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育才实验学校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

杨凡

    ①毫无疑问,电脑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但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

    ②科学家们在“神经塑性”的课题研究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并非是因遗传就确定了个性和智力。相反的,神经是可塑的。

    ③脑科学专家斯茅与他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2名互联网老用户和12名互联网新手开始使用谷歌,同时对他们进行大脑扫描。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大脑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大脑皮层一片被称为背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它的功能是处理短期记忆和决策制定,新手的扫描结果显示这片区域活动微弱,而老手的则非常活跃。斯茅要求12名互联网新手在以后的5天每天使用互联网。第6天,他们重新扫描了各组的大脑——两组大脑扫描图片显示,代表大脑活跃程度的亮斑图案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总共5天的互联网使用就重塑了他们的大脑回路。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已经改变人类思维方式,降低大脑集中精力的能力,减少深度思考的频率。

    ④现在很多人不喜欢阅读书籍或长篇文章了,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一种阅读新趋势。伦敦大学用5年时间做了一个网络研读习惯的研究。报告说:“很明显,用户们不是在以传统方式进行在线阅读,相反,一种新‘阅读’方式的迹象已经出现:用户们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之间进行着一视同仁的‘海量浏览’,以求快速得到结果。”

    ⑤网络的环境促使我们匆忙地阅读,草率并浅层次地进行思考。即使我们不在电脑前时,上网养成的阅读习惯也会继续回荡在我们的脑细胞中。上网使我们的神经集中在略读和多任务同时处理。虽然扫描和浏览的能力与认真阅读和思考同样重要,但是问题在于,一目十行的略读正在成为我们阅读的主导模式。以这种方式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而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力、那种丰富的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⑥电脑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记忆方式。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阅读一些信息,他们告诉一半受试者,过一会儿可以在电脑文件夹里找到这些信息,同时告诉另一半受试者,这些信息将会被删除。接着,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记住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以为信息会遭删除的受试者记得更牢,以为信息会存储在电脑中的受试者对储存信息的文件夹名记得更清楚。实验表明,受试者不是记住信息本身,而是更倾向于记住信息的存储地。互联网的知识储存和查找功能助长了我们的惰性,有了问题就“百度”或“谷歌”一下,我们不必记忆什么,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复制”加“粘贴”来完成。

    ⑦互联网为个人记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补充,这种便利让人难以抗拒。但是,当我们开始利用网络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就会面临掏空大脑记忆的风险。

    ⑧人类的大脑是高塑性的,神经元和突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我们适应新的文化现象,包括使用一个新的媒介,最后我们就会有个不同的大脑。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时,也许有一天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互联网正从哪几个方面改变我们的大脑?请简要概括。
(2)、联系第④⑤两段的画线句,指出第④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两组大脑扫描图片显示,代表大脑活跃程度的亮斑图案几乎一模一样。

(4)、你赞同下面哪一个人物的做法?结合本文介绍的知识谈谈理由。
A、文俊在长时间、反复地玩游戏后,高兴地喊道:“我终于摸清了这个电脑游戏的规律啦!” B、自从在姐姐家接触了“百度”之后,安琪一有问题就求助于网络。 C、子云喜欢阅读网络小说,但他更喜欢阅读纸质小说。 D、为培养自己深入思考的习惯,郑康决定每天花一定时间上网阅读。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良开出的花朵

    雨还在“哗啦啦”地下着,我们乘坐的列车困在这荒山小站已有八个多小时了。据说前方道路塌方正在抢修,何时通车还是未知数,而列车此时的给养已严重不足,我们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困境。车上到处是乘客的谩骂声及孩子的哭闹声,听起来让人烦燥和心焦。

    正无望间,站台上开始出现三三两两挎着竹篮,端着脸盆兜售物品的山民,有玉米、馒头、鸭蛋、方便面。看到这些奇缺的商品,列车窗口两旁“呼啦啦”地围上好多人。

    鸭蛋5元一个,玉米5元一个,方便面6元一包,火腿肠7元……一听这价格,不少人立即吵吵着嫌贵。山民也不多说什么,挎起篮子就要往后走,这边又慌慌地叫住,抱怨着、嘟囔着极不情愿地掏钱购物。

    我所在的车厢稍后一些,山民走不到这里就被前面的窗口围住,我身边的乘客也几乎全跑到前面抢购去了。我正犹豫要不要也去,忽然看见车窗外两个负着重物的小小身影向我这边走来,原来是卖东西的小孩。

    “哎,小朋友,拿些玉米、馒头、方便面。”我把头伸到车窗外,大声喊。

    “好的,阿姨。”走在前面那个十二三岁大小的男孩,抬起瘦瘦的小脸,冲我一笑,站在他旁边的比他小些的女孩立即手脚麻利地把物品装进袋子里。

    “多少钱?”我做好被“宰”的准备。

    “15块。”女孩说。

    我有些愣住了 , 听闻了刚才那些夸张的价格,这样便宜的价钱让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阿姨,是15块钱,玉米1块钱一个,共3块钱,方便面一袋1元……”小男孩仰起头,眨巴着清澈的大眼睛,细心地为我计算着。

    “那好,谢谢你!”看着细雨蒙蒙中两张清瘦的脸,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很快,窗口又挤过来几个买东西的人,他们的物品很快被抢购一空了。

    两个孩子站在车窗下整理着手中乱七八糟的钞票,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们的价格那么便宜?”

    女孩说:“我家在镇上有个小杂货店,平时卖东西就是这价钱。”说到这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有赚的。”

    我还想说什么,身后忽然传来女儿的哭声,原来,女儿在削苹果时,不小心削到了手。我急忙为她捏住流血的伤口。

    “阿姨,你稍等,车站花圃里有止血药。”男孩撂下这句话,一扭身冲进雨雾中,我一声“谢谢”还没有说出口,他已拿着一株青草从远处跑了过来。站定后,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草药止血消炎,效果特别好。他把青草揉碎,敷在女儿的伤口上。我找出创可贴小心地将女儿的伤口包扎好。

    “还疼吗?”他问。

    女儿摇摇头。

    男孩欣慰地说:“这草药叫七七芽,在我们这里很有名的。”

    “太谢谢了!”我由衷地称赞,“你们真是有善心的特别爱帮助人的孩子。”

    男孩和女孩脸上浮起一抹羞涩的笑容,女孩嘴快,说:“阿姨,你不知道,我爸爸一直有病,家里很穷,这些年我和哥哥上学全靠陌生的好心人资助,我们今天也没有做什么,比起别人给我们的,那真是太少太少啦。”

    说完,两人在蒙蒙细雨中挥手向我告别。

    我趴在车窗口,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影走了好远好远,心中满是深深的感慨。

    对于我来说,今天本来是一个困境交加,愁苦无助的日子,但因为偶遇这两个孩子,我的心久久地沉浸在温暖里。我多想告诉亲爱的小孩,善良开出的花朵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四处飘散,落土生根。在你们身上,我看见许多温暖的善良,已慢慢长成散发着馨香的美丽花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

材料二:宣传画:法治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交警治理闯红灯举措

群众观点

举措一:招募协管员硬看死守和“开关式”过马路。

举措二:让闯红灯者现场抓其他闯红灯者以及罚写一百遍“红灯停、绿灯行”。

举措三:通报单位、社区等“告家长”式的威慑办法。

举措四:人脸识别,现场锁定,曝光闯

红灯者的照片、姓名甚至部分身份证号码。

观点一:这些都是管理创新,应给予宽容和鼓励,要“不看广告看疗效”。

观点二:自创“新规”于法无据,涉嫌越权执法,而且有的可能会损害当事人名誉,泄露个人隐私,造成不良后果。

观点三:交警的探索创新和主动作为值得肯定,但是也亟须实践检验完善和法规跟进保障。

材料四:毋庸置疑,闯红灯需要严加整治。如果现行管理手段和处罚规定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说明确实需要管理和立法创新。……应立法赋予执法者必要的自由裁量权,明确自由裁量的量和度,为管理创新提供法律支撑、划定法治红线。同时,应加强调查研究和试点实验,将各地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创新举措及时完善规范并用法规“正名”固化,为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法制基础。

(摘编自徐建辉《创新治理闯红灯立法保障要跟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爹的篱笆,娘的园

张旭光

①那片菜园子,很犟。

    ②园子巴掌大,窝在一片工地旁,四面都是柏油路、高楼这样的硬骨头。对此,这园子全然不顾,软软灵灵、懒懒散散地兀自生长着,犟牛犊子一样。七月间,正是蔬果的天下。不大的菜园子,饱满,蓬松,葱绿,朗润,活气得很。那些瓜蔓,流烟一样,四处钻。有的向着青天使尽吃奶的力气,拼命伸展:有的与泥土抱作一团。篱笆关不住这些,却无处诉苦,无处告状。

    ③这是爹的篱笆,娘的园;这是娘的篱笆,爹的园。

    ④爹娘苦劳一辈子,把我和哥哥养得和浆果一般肉实,如今他们老了,老得像两枚秋黄的蝉蜕。即便如此,爹娘为了带孙子,还是远山远水地来到了这陌生的城市。我和哥哥在这南方小城上班,安家,生子,奔波,同住一个小区,装着城里人的样子,过着城里人的生活。从此,爹娘半生故乡,半生漂泊了。

    ⑤日子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儿子七岁了,侄姑娘也九岁了。娘住哥家,带孙女;爹住我家,带孙子。这么多年,爹娘的生活被绑得铁紧。买莱,做饭,浆洗,打扫,收捡,带娃。偶有空闲,爹娘相互走动一下,聊天,拌嘴。拌完嘴,两人红光满面,全然没个争吵的样子。除此之外,他俩大抵就是把光阴呆坐成故乡的云了。

    ⑥也不知打何时起,二老侍弄了一块菜园子。有段时间,娘身上有股子草木的汗味,裤脚上也零零星星地黏着泥土。一问,娘咯咯地笑:“找了块地儿,种菜。”然后,娘就一一唠叨开来:“以后都种上,芝麻、黄豆、玉米、土豆、白菜、番茄、大蒜、红薯、茄子、黄瓜、豇豆……”我听了也没搁心上,慢慢地便忘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厨房的案板上,放着一堆黄瓜、青椒、西红柿。这些蔬菜,生得丑,都是歪瓜裂枣,和大棚菜的整齐划一、漂亮不一样,都各按各的品性自然生长,农村范儿十足。晚餐时,我多吃了一碗米饭。一下子觉得娘把老家的菜园子背过来了,把我的根背过来了。

    ⑦有了菜园,爹娘陡然活泛开来。

    ⑧孩子上学后,爹娘平日里有了大把余闲。那日天热,蝉噤声,万物疲。爹起身,一脸享受地说:“去园子打篱笆。”娘说:“我去。”爹不让:“天热,你在屋里看电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间隙里,爹已经下了楼,他下楼的样子,很骄傲,仿佛整个城市都是他的菜园子,都是他的庄稼地。爹前脚走,娘后脚就跟过去了。

    ⑨雨天亦然。风雨再大,爹娘都要见缝插针地去菜园子看看。二老只要去过菜园子,回来后,定是一身春风。显然,他们的爱,在我这一百平方米的居室里,欢悦更多地养在了那块菜园子里。

    ⑩前段时间,孩子放暑假,爹娘回老家了。走时,他俩像脱笼的山鸟。故乡,大抵是等他们很久了。

    ⑪二老在身边的日子,心安,心定。爹娘一回去,心里的失落滋滋往外冒。爹娘走了,菜园子还在。我想去看看菜园子。

    ⑫那块园子,远远卧在那:那些蔬菜,远远瞅着我。

    ⑬农村人,你给他土地,他便能犁出一部无韵的《诗经》来。夏日向晚,薄风送着蔬菜特有的气息,一阵一阵。满园葱绿,挤得眼睛酸痛。繁密处,一垄一垄的青绿,叶叶相生相叠;简素处,几架虹豆,数挂青椒、紫茄,当真一个丰盈!这些蔬菜,鼓囊囊的,大概有一肚子话要和爹娘说。我握住一根小孩胳膊粗的黄瓜,有温度,爹娘的温度。有爹娘的地方,就有温度。爹娘前脚刚走,一地的野草后脚就长出来了。这些草怕爹娘,不怕我。野草在和蔬菜斗争,抢着地盘,它们和爹娘一样,给块地,便能活得精神。

    ⑭我想,爹娘还是更喜欢老家的菜园子。那一围一围的篱笆,对抗的不是野草,是那些狗,那些牛羊,那些鸡鸭。爹娘与它们斗,其乐无穷。故乡的菜园子不孤单,左边是盛菊婶子家的,右边是邦求伯家的,前头是礼和叔家的,后头是翠荣奶家的……爹娘和他们隔着浅浅的篱笆,聊着深深的光阴。

    ⑮晚风渐起,淡月清雅。我静立于菜畦之中,四周朦朦胧胧。一架暮色之下,我看见爹和娘边拔草,边唠嗑,时有欢笑声腾地而起。

    ⑯不知归乡的爹娘,是否在惦念着他们安放于此的篱笆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