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材料一:
泛娱乐直播平台,指主要业务为传播泛娱乐直播内容,并提供用户与主播进行实时互动功能的平台。泛娱乐直播起源于秀场社区,自2008年上线后发展至今,在PC端拥有较为稳定的用户基础。2016年,移动直播迅速崛起,对PC端的追赶趋势明显,7月后用户流量激增,迅速赶超PC端用户规模,并逐渐拉开差距。艾瑞分析认为,移动直播的兴起除降低了直播的门槛、拓展了传播渠道外,也激发了直播的社交属性,激活了直播的潜在用户。直播的整体用户规模扩大,并没有带来PC端固有用户的大量转移,因而PC端的用户基础受移动端影响较小,仍会保持现有规模稳定发展。
伴随着泛娱乐直播的火热,一些不良现象也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从2016年9月以来,广电局、网信办、文化部纷纷针对网络直播行为下发系列文件。针对直播平台的监控要求不断提高,内容愈加细化,不仅对表演者提出要求,对用户的互动行为也采取了一定的监管限制,这些监管措施将会推动直播行业健康发展,遏制不良直播内容的传播。
(摘编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2014-2022年泛娱乐直播市场规模及预测
[注]e:预计的,估算的。
(数据源自《2017年中国泛娱乐直播平台发展报告》)
材料三:
仅仅两年的时间,曾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直播领域,在国内已经出现日渐明显的分化。一方面是泛娱乐直播的细分化,往游戏、综艺、体育等场景下沉;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直播与泛娱乐直播之间的分水岭越来越明朗。据艾媒咨询分析,泛娱乐直播领域正处于瓶颈期。数据显示,相比于2016年,2017年的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主要是因为优质内容匮乏、内容粗糙和严重同质化,导致了用户的加速流失。其次,泛娱乐直播的发展环境在改变。艾媒咨询分析,政策是主要影响因素。另外,由于直播的投资热度冷却,资本趋于理性,资源趋于集中,导致行业出现新一轮的洗牌,不少泛娱乐直播平台开始谋求其他出路。最后,变现模式的固化也让泛娱乐直播平台的成本不断提高。用户打赏、网红抽成的变现模式,导致对网红争夺日益剧烈,泛娱乐直播平台疲于“抢人”,疏于改进用户体验,进一步造成用户流失,本来黏性不强的状况又雪上加霜。
然而一时间,直播答题突然成为中文互联网的新风口,仅仅是2017年年底到2018年新年的短短两周时间里,中文互联网上就有超过六款直播答题产品出现。直播答题的引入为过去奉行流量为王的直播平台找到了一条内容为王之道,益智问答以“知识竞赛”的面貌重塑了直播行业的形象,同时也收割了新的流量和用户。对参与的网友而言,直播答题开辟了新的娱乐消遣方式,甚至是益智、娱乐、赚钱三不误。因此,抛开当前出现的奖金透明性质疑,作弊外挂等问题。短期来看,直播问答是少有的负外部性较小的模式创新,非常有益于行业发展。
(摘编自中国娱乐网《直播行业现状剖析》,有删改)
材料四:
与国内的直播平台不同的是,国外的大直播平台多属于已成型的社交平台,如美国四大直播平台Facebook Live、Youtube、Snapchat推出的Live Stories,Twitter旗下的Periscope等等,这些平台本身已经是大型流量入口,直播对于它们来说社交工具的属性要更多于流量工具,更直接的目的是用直播带来的社交体验重新激活已经越来越趋向沉默的用户,而不是导流新用户。依靠熟人社交奠定社交地位的Facebook在全球60个多国家都拥有用户,它需要为日趋沉默的用户寻找新鲜感,让互动形式更为丰富,主打视频直播业务的Facebook Live上线后两个月便被放在了服务栏的明显位置。
目前看来,比较统一的现象是直播更适合作为内容生产工具,而不太具备平台化的条件。国外直播市场Facebook、Youtube、Snapchat和Twitter四大社交巨头激烈角逐,国内直播平台则凭借BAT和资本上层,以及微博等大流量平台的互动来彼此竞争。缺乏稳固的社交和流量基础的国内泛娱乐直播,凭一己之力平台化的道路目前来看非常艰难。
(摘编自百家号《看看国外的直播“四大天王”都是谁》,有删改)
材料一:
年龄 |
总能做到 |
大多数能做到 |
偶尔能做到 |
完全不能做到 |
10—18岁 |
22.4% |
56.3% |
20.7% |
0.6% |
19—29岁 |
20.2% |
62.4% |
16.8% |
0.6% |
30—39岁 |
19.9% |
60.4% |
18.1% |
1.6% |
40—59岁 |
29.1% |
58.3% |
10.7% |
1.9% |
60岁及以上 |
38.7% |
48.0% |
10.5% |
2.8% |
合计 |
26.4% |
57.6% |
14.4% |
1.6% |
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
材料二:
我国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与焚烧,其中填埋占主要地位。填埋处理具有方法简单、技术门槛低的特点,是我国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处理方式,但填埋场占地大、使用年限短,不但可能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还会造成大量有机质的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相悖。与填埋不同,焚烧处理占地小、能极大程度地实现减量化并产生电能,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我国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因此在确保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提下,宜采用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既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又可产生清洁能源;在其余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热值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更适宜采用填埋为主、结合堆肥等资源化技术的处理路线。
农村生活垃圾全量收集难度较大,运输成本高,收运过程易产生二次污染。根据有机垃圾易腐的特点,考虑运输和处理的经济性,农村有机垃圾适宜就地处理(例如堆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化,未来可将农村与城市垃圾进行区域一体化利用。
(摘编自金宜英《生活垃圾分类后去往何处?多元化方式将取代填埋》)
材料三:
让群众支持生活垃圾分类,不能让大家在花花绿绿的分类图前犯怵,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分类有趣味,易掌握。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前端介绍得很详细,后端利用却很粗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两者对应起来。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垃圾,丢入其他垃圾桶中,高温焚烧肯定有效。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而唯一指定类别。总体上,厨余垃圾处理系统相对较弱,觉得不好生物降解的都可归到其他垃圾中焚烧掉。厨余垃圾处理产生的残渣最后也是送去焚烧发电厂,具有兜底的地位。
(摘编自殷明励《生活垃圾分类要和后端利用结合起来》)
材料四:
网约垃圾“上门回收员”顾名思义即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回收小哥上门“取件”。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名上门回收员。
据介绍,从事“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大概有两种,一种专职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另一种则是在相关工作中兼职。专职回收员的工作一般分为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有的人上午做定点回收,下午上门回收。比如之前垃圾分拣公司的员工,此前这些公司只负责接收“游击队员”回收回来的垃圾,并进行分类打包,再出售给不同类别的垃圾处理公司;而现在,公司中的一部分员工直接向居民进行回收,做起了专职回收员。而兼职人员则包括小区的清洁员、物业公司员工等,他们原本已有一份工作,垃圾回收为他们增加了一些收入。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用户使用垃圾回收程序也很方便。比如在支付宝平台上,打开支付宝“城市服务”,选择“垃圾分类回收”,按流程提示选择好上门地址、上门时间,就能坐等社区回收员上门,称重、计算价格之后,卖废品所得会自动转进居民设置的提现账号。针对低价值的回收品,可按重量兑换“能量”。如,1公斤塑料瓶可兑换1公斤“能量”,随后在环保商城里兑换实物或优惠券。
(摘自温婧《垃圾分类催生网约上门回收员》)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