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记者日前在上海采访时看到,早晨7点半,嘉定区赵巷村的垃圾投放点热闹而有序。

    志愿者顾彩娥热情招呼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赵根发,熟练地扫码登记。“滴”的一声后,赵根发收好自己的“绿色账户”二维码,在垃圾厢房配置的洗手台前一边洗手,一边对记者说:“月底我的‘绿色账户’就能有五六百积分,可以换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绿色账户”是上海市在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上的创新,向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居民只要每天早晚定时定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如今,上海的“绿色账户”已经发卡500多万张。

    能烂在地里的就是湿垃圾,不会烂的就是干垃圾——简明两句话,居民们记得滚瓜烂熟。有居民说:“垃圾没分类都觉得不习惯了。”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为严防“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问题出现,江苏省苏州市加强监督考核,通过第三方单独收运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等措施,加强对既有分类小区的长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混收混运的监督管理。

    该市还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开设了混收混运举报通道。市民如果发现混合收运行为,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检举监督。对于发现混收混运的居民小区,当地将取消垃圾分类小区称号,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举报市民200元的现金奖励。

    上海、厦门、西宁、广州等近30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条例或管理办法,对垃圾分类链条上各相关方责任进行了明确。

(摘编自《推进垃圾分类,推动绿色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6月6日)

材料二:

(摘编自“人民论坛”)

材料三: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

材料四:

    日本垃圾分类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日本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成功构建,是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最大秘诀。

    垃圾分类之后,不同垃圾于何时、何地投放,各类垃圾的针对性处理方法,在日本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且日本政府为垃圾的投放、回收,配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以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

    日本还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及建立相关的监督、惩戒机制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为推动法律的施行,日本警察、公益性环保组织会联合当地住民,对居民和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进行劝导和纠正。不按相关法律分类丢弃或者不按规定的场所、时间正确丢弃,垃圾将会返送回去;此外,对拒不改正或恶意扔撒垃圾的企业管理者,则会受到行政处分。

    推动垃圾分类治理,离不开宣传与教育。日本建立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对全体公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环保和垃圾分类宣传与教育。多年的宣传教育增强了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也教育民众如何科学分类,并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现在,将垃圾进行分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经验:资源化利用是趋势》,《新京报》2019年5月3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责任,监督管理,缺一不可。 B、上海市为激励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给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绿色账户”,获取的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 C、江苏省苏州市对混收混运加强监督管理,最主要的措施是让市民发现混合收运行为,直接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上检举监督。 D、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只有不到四成的人会先进行垃圾分类,所以大多数老百姓并不认可垃圾分类,在处置生活垃圾前分类回收率不高。 B、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 C、“不知道怎么分类”的人数占受访者总数的36.5%,说明公众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这也是阻碍垃圾分类推行的原因之一。 D、处置生活垃圾“既分类又回收”的人数占受访者总数的17.17%,表明我国的垃圾分类已初有成效,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根据以上材料,我国可以从哪些方面积极有效地推进垃圾分类的施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文题。

论凑趣

徐懋庸

法国文豪巴塞尔在一本小书上,当使用“知识阶级”这一概念的时候,特地声明:“知识阶级——我是以此称思想的人们,不是以此称知趣者,吹牛者,拍马者,精神利用者。”

“知趣者”即善于凑趣的人的意思。凑趣,吹牛,拍马,精神利用,这四种都是所谓“二丑艺术”。但在技术上,一和四两种要难得多,运用得好,成功较易,运用得不好,碰壁也较易。而且这两种艺术家的身份,也比吹牛家、拍马家要高得多。因为吹牛、拍马不过分明是一个势利的奴才的工夫。但凑趣家和精神利用家,却颇像一个绅士,在主子门下,是称为“宾客”的。

我现在只来说一说凑趣。

要从凑趣家中,举出一个典型来,我以为最好是举杨修。文士传说他“少有才学思干”,《世说新语》盛称他的“捷悟”。但实际上,他的才学思干,他的捷悟,不过做了曹操的下酒物,他一生的效力,就在凑趣上。曹操在自己的“相国门”上,题了一个“活”字,他马上就叫人把门拆去重造,唯他知道“王正嫌门大”。曹操在一盒食物上写了一个“合”字,他马上就吃,唯他知道“公教人啖一口也”。那时候连曹操也有“我才不及卿”之叹,别人当然要“服其辩悟”了。不料,最后一次关于“鸡肋”事件的凑趣,他却大大碰了壁,连性命都碰掉了。凑趣只宜于平时,倘在军国大事上也乱凑起来,是免不了贻误的。在这方面,曹操所亲信的乃是典韦、许褚之类。但曹操竟至于把这个凑趣者杀掉,则其霸辣处诚然是个大花面。

时至今日,凑趣的情形,大有变动了。因物质上的便利,凑趣者可以不必当着主子的面,只要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一些文字,也有被赏识的希望。

然而,主子固然高兴有人凑趣,但在实际上,他们信用的还是另一种人。就是在更古的古代,有食客三千人的孟尝君,后来不是觉悟了“鸡鸣狗盗之徒”更合于实用么?

这样看来,凑趣家的运气,似乎是向来就不很发旺的。据我想来,这不发旺的原因,第一,就是他们只会凑趣;第二,是他们要给自己留身份,不及拍马家吹牛家那么痛快,因而使主子也觉得他们的臭架子俗不可耐。

《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向很有声誉的范玄平,因处世爱用权术往往错失良机。他失掉官职后,便去投奔大司马桓温。桓温当时正想招揽起用不得志的人才,以期胜过朝廷。所以此时范玄平远道来投奔自己,桓温格外高兴;而范玄平虽是来投奔桓温,可又怕人家说他趋炎附势,有损名声,便说:“我虽然有心拜见长官,也正巧我有个儿子葬在这里,特意前来看望一下。”桓温听了,大失所望。

这种作态,实在是“二丑艺术”的精髓。可惜桓温也是个大花面,所以竟不屑意,使范先生扑了一个空。

原来,“二丑艺术”,是只好骗骗扮公子哥儿的小丑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①“我马背上长大的孙子啊,你这草原上人人夸赞的牧马人啊,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事?”

    ②我看见月光跳进了老祖母的眼睛,把往事照亮。

    ③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你说,我的小马驹呀,你赶紧给我打个滚儿爬起来。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你说只要它在母牛的乳房上吸吮几口,母牛的乳汁就会像山泉一样喷出来。

    ④那小牛犊在草原上抻开四条腿跑,就像一条肥壮的大黄狗。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脸上的慈祥变成了冰,起身抱起小牛犊,就像抱起一只小狗崽那么轻松。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你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我就这样在草原上跟着你度过了一春又一秋,一头头小牛犊长成了大奶牛,我也练成了臂力强壮的小牧童。

    ⑤小草在冰壳子下面冒出了嫩绿色的芽,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有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⑥阳光温暖。几头待产的母羊一个冬天都没有闻到新鲜的牧草味了,吃得好入迷。我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有了生产的迹象。我帮它转过身体背着风,它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它只生出一寸小羊羔的蹄子甲。天色渐渐暗下去,羊群仍然散漫地撒在草原上,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我听到了它异样的叫声。它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⑦老祖母,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地上沾着泥和草屑的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你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那样开始吃草了。

    ⑧老祖母,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的时候,你一边给我系紧长长的袍子腰带,一边耐心地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⑨记得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像白蝴蝶似的慢慢地落在草丛里,遍野的牧草像金针,插在银色的雪地上。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支着脑袋,看到人,好像并不害怕,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的心里有谱,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⑩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一阵火辣辣的痛。亲爱的老祖母,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⑪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它阻挡你赛马的道路了吗?

    ⑫老祖母,你的眼睛是明亮的镜子 , 夜里能看见云里的星星,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它吃力的呼吸和凌乱的皮毛,暴露了它的虚弱。

    ⑬草原的夜晚,每一棵草摆动的声音都显得非常清晰。我的心跟着那头狼的呼吸在跳。它为什么不离开?趴在我们门前要干什么?你在等,我在观察。

    ⑭“嗥……嗥……”,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幽幽地升起,又渐渐向远方传去。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⑮三对绿色的狼眼睛,像小灯笼那样,越来越近。这是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它的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一直一动不动地卧着,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幸运的是,它遇到了你,我的老祖母,草原万物的母亲,你知道如何帮助它。

    ⑯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海南儋州那大镇洛南村委会力乍村 , 一个古老的客家村庄,绿树环抱,依山傍水,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村庄的环境不仅让村民自己住着舒服惬意,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感受田园风光。

    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客家风情特色。2013年改造之初,力乍村就请来海南大学乡村建设的专业团队,制定规划,画“蓝图”,恢复村庄原有的田园景观,“让农村在风貌上更像客家农村”。一批批游客来此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客家民俗,力乍村的客家文化与自然风光,也正式跃入大家的视野。不仅如此,力乍村还打造了“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远古客家文化的新传承。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山水隐村落,村落连山水。从过去的“贫瘠山村”到现在的“美丽乡村”,从客家风情到田园风光,力乍村就像一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作,令人流连忘返。

(摘编自《客家小村变身 文化旅游走红》)(《人民日报》2017年09月01日)

【注】①洛南村委会下辖力乍、塘坡、牛窝和江头4个自然村。

材料二:

    群山含黛,龙狮劲舞。今天上午,永州市宁远县下灌村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迎来一场旅游盛会,2017年湖南省冬季乡村旅游节在此启幕。

    开幕式上,永州市发布“寻根朝圣之旅、生态休闲之旅、永州之野体验、永州冬季美食养身之旅”四大精品旅游线路,邀请游客走进永州,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品味独具风味的美食。开幕式后还举办了“永州之野,九嶷部落”多彩冬季系列活动。独具永州特色的绿色产品展销,浓浓瑶族风情的民俗表演,竹编、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精彩纷呈。

    下午举行了乡村旅游踩线活动,游客从全国第二大孔庙宁远文庙,经千年古村下灌村,穿行到禾亭镇琵琶岗村“地球仓”,尽享一场从古到今的特别之旅。近年来,宁远县按照打造“湖南最美乡村”的目标,加快下灌村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修复古村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下灌景区乡村旅游风貌别具一格。

(摘编自《湖南冬季乡村旅游节宁远启幕》)(《湖南日报》2017年11月22日)

材料三:

    近几年,中国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数说“旅游扶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出行比例

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

(公里)

私家车

出行

比例

上下班

高峰期

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绳索、杠子赶来了。

    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为六个人抬着,到那个倾圮了的塔后山岨上去埋葬。到了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爬出阱时就要抬棺木的人动手下肂。翠翠哑着喉咙干号,伏在棺木上不起身。经马兵用力把她拉开,方能移动棺木。一会儿,那棺木便下了阱,拉去绳子,调整了方向,被新土掩盖了,翠翠还坐在地上呜咽。葬了老船夫,老道士、船总和帮忙的人各自散了。于是碧溪岨便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翠翠,一个是老马兵,一个是由船总家派来暂时帮忙照料渡船的秃头陈四四。

    到了下午,翠翠同老马兵商量,要老马兵回城去把马托给营里人照料,再回碧溪岨来陪她。老马兵回转碧溪岨时,秃头陈四四被打发回城去了。

    翠翠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岸高崖上玩,或嘶着个老喉咙唱歌给她听。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只请船总过城里衙门去说句话,许杨马兵暂时同她住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件事,就走了。

    杨马兵是个近六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还高一筹,加之为人特别热忱,做事又勤快又干净,因此使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两人每日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怜祖父的旧事,有许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说到翠翠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如何使乡下女孩子动心。又说到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又如何流行。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被掀下了金銮殿,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轻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总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马兵以为这件事得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驾船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说不定二老要来碧溪岨驾渡船。

    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为了这塔的重建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让每个人来积德造福,让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老了

罗星航

    ①故乡没老,年轻着呢!

    ②只身在外的人总是思念故乡,那无尽的乡情,一直萦绕在游子的心中。有人说背着故乡走天涯,也有人说故乡永远在前方。

    ③记忆中的故乡依旧那么青春,那么富有朝气。第一次回故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二十岁,在湖北出生长大,总是勾画着老家的模样,似北国的莽野森林,像苏杭的小桥流水,还似南方的椰林遍地,抑或靑藏的雪域高原。于是我带着小弟,在春暖花开之时,从武汉乘火车去祖籍——一个三省交界的边陲小镇。那时火车还没完全连通,需在怀化住上一晚。几十人挤在一起,睡的是大统铺,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小弟吵着要出去玩,行李怎么办?旁边的旅客听说我们要到湘西,连忙回答,不要紧,帮忙看着,都是老乡。我们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上街了,回来后,那位叔叔一直坐在我们的行李边守着,还给我们湖南的零食吃。

    ④第二天中午到达乾州,下车一看,天空蔚蓝,云朵漂浮,菜花描着金黄,桃花白里透红,万溶江银波闪烁,参天大树郁葱翠绿。许多年轻的妇女腰缠五颜六色的布裙,正在江边浣洗衣裳,苗族姑娘头上银饰的摆动声,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惊飞了树上的鸟雀,水花四溅,晶莹耀眼,怡人的风景迷倒了众多游客。两横四竖的石板铺成主要道路,街旁的商铺大都木制结构,灰瓦屋顶,尽管很有些年月,但都保护得相当完整-----原来沈从文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确实惊艳。

    ⑤走过一段石板路,来到了老家,这是一幢三进的木制房屋,八根立天的木柱支撑着屋脊,四周的原木面板苍劲中透着黝黑,四道门槛经百十年进出磕碰,早已磨损得凹凸不平。我望着祖居,想象着先辈们埋锅造瓦,搬木立檩的情景,想象着成家立业,族人相拥的场面,想象着逃避战火,薪火相传的艰辛,心头不免掠过丝丝冷寂。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没做过什么,哪怕挑过一担土,种过一颗树,也心无遗憾。真是愧对故乡,愧对家人。爷爷早已过世,奶奶还很硬朗,叔叔才三十出头,力壮如牛,充满活力,那双手长满老茧,青筋外露,他长年在外开山砸石,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吃第一餐饭,他们就给我夹鱼头,其实我是不喜欢吃的,听说这里的鱼头专给最珍贵的客人,我很感动。晚上,露天草场有当地的戏曲表演,甩着长袖,拖着长腔,尽管下着毛毛细雨,观众还是很多,乡亲们看得也很专注,我却不知就里。反正,故乡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到处洋溢着靑草的芳香,听得见河水的哗哗,还有亲人间的温馨。故乡就是这样极具诱惑,极具感染力。

    ⑥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婶婶拿出一双布鞋送给我,这几天她一直在熬夜纳鞋,不知道是专门为我赶工,我还想推辞,一双鞋有什么意义,接过时也不是很情愿。若干年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叔叔婶婶也许是让我行走千里,不忘故乡,脚踏实地,心系故乡,那针针线线连接着家乡的情怀,浓缩着亲人的嘱托。

    ⑦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故乡,再也没有见到亲人们,真想他们哪。照说应该很容易,一张车票不就到了么,其实没那么简单,拖儿带女,也不太方便,再说还有工作,这都是借口。是淡忘了故乡,淡忘了浓浓的乡愁?有时梦里回故乡,走在荒芜的草地上,天空灰蒙蒙,不见人影,不见河流,像迷失的羊羔,惊慌,忐忑,急躁,想家。醒来泪水早已浸湿枕边。

    ⑧前年一次出差的机会,我在故乡停留了五小时。这是三十多年后第二次回故乡。时值清明,那天下雨了,小巷有些幽深,湿漉漉的,路边的木制建筑显得破旧,残缺。商铺里几乎没什么人,街上连叫卖声都没有,静静的。唉,万溶江怎么这么窄,这么短,当年的波光粼粼,诗情画意呢?故乡老了。

    ⑨奶奶去世了,叔叔已过六十,不见了那时的伟岸,脊背略显弯曲。老屋有点苍老,斑驳的木板门已现沧桑,右边的墙壁被风钻了个洞,好像有雨点肆意飘进来。微风吹过,墙角的靑苔左右摇晃。周围的小伙伴们也都五十多了,他们坐在街心的石墩上打发时日。真的变化这么大?我不敢相信自己,摸摸下巴,也是胡须满脸。岁月催人啊。

    ⑩回头仰望故乡,烟雨朦胧,淅淅沥沥,她老了,三十年不见就真的老了。房屋矮小,河流窄小,道路狭小。早知如此,我该多回来几次,即使不能拉住故乡变老的缰绳,也可以和着家乡演变的节奏,一同走过来。记得故乡清澈的流水,记得故乡草木的余香,记得故乡烧酒的味道,记得故乡亲人的教导。那个鱼头我怎么就没吃呢,那双布鞋我还舍不得穿呢。转眼间,故乡就抖落了昔日的色彩。

    ⑪故乡其实没老,依旧那样。日出东方的时候,她开始一天的忙碌,机器轰鸣,书声朗朗;夕阳西下的时候,她车水马龙,炊烟四起,;华灯初上的时候,她婀娜多姿,流光溢彩;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枕戈达旦,蓄势待发。

    ⑫故乡没老,真的。

    ⑬是我们慢慢变老。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