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人们常说“太阳照常升起”。天天升起的太阳意味着一种周而复始、亘古不变的永恒。因此,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未来的某一天,太阳会不会突然衰老或膨胀,迫使地球踏上流浪的漫漫旅途呢?

    目前,太阳是一颗正值壮年的“黄矮星”,曾经的46亿年中,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地球提供光照和热量。这些能量源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即每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些中间反应生成1个氦原子核,进而释放能量,而绝大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一秒钟之内,太阳可以把6亿吨的氢原子转化为氦原子,生成的能量中,仅有微小的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不过,这一小部分能量就足以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繁衍生息。

    现如今,太阳聚变反应的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 , 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外膨胀,则中心受到的压迫会减少,聚变反应的速率会降低,因此,太阳中心的温度会逐步降低。这样一来,太阳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抗衡内向收缩的引力,其膨胀的过程就不能持续下去。反之,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内收缩,则聚变反应的速率会大幅飙升,产生更强大的外向推力,致使收缩的过程也无法持续下去。除了太阳之外,天文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大部分恒星也处于这一平衡状态,他们把这一类恒星称为“主序恒星”。

    不过,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之后,其整体亮度上升了20%左右,这一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当然,对于存续时间仅仅百万年、千万年的某一物种而言,太阳的变化并不会产生什么显著的影响。但是,依照太阳的发展趋势,未来的10亿年里,它输出的能量会再上升10%左右,这一变化可能导致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完全失控,那时,地球就只能另外寻找生存空间了。

    (取材于公众号“品读百卷”)

    材料二:

    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刷进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因为作者刘慈欣,因为主演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

    所谓“硬核科幻”就是科幻情节尊重技术和理论推演,故事发展受规律制约。影片中,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因此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而今天,《流浪地球》用符合科学逻辑的故事讲述,补上了此前原创科幻“硬度”不足的短板。

    比技术上“可以为之”更重要的是“如何而为”。《流浪地球》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硬科幻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非常中国。

    影片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人们在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试图飞出太阳系。无论是原著中的对白,还是现实里海外电影人的提问,“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这个问题既关乎科学设定,也能看出中国文化中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中国式科幻电影。

    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平时含蓄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他们在家国责任面前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但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如倔强的航天员父亲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在最后完成了两代人对家园希望的交接。

    对于科幻片而言,《流浪地球》是资金和技术基础充实之后,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唯其如此,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的科幻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取材于王磊的文章)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也多半没有实现。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等内容。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

    尽管东方和西方关注的议题不同,但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取材于新华社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释放的能量源于其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 B、太阳以光的形式散发出的能量主要是被地球吸收的。 C、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后整体亮度会持续上升。 D、太阳的变化对地球物种的影响需很长时间才能显著。
(2)、对于材料一提到的“精妙的平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精妙的平衡状态是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互相牵制的结果。 B、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决定太阳中心温度,进而决定太阳向外膨胀的推力的大小。 C、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太阳向外膨胀程度成正比,与太阳向内收缩程度成反比。 D、当太阳向外膨胀推力与向内收缩引力大小相当时,太阳处于精妙的平衡状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影片《流浪地球》是“硬核科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情节尊重技术推演 B、故事讲述符合科学逻辑 C、细节设定媲美科幻大片 D、作品主题表现家国情怀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B、《流浪地球》中人们在地球上建起许多行星发动机,成功逃离了太阳系。 C、“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是中国科幻电影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根本之处。 D、《流浪地球》中家庭成员间东方式亲情的默契激发了强烈的家国责任感。
(5)、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gèn,延续不断。 B、繁衍生息:指繁殖后代,以延续血脉。息,滋息、生长的意思。 C、投石问路:原指用投石子的方式来探测情况,后比喻进行试探。 D、堪称显赫:指作用很明显,堪,能的意思。可改为“显赫一时”。
(6)、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激励人类探索未知就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 B、经典科幻小说《真实的故事》激发了埃隆·马斯克探索未知的热情。 C、好的科幻作品聚焦人类在可能发生的严峻挑战面前如何选择的话题。 D、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三北”造林记

    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奋力前行。漫漫30多年征程(1978年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见证了亿万三北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改变,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

英雄史诗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当年,为了承包35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于是石光银有了个外号“石灰锤”。“石灰锤”的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在石光银的带领下,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大漠逐梦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牛玉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女人,一个堪比豪杰的巾帼英雄。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64岁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后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拖曳在地。“再过半个月,这些蜜桃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蜜桃又要大丰收。”牛玉琴的儿子说。

    在牛玉琴的诉说中,我们一步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承包了万亩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架子车拉着树苗,两道车辙,几行脚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锅借米的梦中好光景。

    一次,她突发阑尾炎,到医院做手术,伤口没长好就跑回来种树。没工夫去医院拆线,她抄起一把剪树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把带着血丝的线从肉里抽了出来。

    她没料到,还有更痛的病在等着她。加旺病了——骨癌。她独自挑起全家担子。安葬好丈夫的第二天,她就带着造林队开进了沙漠。

    一场暴雨令她浑身透湿,发起高烧。她拔下一根缝衣针,给自己十指放血。不管用,又找来大把干辣椒面,泡到开水里,连喝两大碗。天亮了,摇摇晃晃进了林地。

    那几年,牛玉琴倒霉透顶,几乎山穷水尽。

    卖!她卖口粮、卖水缸、卖皮袄、卖棺材,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换钱买树苗。

    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

    她腰上挂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铛,那是结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铃铛摇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梦。为了这个梦,再累,再苦,她不放弃。

    年复一年,牛玉琴种树出了名,还作为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杰出代表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人一出名,流言也跟着来了。有人说,她这个英雄掺了沙子,造林的亩数是虚报的。牛玉琴的儿子气血翻涌,要跟人家拼命。不动声色的牛玉琴摁住儿子。

专业人员来了,精确测量后得出结果:牛玉琴治理荒沙1.7万亩,植树100万棵以上,植被覆盖率40%以上。

此招一出,谣言顿消。

    如今她治沙11万亩,已达到行政区划允许范围的极限。无沙可治的牛玉琴,感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多年后,她在回忆录中写道:“艰难的生活磨炼出我坚强的志气。”

    这是一个逐梦人无梦可逐的痛苦和惆怅。

    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车行迅疾,语声渐远。极目远眺,遍染绿色的沙丘与依旧褐黄的沙丘交错而立,相互守规。我们不禁遐想,这黄丘与绿丘是否也会喁喁私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作为“狐狸”的“刺猬”

陈少明

    以赛尔·伯林曾把托尔斯泰描述为一只自认为是刺猬的狐狸,但我觉得,他自己却更像一只以狐狸的方式行事的刺猬。

    狐狸与刺猬的说法,是伯林对古希腊残诗“狐狸知道很多的事,但是刺猬则只知道一件大事”的一种发挥。它用以比喻两种相反的思想性格:“刺猬”的胃口大,喜欢对广泛的事物采取整体把握的立场,即把各种问题或见解都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去处理;“狐狸”则不然,关心的不是全,而是多,即多方面地追逐、猎取目标。伯林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进行分析。《战争与和平》试图提供一种普遍的历史哲学,但吸引人的却是精彩的具体情节,而非那乏味的哲理。托翁生性是一只狐狸,却以为自己是刺猬。

    毫无疑问,伯林不欣赏甚至厌恶大体系,这是由他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伯林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史家,其实更重要的是政治哲学家,是与波普、哈耶克齐名的自由主义思想领袖。这批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激烈抨击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以历史决定论为原则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他们把这种思想体系看作法西斯政治或极权体制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的思想敌人。伯林是以《自由的两种概念》一文斐声国际思想界的。他把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并把那些认为自由属于一种价值坐标,根据一种自然的、社会的或者是宇宙的完善计划来确定政治目标的思想观点都划归为“积极自由”,从中分析其导向社会控制的思想机制。这自然导致他以多元论反一元论的哲学立场,也即决定他反刺猬、反体系的思想基础。

    然而,问题在于,是否可以由此把伯林看成纯粹的狐狸呢?也不尽然。刺猬只知道或关注一件大事,这一以贯之的“一”,可包括两层意义。一种是形式上的,即逻辑上把观念组织成一个整全的理论系统;另一种是实质上的,即思想上致力于维护一种价值立场。这在有些思想家那里,两者也许是统一的,如约翰·罗尔斯之《正义论》,但另一些人如伯林,两者则是不一致的:伯林反对大体系,但终生坚持一种价值立场。无论是写哲学评论,还是作思想人物的个案分析,其总目标都是为自由主义理想张目。所以我们也许能够说,伯林的行为方式是狐狸的,但抱负则是刺猬的。否则,他就不会是杰出的思想家。其说  吻合与18世纪的狐狸当道不同,从思想学术的基本特性看,20世纪的中国是刺猬得势的时代。这是由现代中国的历史情势决定的。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传统的社会结构及价值系统就日趋解体,世纪之交维新派的努力失败,结果是旧体系瓦解,价值真空出现。从“五四”时代“问题与主义”论战开始,进入刺猬角逐的时代。但是刺猬得势而没有得逞,在这个世纪末,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仍然处在等待刺猬的时代。目睹或经受过某种刺猬的祸害的一代人文知识分子,多数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是不谈价值,回避立场,做纯粹的狐狸;一是勉为其难,侈谈主义,依然做没有建树的刺猬。因此,以赛尔·伯林思想性格的分析,应该启示我们大多数人作出新的选择,那就是,以刺猬的抱负,做狐狸的工作,不迷失自己的价值立场。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老化膨胀引发爆炸之前,面对重重挑战,人类齐心协力拯救地球家园的故事。新奇的背景设定,感人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视觉效果,令观众大呼过瘾,而这一切都少不了主创人员的精心制作与打磨。相关人员表示,此次《流浪地球》的数字特效大部分都是由中国本土团队完成。

    《流浪地球》的出现,源于日渐繁荣的中国科幻文学的支撑。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摘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一时间在中国掀起了科幻小说热,亚马逊图书销售排行榜中,《三体》位列第一,《流浪地球》位列第七。

    科幻受众不断增多的背后,也离不开中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中国科协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略高于1%。截至2018年,这个数字已达到8.47%,并且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人群差距不断缩小。

    (摘自《陕西日报》2019年2月19日)

材料二:

    与30多年前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20多年前出现的元旦“贺岁档”电影一样,“春节档”电影折射着中国社会、文化、受众心理的变迁。

    今年“春节档”电影,文化的本土性得到更多彰显和更具创新性的表达,也得到了更多观众情感的认同与审美的共鸣,显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如週异于西方同类题材影片设定的电影《流浪地球》,人类选择背负地球家园一同迁徙,用“愚公移山”式的故事与艺术的手段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推崇集体、讲求合作、重视家庭,对故土和家国的热爱等精神内核和价值观,既具民族性,又胸怀世界。文化内核是科幻文化的基石。一如原著作者刘慈欣在20年前创作同名小说时的表态——“我们不是在流浪,而是依然和我们的古老文化在一起。”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三:

    “中国电影科幻元年,不是一部电影就能开启的,未来还需要有更多科幻片面世,取得观众认同,中国科幻电影这个类型才算是真的立稳脚跟。”《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说。

    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红实指出:“《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之作。书写方式、制作方式都做了颠覆性、创新性的表达,体现了大格局、大思维、大手笔、大主题,标志着国产电影在创作上达到一个新高度。”

    《流浪地球》观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不盲目使用“流量明星”,而是将资金投入到场景、道具、特效等制作层面,这是《流浪地球》为电影产业提供的成功启示。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

材料四:

    近年来中国科幻片的投资有所增加,但投入和票房相差悬殊。2009年《机器侠》投资1亿元,票房5000万元,位列国内票房第32位,同年国内票房总冠军则被美国科幻片《2012》占据,获得4.66亿元票房;2010年中国的合拍片《未来警察》投资1.5亿元,票房也只有5899.5万元。

    而美国科幻片的投资制作,当年以35亿美元席卷全球票房的《阿凡达》,实际耗资3亿美元,但是卡梅隆早在1995年就写好了长达8页的剧本,他用了14年构思准备,拍摄又花了4年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另据统计,好莱坞每年花在剧本开发上的费用高达9亿美元,这样的剧本开发费用对于中国来说简直不敢想象。

(摘自《艺术百家》2018年第1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泛娱乐直播平台,指主要业务为传播泛娱乐直播内容,并提供用户与主播进行实时互动功能的平台。泛娱乐直播起源于秀场社区,自2008年上线后发展至今,在PC端拥有较为稳定的用户基础。2016年,移动直播迅速崛起,对PC端的追赶趋势明显,7月后用户流量激增,迅速赶超PC端用户规模,并逐渐拉开差距。艾瑞分析认为,移动直播的兴起除降低了直播的门槛、拓展了传播渠道外,也激发了直播的社交属性,激活了直播的潜在用户。直播的整体用户规模扩大,并没有带来PC端固有用户的大量转移,因而PC端的用户基础受移动端影响较小,仍会保持现有规模稳定发展。

    伴随着泛娱乐直播的火热,一些不良现象也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从2016年9月以来,广电局、网信办、文化部纷纷针对网络直播行为下发系列文件。针对直播平台的监控要求不断提高,内容愈加细化,不仅对表演者提出要求,对用户的互动行为也采取了一定的监管限制,这些监管措施将会推动直播行业健康发展,遏制不良直播内容的传播。

    (摘编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2014-2022年泛娱乐直播市场规模及预测

   

    [注]e:预计的,估算的。

    (数据源自《2017年中国泛娱乐直播平台发展报告》)

    材料三:

    仅仅两年的时间,曾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直播领域,在国内已经出现日渐明显的分化。一方面是泛娱乐直播的细分化,往游戏、综艺、体育等场景下沉;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直播与泛娱乐直播之间的分水岭越来越明朗。据艾媒咨询分析,泛娱乐直播领域正处于瓶颈期。数据显示,相比于2016年,2017年的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主要是因为优质内容匮乏、内容粗糙和严重同质化,导致了用户的加速流失。其次,泛娱乐直播的发展环境在改变。艾媒咨询分析,政策是主要影响因素。另外,由于直播的投资热度冷却,资本趋于理性,资源趋于集中,导致行业出现新一轮的洗牌,不少泛娱乐直播平台开始谋求其他出路。最后,变现模式的固化也让泛娱乐直播平台的成本不断提高。用户打赏、网红抽成的变现模式,导致对网红争夺日益剧烈,泛娱乐直播平台疲于“抢人”,疏于改进用户体验,进一步造成用户流失,本来黏性不强的状况又雪上加霜。

    然而一时间,直播答题突然成为中文互联网的新风口,仅仅是2017年年底到2018年新年的短短两周时间里,中文互联网上就有超过六款直播答题产品出现。直播答题的引入为过去奉行流量为王的直播平台找到了一条内容为王之道,益智问答以“知识竞赛”的面貌重塑了直播行业的形象,同时也收割了新的流量和用户。对参与的网友而言,直播答题开辟了新的娱乐消遣方式,甚至是益智、娱乐、赚钱三不误。因此,抛开当前出现的奖金透明性质疑,作弊外挂等问题。短期来看,直播问答是少有的负外部性较小的模式创新,非常有益于行业发展。

    (摘编自中国娱乐网《直播行业现状剖析》,有删改)

    材料四:

    与国内的直播平台不同的是,国外的大直播平台多属于已成型的社交平台,如美国四大直播平台Facebook Live、Youtube、Snapchat推出的Live Stories,Twitter旗下的Periscope等等,这些平台本身已经是大型流量入口,直播对于它们来说社交工具的属性要更多于流量工具,更直接的目的是用直播带来的社交体验重新激活已经越来越趋向沉默的用户,而不是导流新用户。依靠熟人社交奠定社交地位的Facebook在全球60个多国家都拥有用户,它需要为日趋沉默的用户寻找新鲜感,让互动形式更为丰富,主打视频直播业务的Facebook Live上线后两个月便被放在了服务栏的明显位置。

    目前看来,比较统一的现象是直播更适合作为内容生产工具,而不太具备平台化的条件。国外直播市场Facebook、Youtube、Snapchat和Twitter四大社交巨头激烈角逐,国内直播平台则凭借BAT和资本上层,以及微博等大流量平台的互动来彼此竞争。缺乏稳固的社交和流量基础的国内泛娱乐直播,凭一己之力平台化的道路目前来看非常艰难。

(摘编自百家号《看看国外的直播“四大天王”都是谁》,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芯片,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体积很小,常常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一部分,芯片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芯片组合。它们彼此依赖,组合在一起能发挥更多作用。例如,计算机里的中央处理品(CPU)及手机中的射频、基带和通信基站里的模教转换器(ADC)等,就是由多个芯片组合在一起的更大的集成电路,而集成电路是非常精密的仪器,其单位为纳米(1 纳米为 100 万分之一毫米)。这对设计、制造工艺有着非常严格、非常高的标准与要求。

    芯片行业或者集成电路行业远比大家想象的丰富得多。芯片并不只有 CPU、GPU。像 DRAM、LED、光伏、耳机,指纹识别,冰箱,电视,电梯等,都会用到大小不同、功能不同的芯片。芯片的种类分为通用芯片和专用芯片,通用芯片如移动处理、PC 处理器、存储器等,专用芯片如消费类芯片、通讯设备芯片、国防芯片等。

    (摘编自搜狐科技《我们的中国芯》)

    材料二: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争夺中国芯片市场,或将使中国芯片面临“灭顶之灾”,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平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 3200 亿美元,全球 54%的芯片都出口到中国,但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 10%。全球 7%的手机是中国制造,但其中不到 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

    李平说:“一个长期无“芯”的国家,只能被动地选择全球产业链的下层位置。”正是由于芯片生产、设计能力的缺失,导致国内的芯片设备普遍长着一颗“外国芯”。未来中国公司如果不建立自己的产业核心技术体系,失去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产业安全也将没有保障。

    2003 年,美国俄亥俄州核电厂控制网络的一台计算机芯片被“SQL Server 蠕虫”感染,其安全监控系统停机近 5 个小时;2008 年,在美国国家安全局一台发电机控制系统芯片受到攻击后被物理损坏。2010 年 7 月,德国专家发现世界上首个专门针对工业控制系统芯片的破坏性病毒,伊朗、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美国等国均遭到攻击。

    类似的国防安全威胁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吴南健说,从军用角度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国防安全问题。如果芯片被植入“后门程序”,该程序就可以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系统的访问权,任何国家一旦与供货商打起来,美国可以通过芯片系统破坏该国国防安全。

    “芯片之痛”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反思。纵观以往各国核心技术的开发,政府采购都是巨大的助力,而如今,中国政府采购也开始发力国产芯片、国产操作系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中国芯片市场被外国垄断》)

    材料三:

    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成立独立芯片公司,以推动国产自主芯片的产业化,马云将其命名为“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据介绍,阿里进入芯片领域的整体策略是云端一体,自研与生态合作结合,人工智能芯片和嵌入式芯片正是“平头哥”初期的研发重点。“目前我们主要关注的还是半导体设计这一端, 基本上是从架构到前端设计,这是我们这个阶段的重点。”阿里巴巴芯片技术部负责人骄旸指出, 不同于其他创业公司正在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平头哥”将更注重芯片与阿里现有业务场景以及大数据算法的结合,做定制化 AI(人工智能)芯片,这也是阿里的优势。在“平头哥”的规划中,芯片公司将由阿里全资控股,不仅仅开展研发任务,还要推动芯片的产业化、生态化构建。

(摘编自新浪财经《阿里的“平头哥”有多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