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有刪改)

(1)、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的不断恶化警醒人们选择低碳生活。 B、文章从碳足迹的角度谈什么是低碳生活。 C、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D、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提高碳排放。
(2)、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3)、再举两个日常生活中反映“低碳生活”的例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阅读《橘子酸,橘子甜》。完成下列小题。

橘子酸,橘子甜

马国福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那一幕。

    冬天的时候,母亲生病了,城里的一个亲戚拎着几个橘子来看望。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于乡下的孩子而言.能吃到一颗水果糖就已经很幸福了,如果能吃到甜甜的橘子,那无异于过一个盛大隆重的节日。

    亲戚走后.睡在床上的母亲让哥哥拿来那一兜橘子。我知道。她要给我们兄妹分橘子。人小心大,排行最小的我,贪婪地盯着那盘放在瓷碟子里的橘子,昏暗的灯光下,橘子光芒四射。诱得我口水一阵阵在胃里翻江倒海。我是多么希望母亲把那最大的橘子给我啊。我用舌头舔着因为冬季的干燥而起皮的嘴唇,一会儿望着橘子,一会儿望着母亲,祈求的眼神如丝一样,越扯越长。

    母亲慈爱地摸摸我的后脑勺,给了我一个很小的橘子。我小心翼翼地接过橘子,委屈的眼泪掉了下来:我是多么希望得到很大的那个橘子啊。我没有立即吃掉这个橘子,我想把它带到学校。晚上睡觉时我把橘子紧紧地攥在手心,舔着冰凉的橘子皮,不知不觉睡着了。

    那时候上学很早,天还没有亮就要早早起床到学校。没有人给我们做早饭,我们的早饭就是两个放在蒸笼里的馒头。厨房里的灯坏了,在黑暗中我将手伸进蒸笼,我摸到的不是柔软的馒头,而是一个冰凉的大橘子!这让我无比欣喜,我想是母亲特意给我留着带到学校吃的,我将手又伸到里边,摸到的是一个小橘子,再摸,是一个馒头。拿大橘子还是小橘子,我犹豫不决。在兄妹当中我的地位并不高,学习并不好。大橘子肯定是留给经常帮着干家务、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姐姐吃的,内心的贪婪使我将大橘子装进书包。

    在课堂上我无心听老师讲课.满脑子全是诱人的橘子味道,我盼望着早点下课,心里默默数,一秒。二秒,数到六十秒,又从一秒重新数到六十秒,周而复始,以此计算下课的时间。愣愣怔怔中那个橘子如同长了翅膀的燕子,飞向我空洞的胃部。

    终于等到下课了,我迫不及待地拿出那个橘子,躲到无人的角落,像科学家用显微镜审视肉眼看不见的化学物质一样观察橘子。我想吃,但又舍不得吃,不敢吃。最终,我把那个橘子放进书包,带回家,又悄悄放到蒸笼里。

    晚上,母亲把我们兄妹五个叫到跟前,她表扬大姐,说她懂事,爱怜弟弟,把大橘子主动放到蒸茏中,留给弟妹吃,而自己却舍不得吃。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姐姐和哥哥把各自的橘子全部捧了出来,说:“妈,你身体不好,这是留给你吃的。”他们把带有体温的橘子又交给了母亲。

    母亲把大橘子分成几瓣,把最大的一瓣给了我。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姐姐。我们分享着冬夜里的温暖和甜蜜,仿佛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大橘子酸酸的,根本没有我所预想的那么甜。母亲看穿了我们的心思,又接连剥了几个小橘子。我只顾自己,接连吃了几瓣,果汁从嘴里流了出来,那个甜哪,仿佛渗到了骨头里。姐姐吃得很慢,她说:妈,你也吃吧,小橘子可甜了!等到盘子里的橘子只剩一瓣时,我才发现,母亲没有吃一点。母亲说,好好念书,长大了你们天天有橘子吃,想吃多少吃多少。

    我暗暗发誓,努力学习,长大了考上大学,有了钱让全家人天天吃又大又甜的橘子。

    第二年姐姐考上了一所师范。三年后她有了工作,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她买了好多橘子。就在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橘子时。姐姐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有的人拿到大的就抱怨酸,拿到甜的就抱怨小。还记得几年前我们吃橘子的情景吗?当时我拿到小橘子,我就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就感谢它是大的。”

    突然间我明白了姐姐的心。此后,我不再抱怨,也不再贪玩,我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现在,有了钱,可以随时吃到新鲜的橘子了,但是我总吃不出多年前的味道。我不再迷恋橘子,但多年前那盘橘子一直闪亮在我的心灵深处。

    橘子甜,橘子酸。甜里头裹着酸,酸里头流着甜……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远行的苹果

任随平

    ①文化广场上,满载苹果的四辆大货车同时启动,送行村民的欢呼声霎时间充满广场——全村二十吨红富士苹果将远销尼泊尔。

    ②目送车辆出村后,村民们再次回到文化广场。驻村干部刘站长紧紧握住村主任六叔的手,对中湾村苹果走向国外表示祝贺。六叔转身向广场村民代表深深鞠了一躬,抬起头那一刻,我看到六叔眸中满含泪花。我知道,这泪花中最为硕大晶莹的一颗,当属广大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这财富里,有汗水,有辛劳,也有政府连片种植的谋划和引导。

    ③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听父亲讲,我出生那年土地包产到户,土地贫瘠,父亲弟兄六人一年辛苦劳作后仍是生活拮据。我四岁那年,父亲弟兄六人经过商议,共同承包村里十亩山地苹果园,实行统一管理,分户劳作。那年中秋节,父亲从山上带回一黄挎包“国光”苹果,我们一家人就着昏黄灯光分食苹果。我和姐姐每人分得一颗大苹果,谁也舍不得吃,将半红半绿的苹果拿在手中,摩挲着,把玩着,似乎端详一件宝物。父亲看着我们,意味深长地说:“真正要改变贫穷,还是要从想法开始,这不,刚刚承包了果园,孩子们就能吃到新鲜苹果了,秋后,苹果卖了还能有个好收成!”那一晚,整个屋子始终飘荡着苹果馨香,似乎每一缕游动的空气送过来的都是芬芳和甜蜜。

    ④那一年,苹果成熟,满园飘香却增添了父亲他们的愁眉。一百多公里的羊肠山道,蜿蜒曲折,龙卷蛇形,加上那段时间阴雨绵绵,拖拉机到不了果园,附近镇子上的果商没法运输收购。父亲弟兄几个只能每天晨起采摘两架子车,艰难地行走在弯弯曲曲、陡峭无比的山路上,人力运送到镇子上去卖。无尽缠绵的雨水把崎岖的山路拨弄得更是险象环生。好几处弹石路段被雨水冲毁,层出不穷的滑坡常常会阻断道路,阻塞交通。但父亲他们每天就这样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如蚂蚁搬家,把苹果输送出山村。最终,我家换取了七百五十元的“天价”收入。

    ⑤后来,看到父亲几人尝到苹果种植的甜头,有村民也开始零星栽植苹果树,没几年,苹果开始挂果,多多少少有了额外收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上世纪末,政府经过多方勘测论证,决定在全县推广苹果连片种植,山东烟台的红富士种苗来到村里,覆膜、修剪培训费用由政府投资,村民们喜出望外,劲头十足,因为切切实实走上一条致富之路。近几年,村级道路由国家投资全部硬化,货车能开到田间地头。每年深秋时节,苹果成熟,尤其是“国光”苹果经霜而红,一颗颗似羞红了脸,于繁茂的绿叶间躲躲闪闪,果香溢满园。

    ⑥冬季修剪,春季施肥,夏季套袋,深秋采摘,冬闲时节培训学习,苹果种植管理走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之路;政府牵头,村级合作,果农与果商定价,苹果销售走出一条水到渠成的销售之路。而今,苹果已成为甘肃静宁农民创收的一张标签。每当春日暖风和煦,徜徉在静宁大地的每一处山野,仿若置身辽阔的苹果花海,清幽而淡雅,馨香染肺腑,洁白的苹果花犹如舞动双翅的蝴蝶,蹁跹而舞,令人遐思万千。

    ⑦秋风劲吹,每一枚果叶都带了浓浓秋阳温暖的问候,飒飒而落,像一枚枚熟透了的金币,落在大地怀抱里,亦落在父老乡亲融融的胸襟里。明春,必将花香馥郁。

(《人民日报》2019年01月09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