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B、抒情 C、说明 D、议论
(2)、根据文意,最能体现“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一项是(    )
A、达摩面壁十年参禅悟道。 B、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格”院子里的竹子,硬想了七天。 C、屠呦呦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改进提取方法,终于成功创制青蒿素。 D、以上三项都是。
(3)、选出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    )
A、举作者的亲身经历证明只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 B、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C、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D、“新的”是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真正地”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最后的背影
                                                                                                               张秀超
      (1)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2)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3)“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4)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5)悄声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耳边还想着那句话:我在那边还种地。我的眼里流出泪来,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6)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7)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牛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8)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9)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10)“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11)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12)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13)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14)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15)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16)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17)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父亲临近生命的大限,而我这颗渴望开花结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没有父亲这座山的护佑下,景况该是何等的艰难!
      (18)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19)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20)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石头、铁、空气、水……形态不同,性质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最小单位都是原子。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发现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外围是电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好奇心驱使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知道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人们产生了一个新的看法: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可是,后来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在实验室里,在加速器中发现了更多的粒子,基本粒子的数量猛增到300多种,据新报道说达到了700多种。
        ②经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寿命很短,很容易转化为其他基本粒子。(根据分子间的作用力)把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另一类是强子。……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强子,科学家又在思考了: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吗?……这时候,科学家也只有发挥想像力了。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了一个“夸克模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知道了有夸克这种物质,那就得把它找出来。要把想像中的夸克变成真实的夸克并不容易,找了20年,也没有发现夸克的踪迹。人们有点泄气了。没想到1976年,旅美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发现了J粒子。J粒子的J与中文丁字非常相似,这也是给这种新粒子命名的妙处。新粒子的发现,引起了种种猜测,J粒子是不是第四种夸克?这一发现,又唤起了寻找夸克的热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亲情的芬芳

在一台省级卫视举办的家庭娱乐节目中,来自五个家庭的五对志愿者做了一个游戏——摸手认父。五位孩子被黑纱蒙住眼睛,面前是一个屏风,上面有五个恰好能穿过手的洞。五位父亲分别从屏风后面伸出一只手。节目充满了欢乐,在主持人“你确定吗?”的迷惑中,前四个孩子无所适从,换来换去,笑话百出。唯独最后一个小女孩,摸到第二只手就毫不犹豫地指定这是他的父亲。主持人试图误导她:“还是把五双手摸过一遍再下结论吧”。小女孩自信地摇摇头,黑纱摘下,父女拥抱在一起幸福地对视。

    为搞清楚小女孩是不是侥幸获胜,女主持人又进行了三次测试。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小女孩居然每次都准确无误地找到了父亲。那位父亲举起手,翻来覆去让大家仔细观看。大家失望了,那是一双平凡的手,与普通人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特别之处。主持人证实小女孩的手在每只手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两秒钟,所以小女孩与父亲的手接触时也没有作弊的可能。一位观众戴上小女孩蒙眼的黑纱试了试,结果什么也看不到。

    那么,小女孩为什么能准确的找到她的父亲呢?她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不知道哪只手是爸爸的,但是我知道哪种气味来自爸爸”。真是太神奇了,隔着一道屏风,还能分辨出不同人的体味,莫非小女孩有特异功能?在主持人连声追问下,小女孩才揭开了谜底,原来他爸爸喜欢抽烟,手上和身上总带着烟味,一闻到那股熟悉的烟味,她就知道哪位是爸爸。她还告诉大家,她妈妈下岗了,爸爸是位自由撰稿人,为了多赚些钱补贴家用,一天到晚坐在电脑面前,一边不停地敲啊敲啊,一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妈妈说烟吸多了会死人的,可爸爸总是不听。爸爸说他知道吸烟的危害,可是一旦戒烟,就要因为不能适应而好长一段时间写不出文章。虽然爸爸答应她写出一本畅销书以后就戒烟,但是她还是很害怕爸爸会突然死掉,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帮助爸爸快点出书,快点戒烟……小女孩的话还没说完,他父亲就一下把她抱在怀里。娱乐节目现场忽然变得鸦雀无声,显然大家都在回味着小女孩的话。良久,观众席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亲情其实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大爱,然而,大爱无形,大味必淡,亲情的真味往往不为人所察觉,但它确实就弥漫于生活的琐碎纹理之中,如暗夜幽兰一般,在我们身旁散发着淡淡的芬芳。别以为只有曲折离奇的舍身救子、寒屋薄舍里的相依为命才是亲情,平平淡淡的生活里面也有亲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那淡淡的芬芳才是亲情真正的气息,只是,不细心玩味,很多时候就会被忽视。小女孩是幸福的,小小年纪竟然如此分明地闻到亲情淡淡的芬芳,生命始于呼吸,还有什么比每时每刻呼吸着亲情的芬芳更幸福的事情呢?

阅读课文《说和做》(臧克家)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清菡的《荷不辜负》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越来越浓,热越来越重,荷,迎来自己最灿烂的年华,这时,去赏荷,恰恰好。

    金色的光线,瓦蓝的天空,静谧的湖水,还有河边的绿植,以及抒情的蝉声,一起为荷的出场搭建了舞台,又隆重又明媚,又热烈又阔大。

    荷不辜负。

    你看,它们多投入,撑起了绿色的裙,站直了娉婷的身,露出了涩涩的羞,只等清风一来,便要翩翩起舞了。那静谧的铺陈里,有撞到天边的力量,有超凡脱俗的风骨,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

    荷梗长,直,不蔓,也不枝,是需要怎样的一种风骨,才能站成如此的一条直线?那茶碗一样的杯盏里,盛满了金色的光,漾着或红的霞,或白的云。灼灼艳艳,却不妖媚,素素淡淡,却不媚俗,没有哪种花能把分寸感拿捏得如此好。

    一种干净而圣洁的气息,在湖面上氤氲、蔓延。这气息,圣洁如佛,厚重如墙,把世俗挡在了外面,是我想要的气息。我以低垂的姿态靠近,就像靠近一颗清高圣洁的灵魂,不敢出声,只想着和一支荷彼此打开,交换一下气息,然后,染一身荷的清香,然后,在这清香里沉醉……

    如果遇到微风,又恰在午后,一个人站在湖边,那简直就是在看一场盛大而又壮观的舞会了。绿色的浪,微微起伏;大摆的裙,翩翩舞动。而那袅娜的荷,如仙女,踩着风的步点,在摇曳起舞。这样的时候,你的一双眼睛,随便落在哪一处,都是落在美上。

    ①________________。那一日,他一定是着了长袍,背了双手,站在岸边的,他是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荷叶罗裙、芙蓉向脸、乱入池中,但,他闻歌始觉了。

    我却没有,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我,在北方粗犷的气息里,我能看见四季更迭的清晰轨迹,却缺席这样的生活场景,哪怕是我有强大而丰富的想象呢。莫名地,就羡慕起江南,可以有大片的荷,可以有繁忙的荷事,也可以有采莲的女子和采莲曲。

    ②________________。那一日,日暮低垂,月光微现,她坐小舟,握双桨,摇啊摇,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却还未尽兴,一颗诗意盎然的心,多少年了,还在荷花上,荡啊荡……

    ③________________。淡淡月色,田田荷叶,依依杨柳,幽幽如歌一般的清香,亲密如肩并肩的相守,薄薄的轻雾,斑驳的疏影,蝉声与蛙声的唱和,都能安妥一颗烦躁不安的心。看过了荷的眼,变得清澈了;走过了荷旁的脚,也不再沉重了。等他走完荷塘回到家门口,一切都无声息了,无声息了。

    烦躁里,在荷花跟前站一站、看一看,荷的圣洁便会爬满心房,那处子的眼神、匀称的呼吸,以及凉凉的质感,会让一颗夏一样纷繁的心安适宁静、清澈起来的。

    心里养着荷的人,心就会静,心静了,就风清云淡,就见宠不狂、遇辱不悲了。“清心恍惚微香触”,心清了,便处处是花香了。

    ④________________。他书屋旁有一溪,每至夏,荷叶翩翩,荷花婷婷,荷香袅袅,醉了季节,也醉了他。他极爱这荷,尤爱白荷,故取名为“濂溪先生”,我觉,“溪”是纪念,“濂”与“廉”谐音,是警示,更是照亮。荷,照见了他的洁身自好,照见了他的风骨,也照见了他的韵致。

    我一直觉得,荷是水举出的灯盏,照亮着世俗,也是自然布设的一个隐喻,提醒着人们。

    张大千说,画荷最易亦最难,最易入手,亦最难得神韵,而张大千是得荷之魂,荷花被他抽筋去骨,只剩下魂了。你看,他画的荷,飘逸的荷叶,千姿百态;传神的墨香,疏淡有致;那荷叶、荷花,气势不凡,水墨淋漓,尤其是那荷梗,长而直,一笔到底,一气呵成,凝练而不滞,华资而不枯。据他自己说,在书桌前,边走边画的。

    他一定是把荷养在心里了,只有从心的根须上长出的荷,才会这样有魂,又宁静又惊鸿,又朴素又艳丽。

    ⑤________________,他给自己取号为“青莲居士”。“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浪漫如他,多情如他,面对荷,他是要省其曲折,而直抒胸臆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这该是怎样的浪漫呢?一个大男人,手把芙蓉花,亦步亦趋,翩然起舞,不是爱到醉,是不会有此举动的。

    我也尤喜荷,喜它的纯净无瑕,喜它的洁身自好。在纷杂的世俗里呆久了,必然要染上一些俗气的,可荷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纯净,还不妖不媚,这需要多大的自我克制呀!百花中,唯莲做到如此极致!

    故,我给自己取笔名着一“菡”字,目的在于提醒,也是照亮。

    我们注定与这俗世藕断丝连。我爱着这俗世,也爱着这荷。唯愿,自己在这俗世里,活成一支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