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眉山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②司马迁曾经说过,他写《史记》的志向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司马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是做大学问、真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秉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学术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申,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的方向。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也当紧贴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具有厚重分量、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知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选自《光明日报》)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0字以内)
(2)、第②段面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急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选自2010年第19期《读者》)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论真性情

    ①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②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③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④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⑤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人更本色。

    ⑥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⑦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⑧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坐热“冷板凳”

李昌禹

①时而潇洒一笑,时而英气逼人,仿佛从书卷中走出的倜傥公子,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纯熟的演技火出了圈。过去学戏的18年里,别人在休息时,她时常还在压腿、下腰、练台步,为台上呈现的那一刻做准备。面对突然的爆火,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说:“越剧的舞台不大,主要的人物就一两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得到自己。就为了热爱两个字,才愿意在这里坐冷板凳,坚持着。”

②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难免会遭遇一段时期内坐冷板凳的状况。有的人能够泰然处之,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把冷板凳坐得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有的人则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只想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

③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如此方能将冷板凳坐得住、坐得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儿女”樊锦诗从大学毕业起就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敦煌文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他们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辈子,长期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却能淡泊名利、潜心做事。这种可贵可敬的品质,堪称青年人的标杆。

④不怕板凳坐不热,就怕板凳没人坐。那些心态浮躁,动辄为名所困、被利所惑,或受杂念所累、为外物所扰的人,是坐不了冷板凳的,更遑论把冷板凳坐热。

⑤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曾表示,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坐定了冷板凳,便没有捷径可走,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把板凳坐热的不二法门。有的人当初愿意坐冷板凳,也能坐冷板凳,可时间一长,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日渐失去昔日奋进、拼搏的斗志,沦为熬资历、混日子的“老板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归无所成就。

⑥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最能练苦功,他8岁学戏,70多岁高龄时,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高空苍鹰的昂然英姿,风吹树动的优美姿态,都是他揣摩身段动作的灵感来源。这种用心揣摩、长期苦练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虽然是做学问,但做人做事的道理大抵如此。坐得住冷板凳,才换得来“热沙发”。能够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会热情而至。

(选自2024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