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尘埃深处是繁花》一文,完成小题。

    尘埃深处是繁花

        ①那天交完班,我刚从一间病房走出来,就看见候诊区坐着一位白皙如莲的女子:姣好的面容,优雅得体的举止,她正在回答医生的问话。我走过去的时候,再次被她的美吸引,于是我多看了一眼.正好她也回过头看我,她的双眸澄澈纯净,如一汪清泉。

        ②做了相关检查,我知晚了她叫乔雅。她住进了VIP病房,她说常常失眠,有时候头晕,天旋地转。输液的时候,她躺在病床上,一边撒娇一边和母亲说笑。中午时分,父亲来送饭,一家人在病房里共进午餐,吃穿用度尽显阔绰。

        ③病房里的很多病人,都是面色苍白,一副病快快的神态,而她却不同,除了输液的时候睡着,但凡醒的时候,神采奕奕,妆容精致。爱嚼舌根的同事说,她命好,人长得漂亮,家世背景又好,语气里带着羡慕和嫉妒。谁说不是呢,她的确是个完美的公主。我后来知道了她的隐私:她是某艺术学院的一名优秀的钢琴老师,是学生心中的女神。科里的护士姐妹们越发羡慕嫉妒。我每逢进病房看见她,内心除了被她周身散发的气质吸引外,更多的是嫉妒:她有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很好的工作、富裕的家庭、爱她的父母……一个女孩子该有的她都有了,而我除了自卑什么也没有。我每每想到这些,心绪难平。

        ④一天,我夜班巡房:大概十二点了,她的病房里还亮着灯,我推门进去,眼前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

        ⑤乔雅坐在床沿上,手里拿着一个假肢正往墙角放,她右膝盖之下是空的!看见我一脸的震惊,她下意识地用被子盖住自己,冲我笑笑。我尴尬地不知说什么好,竞呆呆地站在那里。这是乔雅先说话,打破了僵局,“吓着你了吧,平时我不住病房,除了主管医生,没人知道我的秘密,明天要做一项检查,我怕来不及,就住在医院里,竞被你看见了。”她说完还是笑着,反而是我像做错事的孩子。我胡乱说了几句赶紧出来,内心汹涌澎湃,更多的是怜惜。怎么会这样呢?她明明是个完美无瑕的公主。我望向窗外,黑暗中,一切都在夜幕中静谧安睡,唯有天边那一丝光亮,是一颗星在乌云后,若隐若现。

        ⑥心里惦记着她,我竟不知不觉又来到她的病房。她问我,能不能陪她聊一会儿。与其说是聊天,不如说是她为我刚才的震惊做一些解释,她说很少有人知道有关她假肢的秘密。

        ⑦她从三岁开始学跳舞,成为舞蹈家是她最执著的梦想。可是上初中后,一次意外触电,右腿从膝盖下被截肢。那年才十三岁的她,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几次自杀,几次都死里逃生。最后一次,她偷喝了家里的杀虫药,幸好被父母发现,及时送到医院,出院后落下了手抖的毛病。后来父母多方打听,找到一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说明病情后,老中医什么都没说,只是揭开自己的白大褂,她看见,他只有一条腿!他说:“人活着,不是靠双腿,靠的是一颗完整的心。我只有一条腿活得好好的,你还比我多半条腿呢,怕什么?你还可以有梦想去实现啊。”从那以后,她便常常去老中医那里,不只是看病,更是疗心……再后来她就成了现在的自己。

        ⑧说完,她淡淡地笑笑,而我似乎看见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她,在我眼前诉说别人的故事。是啊,如果不是偶然看见,在我心里、眼里,她依旧是那个只会撒娇、文静漂亮的公主。而此刻,我似乎看见那些她曾经的遭遇和磨难,凝聚成一股钢铁般的力量,让她坚强,让她更加绽放。

        ⑨她睡着了,脸上满是笑意。我悄悄退出房间;走在走廊的尽头,心绪难平。

        ⑩窗外,天遗有一颗星,异常耀眼,像眼睛,注视着大地,带给深沉无助的黑夜一方光亮,也给黑夜里迷路的人们一抹希望。慢慢地,我看见天边泛起了鱼肚白,黎明来了。那一刻,我内心的迷茫也似晋慢慢退却,一点点被一束光照亮,那些难以启齿的磨难和曾经以为的绝望,慢慢变成了希冀。

        ⑪是的,繁华尽头有悲凉,尘埃深处是繁花。

    (1)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 选文第③段和第⑨段写到“心绪难平”,前者写“我”的不满,设下悬念;后者写“我的释然,照应上文,解开悬念。 B . “我”是文中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感受贯穿全文始终,第一人称的运用能够增强文章的亲切感、真实感。 C . 选文第⑦段老中医说“人活着,不是靠双腿,靠的是一颗完整的心”的意思是人活着不怕肢体的残缺,靠的是心灵的完美。 D . 结尾第11段“是的,繁华尽头有悲凉,尘埃深处是繁花”与标题相呼应,结构严谨。“是的”意在强调,引发共鸣。
    【答案】
    (2)选文以“尘埃深处是繁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3)选文第③段极力写乔雅的美、父母的疼爱和家境阔绰,有什么用意?
    【答案】
    (4)请结合文章中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80字以内)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9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十七岁
    龙应台
    ①我到剑桥演讲,华飞从德国飞来相会。西斯罗机场到剑桥小镇还要两个半小时的巴士车程,我决定步行到巴士站去接他。细雨打在撑开的伞上,白色的鸽子从伞沿啪啪掠过。走过一栋又一栋16世纪的红砖建筑,穿过一片又一片嫩青色的草坪,到了所谓巴士站,不过是一个小亭子,已经站满了候车躲雨的人。于是我立在雨中等。
    ②两只鸳鸯把彼此的颈子交绕在一起,睡在树荫里。横过大草坪是一条细细的泥路,一排鹅,摇摇摆摆地往我的方向走来,好像一群准备去买菜的妈妈们。走近了,才赫然发现她们竟然不是鹅,是加拿大野雁,在剑桥过境。
    ③接连来了好几班巴士,都是从西斯罗机场直达剑桥的车,一个一个从车门钻出的人,却都不是他。伞的遮围太小,雨逐渐打湿了我的鞋和裤脚,寒意使我的手冰凉。可是,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等候一辆来自机场的巴士,里头载着自己十七岁的孩子,挺幸福。
    ④他出来的时候,我不立即走过去,远远看着他到车肚子里取行李。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感觉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所取代,棱角分明。他发现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却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地还记得他婴儿时的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
    ⑤我递过一把为他预备的伞,被他拒绝。“这么小的雨。”他说。“会感冒。”我说。“不要。”他说。细细的飘雨濡湿了他的头发。
    ⑥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
    ⑦放晴后,我们沿着康河散步。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蕤茂盛的野花覆盖了整个草原。这野花,不就是《诗经》里的“蘼芜”,《楚辞》里的“江离”?涉过浓密的江离,看见水光粼粼的小溪里,隐约有片白色的东西飘浮──是谁不小心落了一件白衬衫?
    ⑧走近看,那白衬衫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脖子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独自在玩水的影子。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一旁看着我泫然欲泣的样子,淡淡地说:“小孩!”
    ⑨到国王学院对面吃早餐,典型的“英式早餐”送来了:炒蛋、煎肉、香肠、蘑菇、烤蕃茄……又油又重,我拿起刀叉,突然失声喊了出来:“我明白了。”
    ⑩他看着我。
    ⑾“原来,简单的面包果酱早餐称做‘欧陆’早餐,是相对于这种重量‘英国’早餐而命名的。”
    ⑿他笑也不笑,说:“大惊小怪,你现在才知道啊!”然后慢慢地涂果酱,慢慢地说:“我们不称英国人欧洲人啊,他们的一切都太不一样了,英国人是英国人,不是欧洲人。”
    ⒀走到三一学院门口,我指着一株瘦小的苹果树,说:“这号称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他说:“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
    ⒁经过圣约翰学院,在一株巨大的栗子树上我发现一只长尾山雉,兴奋地指给华飞看──他却转过身去,离我五步之遥,站定,说:“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
    (选自《目送》有删改)
    ①龙应台:台湾地区著名女作家。 ②华飞:作者的儿子。 ③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她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释】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保管一百个人中一百个人不知道。但那却是一个不坏的地方。这名字先就是一个不坏的名字。据说从前(宋时)有个姓周的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这个故事也是一个不坏的故事。假使你乐意搜集,或也可编成一本小书,交北新书局印去。

        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也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早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围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的。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黑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在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只有一层使我愤恨。那里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几乎全闪闪烁烁的是疟蚊子。我们一家都染了疟疾,至今三四年了,还有未断根的。蚊子多,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美中不足了。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高铁时代”已到来

    王瑞良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在试运行时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一广州”动车纽就是由四组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四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俗称“子弹头”),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

    【答案】

    (2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邂逅石榴花作家驿站

    王永波

    ㅤㅤ①家乡淮安的盐河之畔,碧波轻漾。静谧的午后,我与故友坐于盐河边斑驳石凳之上,电吹管吹奏的旋律悠扬,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帷幕,唤醒沉睡的记忆。就在这时,我不经意间抬头,视线所及之处,尽是那热烈绽放的石榴花,它们似乎如同古代诗人笔下的佳人,穿越千年的风尘,静静地在此等候着我们与她的邂逅。

    ㅤㅤ②我细细端详着每一株石榴花,她以一种不加掩饰的傲骨之姿展现在我们面前。形若灯笼,又似佳人轻解罗裳,每一瓣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花瓣层层叠叠,宛如古代仕女细致折叠的扇面,既精致又不失大气。又似是古代仕女手中半遮面的团扇,既含蓄又奔放。每一朵花都真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红得热烈,却又不失温婉,恰似一树珊瑚映日红,繁星点点绣罗衣。

    ㅤㅤ③石榴花的色彩,应该说是夏日里最炽烈的诗篇。那红,不是轻描淡写的桃红,亦非深沉内敛的酒红,而是如火如荼、直击人心的石榴红。这红,犹如“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生机勃勃,仿佛是大自然中最绚丽的一抹,宣告着盛夏的到来,让人不禁想起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ㅤㅤ④石榴花的味道,虽不及果实的酸甜诱人,却自有一番清雅的芬芳,不似玫瑰那般浓烈,也不像茉莉那样清淡,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如同老友重逢时那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温馨而又熟悉。微风吹过,隐约间仿佛能捕捉到一丝丝青涩与芬芳,那是大自然对春日告别的呢喃,也是对夏日来临的预告。这香气,似乎在诉说着“花香不在多,一缕足矣”的人生哲理,提醒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淡然。

    ㅤㅤ⑤石榴花不仅美在形、色、味,更贵在其生长与用途之中蕴含的生命哲学。你看她不择地而生,无论是贫瘠的山野还是繁华的市井,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在盐河水的滋养下的石榴花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正如古人云:“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ㅤㅤ⑥石榴花凋谢后,结出的果实更是甘甜多汁,象征着历经风雨后的甜美收获。就连现代,石榴花的形象也频繁出现在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中,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勇敢追求生活的热烈与多彩。

    ㅤㅤ⑦此刻,与故友对坐,电吹管的旋律与榴花的绚烂交织,望着这一树繁花我不禁思考,石榴花何尝不是人生的缩影?她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坚韧不拔,绽放自我,即便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要努力盛开,因为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岁月辜负。正如石榴花终会结果,人生中的每一次坚持与付出,也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丰收季节。正如古诗所言:“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ㅤㅤ⑧榴花照水疑是火,岁月如歌共徜徉。在盐河之畔的这场偶遇,不仅仅是与石榴花的邂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宁静与自省。电吹管的乐音将渐渐远去,但石榴花的美丽与她所启示我们的人生哲理,却如同盐河之水,悠悠流淌在心间,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

    (选自《作家驿站》

    2024.

    6.6,有删改)

    阅读理解

    材料一:

    鲁智深

    武松

    A.鲁达状元桥下拳打 ____;

    a.武松狮子桥下斗杀西门庆。

    B.五台山,醉打金刚;

    b.景阳冈,醉打大虫。

    C.鲁达打周通,越醉越有本事;

    c.武松打 ____,亦越醉越有本事。

    D.鲁智深____;

    d.武松轻抱大石墩。

    E.十字坡,鲁智深被麻翻;

    e.十字坡,武松算计孙二娘。

    F.生擒方腊,浙江坐化,是大圆满。

    F.战场失臂,六合寺当闲散道人,也算残缺中的小圆满。

    材料二: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定睛看时,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武松心想:____)。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材料三:

    另一个人

    博尔赫斯

    事情发生在1969年2月,地点是波士顿北面的剑桥。

    那是上午十点钟光景。我坐在查尔斯河边的一条长椅上。灰色的河水夹带着长长的冰凌。河流不可避免地使我想到时间的流逝。

    我的长椅的另一头坐着另一个人。我宁愿独自待着,但不想马上站起来走开,以免使人难堪。另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吹起了口哨。

    乐曲的调子把我带到一个已经消失的院落,想起了多年前去世的阿尔瓦罗·拉菲努尔。接着他念起词句来。那是开头一节十行诗的词句。声音不是拉菲努尔的,但是学拉菲努尔。我惊骇地辨出了相似之处。

    我凑近对他说:“先生,您是乌拉圭人还是阿根廷人?”

    “阿根廷人,不过从1914年起我一直住在日内瓦。”他回答道。

    静默了好久。

    我又问:“住在马拉纽街十七号,俄国教堂对面?”

    他回说不错。

    “那么说,”我蛮有把握地说,“您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也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们目前是1969年,在剑桥市。”

    “不对,”他用我的声音回答,声音显得有些遥远。过了片刻,他坚持说:

    “我现在在日内瓦,坐在罗丹诺河边的一条长椅上。奇怪的是我们两个相像,不过您年纪比我大得多,头发也灰白了。”

    我回说:“我可以向你证明我不是瞎说。我可以告诉你陌生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那幢房子里有一个银制的马黛茶罐,底部是盘蛇装饰,是我们的曾祖父从秘鲁带回来的。鞍架上还挂着一个银脸盆。你房间里的柜子摆了两排书。”

    他回道:“这些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我在做梦的话,你当然知道我所知道的事情。”

    他反驳得有道理。

    为了让他和让我自己安心,我装出绝不存在的镇静。我对他说:“我的梦已经持续了70年。说到头,苏醒时每人都会发现自我。我们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只不过我们是两个人罢了。你想不想稍稍了解一下我的过去,也就是等待着你的未来?”

    他不做声,但是点头同意了。我接着说:“我不知道你写了多少本书,只知道数目太多。你写的诗只讨你自己喜欢,写的短篇小说又太离奇。”

    我发现他根本不注意听我讲话。我见他手里捏着一本书,我问他是什么书。我问他是什么书。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邪恶的人》,这位俄罗斯大师,比谁都更了解斯拉夫民族灵魂的迷宫。”他不无卖弄地回答。

    我问他在写什么,他说他正在写一本诗,书名打算用《红色的颂歌》或者《红色的旋律》。并说他的诗集要歌颂全人类的博爱。

    我陷入沉思,接着问他是不是真的对所有的人有兄弟之情。比如说,对所有的邮递员,所有的潜水员,所有无家可归的人,所有的失音的人等等。他对我说他的集子谈的是被压迫、被遗弃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文学,不过我谈的无非是常向新闻记者们谈的话题。我的另一个我喜欢发明或者发现新的隐喻,我喜欢的却是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人的衰老和太阳的夕照,梦和生命,时间和水的流逝。

    我回想起先前他曾热切地重复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短诗,惠特曼在其中回忆了他与人同享的、感到真正幸福的海滩上的一个夜晚。

    “如果惠特曼歌唱了那个夜晚,”我评论说,“是因为他有向往,事实上却没有实现。假如我们看出一首诗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叙述一件事实,那首诗就是成功之作。”

    他朝我干瞪眼。“您不了解,”他失声喊道,“惠特曼不能说假话。”

    半个世纪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平白无故的。

    我们两人兴趣各异,读过的书又不相同,通过我们的谈话,我明白我们不可能相互理解。我们不能不正视现实,因此对话相当困难。每一个人都是对方漫画式的仿制品。情况很不正常,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说服和争论都是白费力气,因为它不可避免的结局是我要成为我自己。

    我提出第二天再见面,在两个时代、两个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碰头。

    他立即答应了,他没有看表,却说他已经耽误了时间。我们两人都没有说真话,每人都知道对方在撒谎。我对他说有人要找我。

    我们没有握手便告了别。

    第二天, ____ 。

    (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