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喂——出来同步练习

阅读理解

长生饭

乔治马丁

    ①汉斯这个又高又瘦、活像个骷髅的老头,近几个星期来竟奇怪地发胖起来。

    ②一个秋天的黄昏,渔船在古老的灯塔附近靠岸后,有个渔民提议上汉斯那儿走一趟,摸摸他的底细。

    ③汉斯老头殷勤地请客人到壁炉旁烤火,关心地问渔情怎样。

    ④“糟透了,”渔民路德维希说。不走运的捕捞再加上坏天气,使他十分恼火,正想找个人出出气。  “你倒好,没完没了地胖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⑤汉斯十分局促不安,这越发引起大家的怀疑。、于是以查看破塔楼是否安全为由,对汉斯的住处进行了搜查。二楼、三楼都搜遍了,除了一堆堆的破烂,并不见丢失的渔网。只见一个瓦罐,里面装着一种黏糊糊的东西,很像青蛙的卵。

    ⑥路德维希没好气地把汉斯老头拖到瓦罐旁边,厉声质问他里面装的什么。

    ⑦谁也没料到,这一问,竞使汉斯老头浑身哆嗉起来,他语无伦次地支吾了几句便住了口。

    ⑧这一下激起大伙儿的好奇心,都想弄清汉斯老头搞的是什么名堂。

    ⑨路德维希得意扬扬地把瓦罐捧回一楼。放在靠壁炉的桌上,命令汉斯老头把一切说出来。“我们早就对你怀疑了,你不是无缘无故发胖的。”

    ⑩“难道你们都知道了?”

    ⑪其实他们什么也不知道,可他故意十分肯定地说,  “只要你老老实实说,我们就不送你坐牢”。

    ⑫汉斯老头颓然地坐到了凳子上,只好如实招供。原来这面糊是勃洛耶尔教授送给汉斯老头的。

    ⑬一天傍晚,住在附近村子的勃洛耶尔教授找到贫穷的汉斯,说他能让汉斯一辈子不为吃发愁,不过必须发誓不把这件事泄露出去,、汉斯发誓后,教授从外套里掏出一个罐子,说里面装的是永生粮,它营养丰富,味道可口,只要吃半罐,一整天都不会肚子饿。这面糊能自生自长,一昼夜之后又能变成满满的一罐。教授走后,汉斯好久不敢尝那面糊,它看上去太像青蛙卵了,真叫人恶心。后来汉斯饿得实在挺不住了,心想,反正得一死……便舀了一汤匙吞了下去。啊,味道真不错!他索性吃起来。这食物真神奇,眨眼工夫就饱了,身子也有了力气。j他倒头便睡,天亮时发现面糊果然叉长满一罐了…

    ⑭“这不成了童话中的神奇的桌布了吗?”

    ⑮“有了这宝贝再也不用耕地、出海,只管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往嘴里塞面糊……”激动过后,大家不免产生了怀疑,莫不是老头子胡说八道吧?可汉斯当场试验,用汤匙舀了一大团黏稠的面糊,津津有味地吞了下去,、众人屏息凝神地瞧着他,仿佛在看他吞活蛇似的。疑云消散了,大家转而对汉斯不胜羡慕起来。

   ⑯奇闻很快传遍了全村,人们像朝圣一样,不断地朝古老的灯塔涌来,都想见识一下这奇异的面糊。

   ⑰青年渔民弗里斯第一个下决心尝了面糊,果然又可口又耐饿。全村人聚集在灯塔处开会,经过长久的争论,决定派代表去见教授,详细地打听一下面糊的事,请求他把永生粮分赠给大家。

   ⑱渔民代表来到教授住处,推开围墙门,走进花园。汉斯跟在后边,露出一副犯人被押上法庭时

的神态。这时有两条肥得出奇的狗向他们扑来,一位神采奕奕的胖老头听见狗叫,连忙从屋里走出来.吆喁住狗.和颜悦色地接待了他们,、

   ⑲“汉斯讲的是实话,”教授听了事情的经过后说,  “1000克面糊可供一人吃一辈子,还可以作为遗产留给儿子”.

   ⑳这件事在村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柏林一家报社的一个青年记者也来教授家采访。年轻记者兴奋得抓耳搔腮,  “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纪元,”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喊道,  “从此不再有饥饿、岔闲知歧争采再有阶级知敌对……”

    21但教授不敢太乐观,他认为    ,、汉斯所在的渔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

化。自从有了永生粮以后,全村人都抛弃了捕鱼营生,渔民们忘掉了一切,成天成夜地泡在酒吧间和赌场里,寻欢作乐的狂热像毒汁一样侵蚀着渔民们淳朴的性格。

   春天给汉斯带来了苦恼,、面糊在春天里增长得格外快,一夜工夫,不仅长满一罐而且流到地板上了。他一时吃不了,便到村里去兜售,奇怪的是,村里人谁都不买。他只好拼命吃,又找来邻居帮忙,可是第二天面糊已膨胀得整个地板都盖满了 

   渔村已被恐怖所笼罩。,盛夏酷暑来临,面糊猛涨,汇成了一股强大的面糊洪流,大有淹没一切之势。一种兽性的、野蛮的自私开始在很多人心里复活。,为了挽救自己,长辈强迫小辈吃,强者逼使弱者吃,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

    全世界陷入了面糊危机之后,据报上说,面糊正继续在全球蔓延,它会变成厚厚的一层外壳,严严实实地裹住地球,太阳会把地球这个圆面包烤成粉红色。这圆面包也许营养可口,只是再没人享用了……

(1)、请根据提示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村民发现汉斯的秘密→ →

(2)、第⑬段有什么作用?

(3)、文中年轻记者认为“从此不再有饥饿、贫困和战争,不再有阶级和敌对……”,但教授不那么乐观,请根据选文内容在第⑧段横线处补充教授的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不停地低语着: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后,让我牵你的手

文茵

    ①从老家回来的时候,华灯初上,霓虹正闪烁。老爸打来电话,问:“你给我带的粉面怎么吃的?”我想了想:“没有啊?”“在一个扁袋子里,撕开后有许多粉。”我又想了想:“是不是一个红色的,上面有很多看不懂的字,有滑滑的纸,撕下来很黏?”“是的。”我大笑:“爸,那不是吃的,是贴的,你不是说腰扭了嘛,是给你的暖宝贴。”后来我把这件事说给老公听,他也笑了,我却想哭了。

    ②记忆中的父亲有两张面孔,一张是儿时陪我们玩的慈祥的大顽童。他带我们捉迷藏,有一次藏在一个大箱子里,被我们找到后,他满身满脸都是蜘蛛网。另一张是说一不二的暴君。我们的父女关系一度势同水火,因为和奶奶顶了一句嘴,便被怒火中烧的他硬逼着跪了许久,倔强的我不愿向他低头,最后膝盖疼得都无法正常站立。

    ③时代的壕沟越来越深,从两军对垒,从我无声的对抗到他无奈的妥协,历经了许多许多。他开始沉默,我“训”他的时候不再多说话,开始有些讨好的神色。

    ④我经常给他买衣服,他每次都说不要,但买来后,总是喜滋滋地穿出去溜达,老妈说:“又出去跟棋友们炫耀去了。”老妈到苏州后,我回家看他,饭桌上只有两个小碗,都是咸菜。我生气地说:“怎么不好好吃饭?”他一脸讨好地说:“早晨是出去吃的,下午随便吃点儿就行了。”我只好每个周末回去多做一些菜放在那儿。他打电话告诉老妈:“好好在儿子家带孙子,我在家被大闺女照顾得可好了。”

    ⑤有一次,他说,他和二大爷正在铺路,以后回家车子就可以一直开到门口了。那条长100米的路他铺了一个多月,以前的两人并排走都困难的小路,被铺成了汽车可以行走的大路,他每天早晨5点多就开始去推建筑工地的废旧砖土,一共推了300多车,喜滋滋地说:“你看,现在多好走。”自从退休,他几乎没闲着过,在家里建了一个鱼塘,养了一些鱼,每次回去他会捞几条菜,还养了许多乌龟,为乌龟做了一个跳水的平台,用水泥做了乌龟们跳水后往上爬的台阶,这些是他外孙的最爱。

    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那么理所当然,好像就该那么做。晚上看到一个公益广告,年迈的父亲生病了,什么事情都忘记了。儿子带他出去吃饭,父亲当着一桌子的人拿了两个热腾腾的饺子放进口袋中,说:“这是我儿子最爱吃的。”屏幕上有句话:我即使忘记了全世界,但我从未忘记爱你。刹那,眼泪不可抑制地涌上来。

    ⑦曾经坚强、强硬的父亲,一步步走向脆弱,走向柔软,甚至走向衰弱。时光让他不再年轻,但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女儿的疼爱,做一切所能想到的。每次看到他累的样子,依然忍不住要冲他发脾气:“就不能歇歇?”其实我心中想说的是:“爸,小时候是你牵我的手,以后,让我牵你的手吧。”

(选自《情感读本·生命篇》2015年第1期)

现代文阅读

童年钟声

厉彦林

①童年, 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 是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 童年那悠扬的钟声, 铭刻在心灵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②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 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子, 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 柳树、 杨树和各种灌木。 春  天, 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 树林里异常幽静、 舒适。 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 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树叶, 在  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 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 “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清风摇动树木, 满树的绿叶在鼓  掌。 流水潺潺, 鸟啼声清脆悦耳, 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 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 在空  中滑翔俯冲。 活泼机灵的小岛, 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 比赛似的歌唱。 林中幽静曲折的小路上, 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 孩子们摇头晃脑, 抑扬顿挫, 诵读得如痴如醉。 那清脆的读书声, 悦耳的鸟鸣声, 潺潺的流水声, 合奏出优美和谐的音乐。

③当年村里的小学设施非常简陋, 用不起木制的课桌, 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 凳子也是从各家捎  来的, 可大家读书、 学习十分卖力。 同学们半闭着眼, 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 墙西南角竖着一根又粗又高  的竹竿当旗杆。 每当重要的节日, 都要升国旗, 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 在国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 。 清风下轻轻地飘动着的红旗, 是那么鲜艳动人。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 起初是铁铸的钟, 后来换  成一截炮弹壳, 用一根粗钢筋钩着挂在树上, 敲起来“铛铛”响, 声音清脆而有余音。 清晨, 该于们听见 钟声立刻起书包出家门, 追逐着, 嬉闹着, 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 学校没有体育设施, 孩子们自己创造游戏, 弹玻璃球, 打陀螺, 跳高, 跳绳……同样玩得兴奋、 痛快!

④那时村里和学校都没钱, 学校就组织学生“勤工俭学”, 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捋刺槐树叶, 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 花生。 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蝎子。 那时山上蝎子多, 搬动大的石头块, 就会发现  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 或直往石缝里钻。 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 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 一只二分钱, 抓上半天就能卖几毛钱。

⑤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 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学了……

⑥中年、 青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 少了纯真, 多了责任。 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我们在现实生 活的磨炼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 童心、 童趣却越来越淡, 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 美丑的标准也逐 渐变得模糊。 我们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 会顿悟: 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 原来是最稀缺、 最珍贵的东西。

⑦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 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 它既是人生的独版, 又是绝版。 如果人生能 重来, 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 金色的童年。 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 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