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预测卷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

①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词?)

②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清道夫”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

【链接材料】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选自专题《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错,因为在它的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
      ②如果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扫除“文盲”一度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适应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那么,今天扫除“科盲”,也应成为国家着力提倡之举,这也是迎接新世纪对我们的迫切要求。刚刚闭幕的九届全国人大,选出以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的新一届人民政府,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这是极富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
      ③今天,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远远超越昔日的预测或构想。记得60年代初《科学家谈21世纪》出版后,一些人把书中的描绘当作科学幻想。但曾几何时 , 什么机器人干活,太空遨游之类,早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且,现在的电脑网络全球通,绵羊、猕猴的无性繁殖(即“克隆”技术)等,又反映现代科技的新发展。这些新成就,既为广大少年朋友提供奔向新世纪的理想翅膀,也为他们拓宽了眼界和思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④值得庆幸的是,一批热心少年科学普及工作的专家和学者,放眼祖国的未来,从加强和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需要出发,投注了许多精力和心血,为青少年朋友编撰了这套《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该书文字简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便于查阅,全面介绍古今中外人类科研成果、科技精英及主要科技知识,小读者们阅读之后定会受益匪浅。
      ⑤青少年朋友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令人羡慕的新一代跨世纪建设者。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我相信少年朋友们定会以建设祖国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长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新发明,做出新成就。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上天容易入地难
  科学家们都说“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成百上千光年(距离单位,是光波在一年中“行走的路程”,约95608亿公里)远的浩瀚太空;但对地表以下仅十几公里深处的情况还一头雾水。但恰恰是这地表以下的十几公里处,是最应该关注的,因为在此处孕育的“地下杀手”——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浩劫最大。地震学家们一致认为,观测地下比观测太空要难得多,因为我们要探测到可能发生的地震,必须得到达孕育地震的深度,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深部 , 而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支持这样的探测。人类对地下探测到达的最远距离仅距地表10公里多,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的科拉半岛超深钻探工程,最终深度为12261米。
  准确向人类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包括两个密切相连的环节——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地震预测是根据所认识的地震发生规律,用科学方法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做预先估计。地震预报则是在具备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由权威部门把地震预测的意见向公众宣布。有实用价值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报出时间、地点和强度。地震预测是二战结束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变动过程,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有众多未知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现象等,但这种观测通常是非常不完善的。在地表所能观测到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往往不能确定。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
  预测地振决不是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有能够做到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准确,预测才是有实用性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颇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飘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有删改)

【注】①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②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节选,回答问题。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 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京的雨燕去了哪儿

    ①“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飞累了就睡在风里,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死亡的时候。”《阿飞正传》中的这句台词哀戚动人,令人难忘。

    ②雨燕就是现实生活中最接近“无脚鸟”的一种。雨燕属的学名apus就来自希腊语的apous,意为“无脚的”。其实,它当然有脚,但四趾向前的特殊生理构造使其无法抓握,因此除了筑巢、生产、育雏以外,它的一生几乎都处在飞翔中。或许正是这种一生展翅不落地的特质,让它被如此命名。

    ③不同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家燕,雨燕体形更大,羽毛呈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翅膀狭长,单翼的长度几乎相当于体长的两倍,飞在天上就像挂了两把镰刀。相比于飞行时尾巴总是剪刀状张着的家燕,雨燕的尾巴在飞行时总是收成一束,只有在需要调整方向时才打开。因此它飞得高,飞得远,速度还极快,每小时可达110公里,是鸟类中不折不扣的“飞行家”。

    ④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的北京雨燕又有着更加特别的光环——它在北京首次被发现,由此得名。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第一只雨燕标本,将其命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即普通雨燕北京亚种。就像名字一样,北京雨燕生活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俯瞰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⑤为什么会是北京?这和这座城市的历史分不开。作为历朝历代的古老都城,北京有着其他小城市没有的高大建筑群,它们是最适宜雨燕筑巢的地方。每年3月底,雨燕飞抵这里,繁殖、育雏,再于当年8月初离开,前往南方过冬。在颐和园、雍和宫、天坛、前门等地的高大古建筑物上,它们筑巢繁衍。清晨日暮时分,大片雨燕倾巢而出,与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相映成趣,成为古老北京的标志景观。

    ⑥但近些年,北京雨燕仅剩几千只的新闻不时现诸报端。这种和北京城相伴相生的物种、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越来越不常见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介绍,北京雨燕的数量一直没有确定的说法,一方面,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北京雨燕的整体数量调查;另一方面,调查手段、技术手段、时间段和观测地点的选择都会影响调查的结果,采取不同方式调查出的数据差异很大。

    ⑦比较常见的说法是随着北京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很多古老建筑消失不见,北京雨燕找不到适宜的落脚地,因而数量越来越少。但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调查发现,北京雨燕在现代建筑中的分布也很多,只要楼体够高、有屋檐结构,雨燕就可以筑巢,它们正在适应城市的变迁。城市化的脚步不可逆,但改善影响雨燕生活环境的人为因素,比如人工绿化、悬挂巢穴、提供食物等,有助于其种群数量的增加。

    ⑧很多野生动物属于环境指示物种,比如青蛙的数量可以反映水体健康状况,雨燕也是如此。它以昆虫为主要食物,雨燕多说明昆虫多,昆虫多说明基础生物量多,物种多样性好。

⑨北京有四百八十种左右的鸟类,数量之多在全世界的首都中屈指可数。飞翔的生灵们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成员,需要用心守护。2015年,中国观鸟会调查过,佩戴他们定位仪的13只北京雨燕一路飞到了南非越冬,又在次年三月循相似路线返回北京颐和园繁殖。迁徙路线单程距离约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约为3.8万公里,不愧“飞行家”名号。北京雨燕年年往返,不曾失约于古老都城的春天。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垃圾,还是放错地方的“宝贝”?

    (一)   

    ①可回收垃圾原本都是“宝贝”,但如果不加分类地随意填埋在土里,很多都比你“活”得长:尼龙编制的袋子或衣物自然降解需要30-40年时间,易拉罐需要80-100年;至于一些装化妆品的玻璃瓶和啤酒瓶则需要4000年,那时你的子孙都不知过了多少代了。它们被埋在土里占地儿不说,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②在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平均有40%都是在厨房里产生的。家庭主妇和煮夫们每天都得跟发育不良或喷满农药的菜叶、果皮、蛋壳、骨头、果皮、果壳、啃过的玉米棒子等“厨房垃圾”打交道。值得注意的是,“厨房垃圾”并不等同于“厨余垃圾”,上述垃圾中就混入了好几样容易被混淆的“内鬼”。

    (二)   

    ③在厨房,骨头需要分为鸡骨头、鱼骨头、猪肋骨和大棒骨(包括“羊蝎子”),前两类是可以堆肥的厨余垃圾,而猪肋骨和大棒骨除了骨髓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胆固醇和其他有机物,剩下的就是没有营养价值的碳酸钙了,在填埋场,细菌也“啃”不动这些大块的骨头,根本无法进行堆肥。还记得非洲大草原动物上大型动物的尸骨吧,那可是历经风雨依然坚不可摧的见证。和大棒骨一样难以被腐蚀的玉米核、坚果壳和粗大的鸡骨头等应该归为其他垃圾。另外,咖啡渣、茶叶渣(袋泡茶叶除外)、树叶(不能带树枝)也都属于厨余垃圾。当我们将厨余垃圾正确地分离出来,就可以通过堆肥的方式变废为宝。堆肥法是将垃圾堆积在地面或置于某种发酵装置中,利用微生物将垃圾中易降解有机物逐步降解,最终形成稳定的腐殖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就能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料。如果把之前介绍的玻璃、塑料、金属等杂质放“错”到厨余垃圾里,会使肥料的质量降低,甚至形成重金属污染。

④有趣的是,有些口红和唇膏,基料是油脂和蜡,为了防止酸败发臭往往添加了抗氧化剂,所以受到微生物的青睐,是上好的堆肥材料,当然,堆肥前口红的金属管外壳就得拆下来扔进可回收垃圾桶了。还有脱落的头发也不能用作堆肥,它们热值很低,难以回收,只能激发艺术家的灵感,收集制作成模型工艺品,那就是另外一种回收利用了。

    (三)   

    ⑤接着厨余垃圾的回收来说,很多人习惯用塑料袋把垃圾装起来,整袋扔进垃圾桶……请注意,塑料袋不属于厨余垃圾,装厨余垃圾最好使用容易自然降解的废纸,或者将垃圾倒进垃圾桶,装垃圾的袋请转身放进可回收垃圾桶。严格来说,废纸和塑料、玻璃、金属、布料一样属于可回收垃圾,例如报纸、期刊、图书、包装纸、广告纸等,可以方便的回收,碱洗,浆化,脱色再生成干净纸。不过用过的纸巾,无论是擦眼泪、如厕后,还是用作别的什么,由于其水溶性太强,回收成本太高,都只能作为其他垃圾。

    ⑥对于那些可回收的废纸,往往也不能简单地扔进垃圾桶。例如我们常见的像利乐包装这样的装牛奶的纸盒和纸袋,里面残留液体会对垃圾回收造成很大影响,在日本人们通常会把它洗净、晒干、压扁才能作为可回收垃圾。回收后的利乐包装可以做成文具,桌椅和建筑材料等等,用途多多。如果这些包装混着各种牛奶、饮料、油污,增大回收成本、降低利用率不说,简直就是断送了这些“宝贝”重获新生的前程。

    ⑦还有一类我们不太喜欢的“日常用品”再回收过程中也有点繁琐,那就是药品。在德国,过期药品的分类非常严格,纸盒、玻璃瓶等包装可以回收,放入黄色可回收垃圾桶;过期药品捣碎用纸包好放入灰色特殊处理垃圾桶,专门销毁。所以,过期药品属于特殊垃圾,整瓶扔进一个垃圾桶也是一种分类不当。此外,有些垃圾出于卫生方面的原因,也需要格外注意,例如用过的绷带、止血塞、动物粪便、药棉和药棉棉杆、尿布。如果随意丢弃,它们散发到空气中的各种病原生物、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简直就是低等级的定时“生化武器”,可能危害你的健康。

    (四)   

    ⑧说了这么多,虽然听上去有些麻烦,其实都是些举手之劳。垃圾分类并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的口号,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改变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简单做起。下次,当你手中出现一件需要扔弃的垃圾,多花两秒想想它应该放在哪里,哪怕只是把干的垃圾和“汤汤水水”的垃圾分开,也会有利于变废为宝,同样也是有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