来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均来自网络)

通过暑假的名著和课外阅读有效积累,你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肯定有所提高。请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与印度、伊朗以史诗传唱、经典传诵为主要传播方式不同,中国人更相信书写下来的文本,并以文本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文明。中国是最早发明纸张的国家,这就为书写提供①lion jio而又实用的书写载体,相比羊皮、简牍、石板、铜器,纸张能够书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承载数量更多的文字。而且中国还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书籍文本利用印刷的手段大量复制出来,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并流传广远。此外,中国还是一个喜欢收藏图书的国度,举凡官府、学校、寺庙以及个人,都喜爱收藏,各朝各代都有公私收藏,保存了大量的图书典籍;而这些公私机构还组织抄书、印书,使得中国的古籍在多次历史的②hào jié中,得到保存,又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延至今日,海内外都有大量的中国古籍的留存。

(整理自荣新江《展望古籍整理研究的明天》)

材料二:

    保护好古籍,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各地纷纷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普查范围逐渐扩大,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系统,拓展到文化博物馆等新领域。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越式、系统性进展,一大批“大部头”古籍得到发掘、整理、校勒、刊布,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

    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古籍走进人们的生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表示,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针对古籍、壁画等活性文化遗产,积极构建科学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体系,打造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保护古籍,人才是根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为古籍保护事业打造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让古籍保护更科学、更规范、更可持续发展。

(整理自朱羿《加强古箱保护绵延中华文化》)

材料三:

    从整个古籍整理与保护来说,我们不但要对重要典籍进行整理、出版,还可以做深度注释、研究,乃至外译。另外,还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古籍中的精华为大众所熟知。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引发了古籍新热潮,古籍保护及推广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许多地方积极组织古籍保护培训班,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主题讲座,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等;各大短视频平台也推出大量与古籍相关的视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围绕古籍展开二次创作。古籍经典正引发大众新的关注,③fu yu更多青年新的灵感。

(整理白《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

材料四: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在古籍的普查、整理与出版、修复、数字化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下表例举部分项目及相关成果。

领域

项目

相关成果

古籍普查

汉文古籍普查

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为270余万部,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

古籍整理与出版

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

推进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等的整理与研究,累计出版近200册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出版,共计收录583种珍贵典籍

古籍修复

清宫“天禄琳琅”等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

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叶

古籍数字化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建设

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在线阅览

(整理白《光明日报》等报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