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铁锤

张中杰

    “砰!”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能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汗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着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轮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呦,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宇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伯,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竞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2)、“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他们各自的用意。
(4)、请简要分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 , 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鹦鹉鱼的睡衣
      ①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②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③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④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
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⑤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⑥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选自《意林》)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沉默如此美好

陈风波

    ①金色的夕阳轻抚着农家小院。石榴树上,拳头大的石榴,青里透着红,红里透着黄,有的还裂开了嘴儿;老枣树上,硕果累累的大枣似红色玛瑙缀满枝头,枝蔓伸向了屋檐;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满了屋顶……

    ②这幅美丽的画卷,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温馨,美得让人心醉。

    ③院子里的屋檐下,一毛驴车的玉米棒子,一个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从车上把玉米棒子装到箩筐里,房檐上站着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像是爷爷、父亲、孙子,三个人用绳子往上提玉米棒子。

    ④不知为什么,满头白发的爷爷,一边装筐一边吵吵嚷嚷,快语速、大嗓门、急躁而生气的表情,与这个农家院温馨的景色显得不太和谐。一会儿嚷着干活太慢,一会儿吵着说不会干,又一会儿说自己年轻时能把一麻袋玉米棒子扛到房上去……嘟嘟囔囔、吵吵嚷嚷。

    ⑤孙子终于不耐烦了,刚要张嘴,父亲眼睛一瞪:“好好听爷爷把话说完。”气氛平静下来,父子俩边干活边继续听爷爷嘟囔着,偶尔还说一句“您说的对”“是这样的”之类安慰的话。

    ⑥一毛驴车的玉米棒子都提到房顶上去了,老人还在唠叨。父亲和儿子挑着最大最红的大枣摘了两大把,从房上下来把枣洗得干干净净递给老人:“爷爷,咱家这棵老枣树结的枣儿又大又甜,您尝尝?树还是老的强。”

    ⑦父子俩夸赞着老枣树,却给老人竖起了大拇指。老人停止了嘟囔,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儿子和孙子。脸色瞬间“阴转晴”,笑呵呵地把儿子和孙子的大枣各咬了一口:“甜,真甜啊!”

    ⑧红彤彤的大枣,又大又红的石榴,黄灿灿的玉米棒子,金色的夕阳,笑容绽放的白发老人……

    ⑨这是我欣赏到的最唯美的画意,聆听到的最优美的沉默,品读到的最动人的诗情。

    ⑩“孝顺决不仅仅是让老人衣食无忧,有时候能够平心静气地听听父母嘟囔和唠叨,也是一片难得的孝心。八十多岁了,还能听一听父亲的训斥,难道不是幸福的事吗?”脑海里,每每忆起父亲的话,我的心都会被潮湿的泪水温暖着。

    ⑪在那幅唯美绝伦的画卷中,分别是爷爷、父亲和我。

(选自《2016中国年度作品•散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