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江苏扬州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十全九美也是美

舒乙

        ①有一回,郑振铎先生应邀到老舍家,看老舍收集的小古玩。老舍和郑振铎是老朋友了,无话不谈。

        ②郑振铎先生当时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是文物方面的大家。他以专家的眼光看了老舍先生的收藏,然后很轻松地说了一句话:“全该扔!”

        ③老舍收藏的小古玩虽然从整体上看是很漂亮的,但其中有些却有一些瑕疵,让郑先生看不上眼。譬如,有一条不明显的小裂纹,或者有一个小缺角。老舍听了之后,也没生气,愣了一小会儿,笑着,也说了一句话:“我喜欢!”

        ④随后,老舍先生从柜中拿出一个小瓷碟,是浅蓝色釉子的,碟的中部有一个紫红色的图形,像一个大的、加长的逗号,很随意,很潇洒,好像是随便勾抹出来的。老舍先生指着这笔大“逗号”说:“您瞧,多漂亮,神来之笔呀!”郑振铎先生虽不说话,却点了点头,似乎也同意这东西真好看。大概他也认为这是随性而为的,刻意做反倒做不出来,有天然之趣。

        ⑤一个“全该扔”,一个“我喜欢”,无意中道出了两种判断事物的标准。

        ⑥他俩的观点其实都是有道理的,虽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纯粹从文物专家的角度出发,以为有瑕疵的,哪怕是微小的毛病,只要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便都不可取,不值得保存,没价值;另一个则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自己看着美,又觉得特别有意思,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便留下来收藏,不太在乎年代是否久远、是否属于绝对稀有,或者是否出自名家、官窑。

        ⑦这两种观点,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当然,后者的所谓主观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是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表现为一种自信和以“我”为中心。

        ⑧更何况,维纳斯女神像和《富春山居图》,甚至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本身都是残缺的,却也依然是大家公认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巅峰。

        ⑨由这几个特例可以看出,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性的高低是第一位的判断标准,哪怕缺胳膊少腿都没有关系。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代表,是绝对高峰,无人能比,谁也迈不过去。艺术第一!

        ⑩是的,十全九美也是美。

(1)、本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第⑤段“一个‘全该扔’,一个‘我喜欢’,无意中道出了两种判断事物的标准。”这两种判断标准分别是什么?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3)、选文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末尾说 “艺术第一”,可是当今社会,艺术却与金钱、商业化不可分割,例如,书法绘画展览与车展、房展联姻,歌星、影星、球星的商业活动的频繁……到底艺术该不该商业化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小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②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③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④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盗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⑤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⑥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⑦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⑧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原谅

尤今

①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鱼汁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这皮包,是我心头的大爱。

②可是,我还没有发作,我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没事,回家洗冼就干净了。你去做工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女侍原本绷得像石头一般的脸,慢慢地放松了,她细声细气地说了声“对不起”,便低着头走开了。

③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火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

④当天晚上,回返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⑤在伦敦留学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我在大学的假期里不让她回家,要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⑥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只只薄如蝉翼。女儿战战兢兢,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酒杯洗干净了,正松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⑦“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⑧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原以为她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来安慰她,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她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⑨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此刻,在异乡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父爱

①父亲离世已有整整二十年,但他那慈祥的面容却常常出现在我眼前,仿佛从未走远。

②我小时候听祖父讲,曹家在当地也算是耕读世家,曾祖父是一名颇具民主意识和平民意识的地方绅士。致仕之后,没去经商或享清福,却利用一座祖上留下来的三进大宅院,兴办义务教育和平民教育。家境日渐衰落后,祖父将家中唯一读大学的机会让给他弟弟,自己则选择学做生意那条坎坷之路。

③祖父与祖母育有四子二女。他们没有一个进入商界,却都接受过良好教育,继承了祖父思路清楚、办事认真、与时俱进的特性,在各自的环境里,各自有梦,各自有成。父亲作为家中长子,自幼受父母宠爱,却绝无“大少爷”陋习,为人方正内敛,尤嗜读书。

④记得当时家中有一间朝北小屋,仅五平方米左右,里面堆放着他的藏书。从内容看,有部分文史哲专著,更多的则是外国科技类硬皮厚版书。那时的外文原版书价格不菲,据父亲回忆,他工资的八成几乎全部用于购书。20世纪六十年代风云突变,父亲备受冲击,工资锐减至三十元。买书已几无可能,即便吃碗阳春面,也要思考再三,因为区区几分钱或许就能憋死英雄好汉。

⑤我五岁那年夏天,因为和弄堂里一群小伙伴凑钱买棒冰,买完棒冰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三轮出租车撞倒。然而,那天司机将我撞倒后浑然不知,更不凑巧的是,车轮又勾住我的衣角,这样,我被生生拖了十米左右,直到路人惊呼,车才停下。一位好心的路人将我从车轮底下抱出,只见左踝部鲜血直流。他赶紧脱下汗衫,帮忙止血,再把我送到附近的医院。经X光片诊断,我的左腿胫骨和腓骨全部骨折。父母赶至医院,见状魂飞魄散,心疼不已。最令父母头痛的是囊中羞涩,无法凑齐一笔医药费。于是,父亲一边节衣缩食,一边变卖家中藏书。只是那个特殊年代,旧书收购早已不复存在,这些旧书的最终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废品回收站。眼看着自己经年累月收藏的书籍沦为废品,父亲心如刀割,痛苦不已。

⑥之后,每当家中出现周转不灵之时,卖书就成为家里“开源节流”的重要途径。虽然硬皮书分量不轻,但当作废品卖,换不了几个钱,仅仅是救急而已。每次将一捆捆旧书搬至楼下时,我都快乐无比,因为这意味着餐桌上也许会多一道菜肴,但父亲却愁容惨淡,默不作声。至此,父亲便绝少买书。

⑦我出生时,父亲已过不惑之年,也算是中年得子,固然对我疼爱不已,但绝不宠溺。那时候,我们家住四楼,那是在原有建筑上搭建而成,颇为简陋。每逢冬天,阴风怒吼,寒气逼人。入睡时,总觉得被窝有一种湿冷感。即便如此,父亲仍不允许我用热水袋暖脚,以此锻炼我的意志力。而且,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便将我从被窝里拎出来,跟着他去跑步。刚开始根本跑不动,而且越跑越慢,父亲鼓励我:“跑得慢其实无妨,只要认准方向,就可迈向远方。哪怕只往前移动半步,也要为自己鼓掌!”有时候感到已到体力极限时,父亲也绝不松口,并示意我再坚持一下,直至突破所谓的“极限”。如此反复,我懂得何为“坚持”,何为“突破”。

⑧平日里父亲很少对我疾言厉色,就算犯了错,也只是简单批评几句。唯有一次,父亲大动干戈。父亲一直希望我能学小提琴,见我毫无天分可言,便转而请我姨夫教授我琵琶。可是,每日一个小时练琴,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简直苦不堪言。父母白天要上班,督促我练琴的责任便落到祖母头上。为了能够缩短练琴时间,我总会趁祖母不备,偷偷将钟拨快20分钟,待练琴结束,再悄悄拨回,结果有一次因为急着外出玩耍,忘了调回时间,被父亲发现,一顿“竹笋烤肉”令我痛不欲生。父亲说:“练琴是为自己,而非他人。若疏于练琴,有朝一日登台,丢脸的只能是自己。一个人务必要记住两个词,一个是尊严,一个是责任。唯其如此,方可成就大业。”这两个词也经常在我耳边响起,故此,平日总是兢兢业业,丝毫不敢稍有懈怠。

⑨父亲一介书生,一生清贫,未遗下丰厚的财产,却留给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曹可凡,摘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