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生物入侵者》同步练习

课文基本上是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移植记忆
      ①记忆也可移植,这听起来似天方夜谭,然而科学家们指出,随着科学的发展,这将会成为现实。
      ②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人的记忆物质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种叫脑肽的微小蛋白。人类智力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组成这种脑肽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序列和空间结构的不同。因此美国学者詹姆斯·麦康内尔首先提出了记忆移植的理论,并用涡虫做了成功的记忆移植实验。此后许多学者用不同的动物进行了实验,结果也证实该理论的正确性。
      ③1978年德国科学家马田,从训练过的蜜蜂中提取出记忆蛋白,将其移植到没有接受训练的蜜蜂脑内,结果发现这些蜜蜂就像训练过的蜜蜂一样,每天能定时飞到放有蜜蜂的蜂房内就餐。
      ④英格兰的科学家也用蜜蜂做了相关的实验,他们首先用仪器将成年蜜蜂脑中的记忆蛋白提取出来,再将其注射到正在蜕变的幼蜂脑内。当幼蜂刚刚能飞时,将其带到一公里外成年蜂常来取蜜的蜜源处放飞,结果发现这些从小足未出户的小蜜蜂居然都能准确地返回蜂巢,而那些未接受记忆蛋白移植的蜜蜂却不能返回。
      ⑤美国科学家乔·昂加尔用老鼠做实验也证实了记忆能够移植的理论。他将老鼠觅食的鼠笼分成一明一暗两个室,并放上相同的食饵,在暗室内放上电击装置,每当老鼠到暗室取食时,就会受到电击。久而久之,在老鼠的大脑中就形成暗室危险、明室安全的概念。
      ⑥然后将这些老鼠解剖,结果在它们的大脑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昂加尔将这种特殊的蛋白质注射到了无此经历的老鼠脑中,结果发现这些天生喜暗厌明的老鼠竟无一例外地直扑明室觅食。荷兰学者威克还发现,若给老鼠注射加压素(一种肽),老鼠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⑦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为此比利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他们用加压素喷洒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的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就恢复了记忆。以后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
      ⑧当然,关于人类的记忆移植目前还在深入地研究之中,但是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⑪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⑬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⑭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阅读理解

长生饭

乔治马丁

    ①汉斯这个又高又瘦、活像个骷髅的老头,近几个星期来竟奇怪地发胖起来。

    ②一个秋天的黄昏,渔船在古老的灯塔附近靠岸后,有个渔民提议上汉斯那儿走一趟,摸摸他的底细。

    ③汉斯老头殷勤地请客人到壁炉旁烤火,关心地问渔情怎样。

    ④“糟透了,”渔民路德维希说。不走运的捕捞再加上坏天气,使他十分恼火,正想找个人出出气。  “你倒好,没完没了地胖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⑤汉斯十分局促不安,这越发引起大家的怀疑。、于是以查看破塔楼是否安全为由,对汉斯的住处进行了搜查。二楼、三楼都搜遍了,除了一堆堆的破烂,并不见丢失的渔网。只见一个瓦罐,里面装着一种黏糊糊的东西,很像青蛙的卵。

    ⑥路德维希没好气地把汉斯老头拖到瓦罐旁边,厉声质问他里面装的什么。

    ⑦谁也没料到,这一问,竞使汉斯老头浑身哆嗉起来,他语无伦次地支吾了几句便住了口。

    ⑧这一下激起大伙儿的好奇心,都想弄清汉斯老头搞的是什么名堂。

    ⑨路德维希得意扬扬地把瓦罐捧回一楼。放在靠壁炉的桌上,命令汉斯老头把一切说出来。“我们早就对你怀疑了,你不是无缘无故发胖的。”

    ⑩“难道你们都知道了?”

    ⑪其实他们什么也不知道,可他故意十分肯定地说,  “只要你老老实实说,我们就不送你坐牢”。

    ⑫汉斯老头颓然地坐到了凳子上,只好如实招供。原来这面糊是勃洛耶尔教授送给汉斯老头的。

    ⑬一天傍晚,住在附近村子的勃洛耶尔教授找到贫穷的汉斯,说他能让汉斯一辈子不为吃发愁,不过必须发誓不把这件事泄露出去,、汉斯发誓后,教授从外套里掏出一个罐子,说里面装的是永生粮,它营养丰富,味道可口,只要吃半罐,一整天都不会肚子饿。这面糊能自生自长,一昼夜之后又能变成满满的一罐。教授走后,汉斯好久不敢尝那面糊,它看上去太像青蛙卵了,真叫人恶心。后来汉斯饿得实在挺不住了,心想,反正得一死……便舀了一汤匙吞了下去。啊,味道真不错!他索性吃起来。这食物真神奇,眨眼工夫就饱了,身子也有了力气。j他倒头便睡,天亮时发现面糊果然叉长满一罐了…

    ⑭“这不成了童话中的神奇的桌布了吗?”

    ⑮“有了这宝贝再也不用耕地、出海,只管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往嘴里塞面糊……”激动过后,大家不免产生了怀疑,莫不是老头子胡说八道吧?可汉斯当场试验,用汤匙舀了一大团黏稠的面糊,津津有味地吞了下去,、众人屏息凝神地瞧着他,仿佛在看他吞活蛇似的。疑云消散了,大家转而对汉斯不胜羡慕起来。

   ⑯奇闻很快传遍了全村,人们像朝圣一样,不断地朝古老的灯塔涌来,都想见识一下这奇异的面糊。

   ⑰青年渔民弗里斯第一个下决心尝了面糊,果然又可口又耐饿。全村人聚集在灯塔处开会,经过长久的争论,决定派代表去见教授,详细地打听一下面糊的事,请求他把永生粮分赠给大家。

   ⑱渔民代表来到教授住处,推开围墙门,走进花园。汉斯跟在后边,露出一副犯人被押上法庭时

的神态。这时有两条肥得出奇的狗向他们扑来,一位神采奕奕的胖老头听见狗叫,连忙从屋里走出来.吆喁住狗.和颜悦色地接待了他们,、

   ⑲“汉斯讲的是实话,”教授听了事情的经过后说,  “1000克面糊可供一人吃一辈子,还可以作为遗产留给儿子”.

   ⑳这件事在村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柏林一家报社的一个青年记者也来教授家采访。年轻记者兴奋得抓耳搔腮,  “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纪元,”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喊道,  “从此不再有饥饿、岔闲知歧争采再有阶级知敌对……”

    21但教授不敢太乐观,他认为    ,、汉斯所在的渔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

化。自从有了永生粮以后,全村人都抛弃了捕鱼营生,渔民们忘掉了一切,成天成夜地泡在酒吧间和赌场里,寻欢作乐的狂热像毒汁一样侵蚀着渔民们淳朴的性格。

   春天给汉斯带来了苦恼,、面糊在春天里增长得格外快,一夜工夫,不仅长满一罐而且流到地板上了。他一时吃不了,便到村里去兜售,奇怪的是,村里人谁都不买。他只好拼命吃,又找来邻居帮忙,可是第二天面糊已膨胀得整个地板都盖满了 

   渔村已被恐怖所笼罩。,盛夏酷暑来临,面糊猛涨,汇成了一股强大的面糊洪流,大有淹没一切之势。一种兽性的、野蛮的自私开始在很多人心里复活。,为了挽救自己,长辈强迫小辈吃,强者逼使弱者吃,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

    全世界陷入了面糊危机之后,据报上说,面糊正继续在全球蔓延,它会变成厚厚的一层外壳,严严实实地裹住地球,太阳会把地球这个圆面包烤成粉红色。这圆面包也许营养可口,只是再没人享用了……

阅读《跌倒了也要笑》一文,回答问题。

跌倒了也要笑

    ①日本著名哲学家中江兆民,早年留学法国,学养厚重,著述译著多部,人称“东方卢梭”。1901年,他54岁时被检出患了咽头癌,医生判断最多只能活“一年半”。他在“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有事可做,也可过得愉快”的信念支持下,开始最后两部著作的写作。他最终没有活过“一年半”,但气管被割开,“枯瘦得像仙鹤一样”的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完成了日本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一年有半》《读一年有半》.他在重病期间写的名诗《跌倒时也要笑》,也在日本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②跌倒也要笑,是苦中作乐的顽强精神,是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具有这样的可贵品质,早晚会走出低谷,再创辉煌,即便壮志未酬,也会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③当年,曹操兵败赤壁,80万大军被扫荡一空,身边只有数骑。逃亡路上,将士都心情沮丧,无精打采。曹操却谈笑风生,似乎是在凯旋。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了周围的人,行进速度明显加快,不久便脱离险境,回到魏地。后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也没要太长时间。

    ④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这一跤让他跌得鼻青脸肿,惨不忍睹,先贬黄州,又贬颖州、惠阳,最远贬到海南儋州,这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面对人生低谷,超强的乐观精神救了他,东坡放言:“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于是,黄州城外赤壁山前开怀一笑,《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便横空出世,奠定了他文化伟人的历史地位。

    ⑤曾有人说,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一个苹果砸中了牛顿,还有一个苹果在乔布斯手中,这个苹果被咬去一口,是他多年遭受苦难的隐喻。创业、跌倒、再创业、再跌倒,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产品。可是,他的手下居然发动“政变”,把他从自己的公司扫地出门。跌了这样的大跟头,他不过淡然一笑,又开始重新创业。不久,机会来了,他原来的公司终于看到了他的价值,又请他回去主持大局。从此,他便如鱼得水,大显身手,事业一路高歌,奇迹接连出现,他的产品影响了整个世界。

    ⑥《菜根谭》说得好:“得意时论地谈天,俱是水底捞月;拂意时,吞冰啮雪,才为火内栽莲。”就是说,作为一个修行人,处处顺境,就得不到真实修行;必须要在逆境中,才能够有所成就。作为一个创业人,不经失败,不跌跟头,没有“跌倒也要笑”的精神,也不会真正成熟。只有在跌倒的时候仍然能够直面南天,能够仰天长笑,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选自微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5年前的情景。

    ③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看上去是一男一女。他们几乎分辨不出五官,只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④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突然,他“哎呀”一声惊叫起来,裤兜里,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他们回到了家乡,同行的费多罗夫,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据他的实验助手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⑦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⑧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⑨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他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⑪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新陈代谢和生命持续的时间并不固定,它们因物种而异,差异幅度极大。例如葶苈属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在五六周内即可结束,但红杉属植物却能生长几千年。

    ⑫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⑬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在这五年时间里,米哈伊尔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他结识了一些朋友,也失去了一些同志,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⑭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⑮“瞬间”这个概念是非常相对的。人生的一秒钟并不是钟表的“滴答”一声这么简单,而是指人在这一秒钟内所做的事情。这一秒钟可以是无所作为,也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秒钟之内,地球运行一定路程,风儿掠过一定距离,蚂蚁爬过一段小路。人可以根本不介意一秒钟时间,也可以用一秒钟按动电钮,将火箭送入太空;可以无聊地打个呵欠,也可以发现一条新的自然规律。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时间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主,而人则是自己时间的主人。

    ⑯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选自《沙漠奇遇》(有删改))

科幻:想象创造价值

也许每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幻想着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无论民族、时代、阶层,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这正是科幻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

近年,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我们似乎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科幻文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它给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带来了哪些启迪?

一,“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一只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但人类社会中潜水艇成为现实,却是在几十年以后。1886年,英国才建造出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4年,美国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艇也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并且改变了世界。

    “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科幻文学不仅能反映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状况,更能启迪科学家的思考,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

    科幻不仅赋予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科学的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它通过对科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想象构造,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科幻作家在乐观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科技泛滥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中,网络独行侠凯斯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情报,在信息大战中帮助神秘力量主宰世界。但他想得到的并不是世界,不是权力,而是希望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还有许多科幻文学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们的前瞻与忧思:人类在利用科技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份理性与制衡?

二,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

    美国哲学教授拉菲尔是一位科幻迷。他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怎样通过科幻小说学哲学”的课程,大受欢迎。他认为,科幻是思想的实验,而哲学里也有许多思想的实验,其内在思维是相通的。

    以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情景为例: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假设这一刻成真,而你是执掌地球生命的核心人物,你会怎么决策?放弃哪些人的生命而拯救其他人?为什么该放弃的不是你自己?

    正是在这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科幻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实验,激发无数想象、创造、预测、设计,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科幻文学的不竭动力正在于此。而我们的未来,正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在这样的视野之下,科幻作品的意义就显得深远而重大。

    在科幻作家吴岩看来,科幻不属于科学教育,而应属于创意教育。“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要的,是科幻文学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和改变。”美国科幻文学研究者托马斯·斯科提亚也指出:“科幻小说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实验的专业制造者,不管他是在考察一项新的科技发展所引起的局部后果,还是在考虑一种社会潮流的更为宽泛的影响。”

    或许到了必须为幻想正名的时候。幻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在心理学教科书中,想象分为三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多种课本都在重复一个说法,即再造想象就是在脑海里复现一个事物,比如让你先对一个杯子进行观察,然后凭想象画出这个杯子;创造想象是把几个事物在脑海中加工、组合并表达出来,比如让你将鱼鳞、鹿角、蛇身、凤爪想象拼装成一条龙的样子。据说,这两种想象是“好的”,而那种抛开现实事物,天马行空地去想并实现出来的幻想,是应该规避的,是让人想入非非的。

    吴岩认为,这种说法应该彻底改变。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如果一直模仿前人,不去远离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这才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有价值的想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