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近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1)、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故事情节。
(2)、选文中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分析它的作用。
(3)、选文中的事件发生在红军长征中,试联系原著归纳红军的长征精神,并就“长征精神在今天是否过时?”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碑与帖

蒋勋

       碑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帛上的文字。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帖”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魏晋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对峙局面,书法论述也一般习惯把“碑”与北朝连在一起,称为“北碑”。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的“帖”,自然就被认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间的“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洒脱,两者大有径庭

       “碑”还原到原始意义,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来的文字。这些石碑文字,最初虽然也用毛笔书写,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负责石刻的工匠难免会有刀刻技法的介入,这就改变了原来毛笔书写的线条美感。《张猛龙碑》字体端方,笔画厚重,许多线条的风格就不是毛笔容易表现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过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因此,“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刻于东晋咸康到永和年间,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年。王兴之、王闽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英文人,但是从墓志石碑的字体来看,却与王羲之书风完全不同。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点捺用笔都明显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却更接近“北碑”。

       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魏晋则是竹简书写过渡到纸帛书写的重要时期,王羲之正是纸帛书写到了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用“纸”、“帛”一类纤细材质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走”、“流动”、“速度”的表现力。汉字在以纸帛书写的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充分体现了“帖”潇洒俊逸的书法风格。

       “碑”是石刻,“帖”是纸帛,从另一个角度看,书法史上“碑”与“帖”的书风问题,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新的理解。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吃多少细菌才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只要碰上一次有害细菌,就足以令我们寝食难安。其实,人们因吃东西而出现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或者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不管是蔬菜、水果,还是肉、蛋、奶,都充满了细菌。绝大多数人喜欢的走地鸡、野味、农家肥种的菜、野生的鱼虾等等,携带的细菌比大规模养殖的更难控制。通常的洗涤,可以去掉一部分,但是对大多数细菌来说,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有时用“春风吹又生”来形容,都显得过于保守。细菌的繁殖速度,在适当的条件下,半小时就会增加一倍。换句话说,一个细菌在24小时之后,就可以给全国人民每人分上二十几万个。

    ③食物中细菌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可能还少,放两天却可能变得很多。细菌在食物上的存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菌种的来源,二是保存的条件。细菌的来源更多地取决于环境,卫生洁净的环境中较少,大规模科学种植养殖的食物原料中也较少。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推荐人们食用农场养殖的鱼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经过高温处理的熟食中的细菌比原料中少。就保存条件来说,低温不利于细菌生长,所以大家才会把食物放在冰箱中。但是哪怕是零下20℃的冷冻室,也不能杀死细菌,只是让它们消停一下。一些顽强的细菌,在4℃的冷藏室内照样生长。所以,冰箱也只能暂时保存食物,最安全的方案还是尽量加快流通,减少存货。高浓度的盐是抑制细菌生长的有效手段,千百年来,没有冰箱的祖先就是用这种方式保存某些食物的,比如腊肉、咸菜。

    ④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就成不了气候了。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左右15秒。经过这样的处理,细菌量会被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就前功尽弃了。其他的食物也是如此。比如说鸡蛋,有些人喜欢吃那种蛋黄没有凝固的所谓“流黄蛋”。如果鸡蛋中含有较多的细菌,或者在满是鸡粪的鸡窝里的鸡蛋,鸡蛋中的致病细菌在蛋黄没有凝固的温度下不会被杀死,这样,“流黄蛋”就比较危险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也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选自《初中生世界》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遇见树

苏沧桑

       ①我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树就在屋外,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来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一个婴儿感受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清纯味道。

       ②一棵棕榈树,成为记忆里第一棵具象的树。它孤零零地站在祖母家老屋后一个很大的菜园子里。菜地匍匐着矮矮密密的一丛丛碧绿肥厚,只有一棵棕榈树,鹤立鸡群。剑一样的树叶,总在午后晴朗的太阳风里奋力挥舞,而一阵雨后便垂头丧气,像一个永远对当下心不在焉而执着眺望远处的诗人。关键是,它结满了硕大的海珍珠般的累累果实,金黄色的,极其紧实。可是,果实不能吃。我问树:你结的果子不能吃,为什么还要结果子?树当然没有回答。

       ③于是我猜想,世界上有些东西,其实是没用的,比如棕榈树的果实。那么,它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世界上没有树,也没关系的吧。那么,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也没关系的吧?

       ④于是,我想,我和一棵树,其实是一样的。怎么长大,怎么活,怎么玩,也都是一样的,自己心里舒服就行了吧。这样一想,顿时如释重负。那时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无忧无虑”、“闲云野鹤”这些词,说的就是当时我像一棵树那么没心没肺的状态。

       ⑤几年后,与一棵树的遇见和别离,生命的味道开始变得不一样。一棵与我同龄的桂花树,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春日午后,被连根挖起,从乡下运到了我家,栽在刚刚造好的院子里。

       ⑥一个孤僻的女孩和一棵孤独的树,开始精神上的相依为命。树干、叶子,都特别干净,花香很淡,我喜欢。坐在树下读书写字,有好的句子就念给它听,有想说的话,就在心里说给它听。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常常,我会呆呆站在树下好半天。有一次,做错什么事被母亲责怪,我在树下站了很久。夜深了,树像一个人,被黑暗笼罩,我被它笼罩。雪从它身上纷纷落下来,我听见一个声音说:“你长大了,你应该……”

       ⑦生命里出现了“应该”这个词﹣﹣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十八岁,当我离开它去杭州读书,发现,整个杭州城都是桂花,仿佛我走了三百六十公里,桂花树跟了我三百六十公里!

       ⑧隔着三百六十公里,我问树:我想和你一样,和所有的植物一样,不离开土地,不张扬,不索取,不争夺,一生都保持植物般的优雅,可以吗?树没有回答。

       ⑨很多年后,又来了一棵树。

       ⑩是一棵幸福树。搬新办公室时,朋友送的。它真的是一棵树,而不是花草。它被两个花店的工人很费力地搬到十七楼。它长在一个很大的花缸里。花缸是粉紫色的,柔弱得似乎难以承受这么高一棵树。

       ⑪我“应该”了几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某种“高度”:干活的地方,睡觉的地方,都离地百尺。像城市里无数人一样,离地越来越远。但我没想到树也搬到了楼上。

       ⑫办公室朝北,整天没有一丝阳光。曾经有一天,我被一缕阳光晃了眼,最后发现,是阳光被对面大楼的玻璃反射过来。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颤抖。树会怎么想呢?它的一生,估计要和我一起,永远禁锢在此,灯光,自来水,是它的阳光雨露,就像,方便面、快餐,经常是我的午餐。多么可怜。

       ⑬奇怪的是,以灯光为生的幸福树,居然枝繁叶茂得不可思议。时时有缎子般的新叶,从树冠处一丛丛地钻出来。有时,出差回来,见它蔫蔫的,浇点水,又舒展了。它怎么这么逆来顺受呢?怎么这么像我呢?

       ⑭终于,叶子的方向出卖了树的心。过一段时间,所有的枝叶都朝着窗口倾斜过去,像无数只伸向救命粥的手。绸缎一般的嫩叶,像婴儿的嘴唇,贪婪地找寻乳汁的方向。树什么都没有说,却什么都说了﹣﹣我渴望!我渴望阳光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的味道,蝴蝶和鸟的味道!

       ⑮这棵树,永远也不会有鸟来筑巢。

       ⑯十七楼的窗外,一阵乌云路过,雨水随后滴落,落不到树上。一阵风从窗口路过,试图摇动窗内的树枝,树一动不动。

       ⑰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

       ⑱风会不会想,树边上那个女人,也是一个假人?

(选自201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野菊

曹柏青

    ①金风飒飒,银霜沉沉。

    ②秋阳艳丽,四野俱寂,霜枝无语。黄灿灿的野菊,丰满鲜嫩地伸展着,翠绿肥硕的叶子,像打开的伞架,支撑着金黄的花盘,在晚来的秋风中轻轻地摇曳。“天生傲骨差相似,撑住残秋是此花。”

    ③静读陶诗未终卷,又乘秋风观野菊。

    ④我穿行在馥郁的秋风里。我看见夕阳的车轮,向远方滚去。田埂旁,池塘边,土坡上,我诧异地看着这一簇簇金灿灿的野菊,满目秋艳,它默不作声的美,依然震撼了我。苍凉人生,至情至性,有了野菊的映衬,人格人品的意味格外深长啊!秋来倾听菊语,雨霁捕捉竹籁。我的灵魂闪烁在秋阳、翠竹的光影婆娑中,我在细密的花纹中拣起人生的金子。

    ⑤野菊随地发,涢水逐门生。

    ⑥我怔怔地站在乡野中,俯河畔,仿佛一瞬间成了写意画中的背景。人在野菊丛,心随年轮走。从秋风寒霜中,我看到野菊的笑脸,一丛浓绿从脚底漫进我的心灵,我呼吸到野菊芬芳的气息;从奔跑的秋阳中,我看到它打在希望树枝上发出的银铃般声响。看一方水土,被一方水土营养,观秋野被故土野菊滋润。岁月复年轮,庭院深几许?遍野黄花,风骨霜艳无重数……沧桑观花花不语,枝头抱香秋千去。菊以它不争的从容开在晚秋,默契着思想者和隐士的情怀。思想者的沉默如菊,也昭示着一种精神力量。而无知者的喋喋不休,却暴露出内心的苍白。野菊寂寞而不失望,孤独但仍从容,这是野菊的涵养,也是野菊的风度。对野菊的钟爱,是我对庸俗社会关系的一种逆动,也是一种物我两化的冲动和实践,更是我心灵全部的最终皈依。境生情,情生心,心生境,人生与自然物象的契合。

    ⑦我看过很多野菊,在田野,在大路边,在树林中,在草丛里,到处都有耀眼的野菊花,但它们都开得很小,小得像一枚很不起眼的硬币。而我家老屋的篱笆上贫瘠泥土中的野菊花却开得如此灿烂、坦荡,给我一种惊奇。我如同喝下一杯积年陈酿,沉醉不已。

    ⑧我徜徉在篱笆墙的野菊中,这时,复杂变得简单,愉悦取代烦恼,虚伪回归真诚。我是乐意在这境地里筑茅庐而住的。

    ⑨野菊是花中的忍者,餐霜饮露,清淡素雅,幽冷隽异,甘苦自知。完美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口号,也是一个漂亮的陷阱。野菊花它不是招摇的,而是寂寞的,它在寒霜中美得朴素、执着、天然……

    ⑩我爱老屋篱笆墙的野菊,是向生命的高度冲刺,是贴近大地的呢喃细语,是对生命的繁茂与美丽的那份苦苦眷恋和期待。

    秋风瑟瑟,落叶飘飞。我爱的秋天是一种明艳的色彩,是一种深情的爱意,是一种舒适的淡香,是一种故土的温暖。那种感觉让人永远怀念。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故乡的那棵树

周保林

       ①进城多年了,我总是时刻想起我的老家,更想念那棵五人合围的柿子树。

       ②那是一棵伟岸、绮丽的大树。主干笔直,约两米高处,生了个树丫,由一棵变成了两棵;其中一个分枝离地面只有一人高,横空出世,像条长虹。一个四季,树上树下,生机勃勃。春天,树叶苍翠欲滴,含苞欲放,大树摇曳着一树春光,成了鸟儿寻偶嬉戏和蜜蜂采蜜之处。夏天,青果累累,挂满枝头,阳光从树叶渗透出来,柔柔软软,呈现着青春的美姿;下雨时,只闻树上笃笃响,却只滴下几点儿,美极了。秋天一派缤纷,一个个鲜红的果子,像一盏盏小红灯笼,藏身于斑斓多姿的金黄色叶间,飘出一阵阵香味。冬天,树枝光了,露出结实的身躯,最美还是雪天,银装素裹,简直成了一棵银树。

       ③树下是我们的生活区,又是我们娃娃们的游戏场所。一清早,太阳刚染红了树尖,树下便忙开了。大人们洗衣、做饭、备家具。小孩们割猪草、拾牛粪。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早饭后,爷爷将一根藤条烟袋杆往嘴里一衔,要我给他点上火,坐在树根上,悠闲自得地吐着烟圈儿,摸着山羊胡,给我们讲故事。记得有一次,我问爷爷这棵树是哪年长出来的。爷爷笑了笑,神秘地说:“我也弄不清,只记得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曾问过爷爷,他说,他一出生就看到树有这么大。”

       ④有时故事听腻了,我们几个光屁股娃娃,便揪着那个横枝打吊吊,树枝一弹一弹的,悠悠然,飘飘然。这时,我想起爷爷讲的朱元璋的咏蛙诗:“独坐井畔似虎形,绿荫树下掌乾坤。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这树下,就是我们小孩子的“乾坤”。

       ⑤晚间,村下是最热闹的地方。尤其是夏天,这里成了乘凉、游乐的佳境。左邻右舍地男女老少,都带上板凳,茶杯,男人摇着扇子,在树下聊天,妇人则借着凉风,织毛衣,纳鞋底,边干活,边听人讲故事,算计算计今年的收成,一个接一个笑话,从树间渗出,回旋于空中,我们一些小伙伴,便穿插其间捉迷藏。有次不慎将张三爷的椅子绊倒,让他跌了个脚朝天。张三爷爬起来拍拍裤子,笑骂着说:“你们这帮小鬼!”我们哈哈大笑起来。夜深了,人们还舍不得离去。

       ⑥立秋过后的第四天,是我家收柿子的传统日子。这天爷你搬把椅子坐在树下,看着我父亲收采。收摘柿子要用特殊工具,一根长的篙,一端安上一个小篾篓,一个一个收摘,以便完好无损地收进来,进屋后用罐子封好,约半个月,当柿子又红又软时,才能品尝,那味儿又甜又香,比荔枝还要好吃!爷爷说:“柿子不能独吃,要给邻居送。金果果,银果果,大家吃了多结果。”

       ⑦如水的岁月匆匆而去,柿子树在票子里许多人脑海中也许荡然无痕迹了,但____________________ , 尤其我每次回到家时,它的高大身影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是它庇佑了我们一家人,我永远忘不了它。

(选自《中学语文》,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父亲的姿势

章中林

①在省城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乔迁新居那天,父亲来了。他比谁都高兴,上上下下地跑着。有搬家公司呢,我叫他休息休息。他却说买房没帮上忙,做做事心里舒坦些。望着满脸是汗的他,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②中午吃饭,订了几个包间。开席来了许多人,坐不下了。父亲一看,说:“我也不喝酒,回家吃吧,家里还有剩饭剩菜。”“这是什么话?你来做客,还没有你一个座位?就是我不坐,你也要上席。”父亲听我这么说,没有再说什么。

③大厅里加了张桌子,人安排下了,我就跑去忙别的事了。等我转回来,却看到父亲端着碗蹲在角落里吃饭。他正弯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扒拉着饭,一头花发扎得人眼睛生疼。大家吃得热火朝天,只有他一个人沉默着,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

④我拉他上来,他却说桌子坐满了。一抬头,真的,小爹正坐在父亲原来坐的位子上。小爹对着父亲嚷:“你上来嘛,圆桌子多一个少一个有什么关系?”大家也应和着。父亲憨憨地笑笑:“不了,你们吃,多吃点。”“我搬家,你蹲在地上吃,别人会怎样说?你就听大家一句,上桌。”父亲却瞪了我一眼:“你不知道我习惯蹲着吃饭吗?”我知道父亲脾气倔,他认定的事儿就是十头牛也拉不回头。我只好搬把椅子让他坐着吃。这次,他没再拒绝。

⑤蹲着吃饭是父亲的一种习惯。在家里,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端起饭碗,他都喜欢蹲着,就是家里来人,他也不常上桌。蹲着吃饭,没个正形,看着就粗俗,还不利于消化吸收,而父亲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蹲着吃饭自由放松。就是吃饭带响声,狼吞虎咽,也没人在意;家长里短,自在随意,不必坐在桌上装腔作势;如果你想晒晒太阳,吹吹风,你就可以蹲在树底下。最重要的是,蹲是一种鹰的姿势。你别看它姿态低,却是一飞冲天前的等待。

⑥我不知道父亲的话对不对,但是我却从他蹲的姿势里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⑦那年,我因为一分之差高考落榜。复读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因为母亲生了场大病,家里已无钱供我读书。怎么办?我哭着闹着,甚至以绝食来逼着父亲去想办法。“能有什么办法?能借的都借了,借不来的也借来了。”母亲流着泪,低声劝我放弃,但是父亲没有说一句话。8月8日是高三开学的日子,父亲一大早把我喊起来,说要送我上学。“一分钱没有,上什么学?”我对父亲嚷着。他却说这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我只要安心读书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⑧后来,我才知道,他去找了校长。校长让他回家办一个贫困生减免学费申请表。他为了让村支书给自己盖个章,硬是在村支书家蹲了一个上午。这还是那个硬气、不服输的父亲吗?

⑨那次,弟弟的公司破产,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家。这突然从高空跌落到地面,谁也不知道怎么劝他,一家人坐在屋子里,气氛压抑而沉闷。父亲蹲在门槛边,眉头紧锁,默默地抽着烟。“天无绝人之路,你不是说重新开家公司只要五十万吗?那就把我这栋房子卖了。”“把房子卖了,你们住哪儿?”“不是还有老房子嘛,我和你妈回家。”父亲说着,站了起来,“你要是知道老子没地方住,就给我争点气,不要整天像只瘟鸡一样,摆副臭脸给人看。”经过两三年的打拼之后,弟弟又重新站了起来。

⑩蹲着是父亲一贯的姿势,而我们始终跑在他的肩头。今天,我和弟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新居,他还静静地生活在老房子里。我们说给他在省城买套房子,他却说等等,再等等。

(选自《思维与智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