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4课《真正的英雄》同步练习

《真正的英雄》中,“如此”一词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最美的补考
        ①大二那年寒假,春节将近的时候,接到学校的通知,我有一门专业课在期末考试中没有及格,需要提前几天返校参加补考。这让我很苦恼,返校后怎么有脸面见同学呢?而且还不敢和家里人说,他们一直以我为骄傲,如果知道我在大学里的成绩这样,一定会很伤心失望的。
        ②年也没有过好,本来每年都要给同学们打电话拜年的,可是今年却不敢,怕他们问起自己的成绩。过了初五,离开学还有7天的时候我便返校了。我要好好地学几天,如果补考再过不去,此门功课被挂,那人可就丢大了。
        ③学校里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看来今年补考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在家里舒舒服服地过年呢!我根本看不进去书,耻辱和恐惧包围着我。第二天下午,班里有4个同学也来了,这让我大为惊奇。他们告诉我也是来补考的,而且和我是同一门课程。我立刻长出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原本以为只抓了我一个补考呢!这回有人做伴儿了,我们立刻开始投入到复习之中,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学习热情高涨。我很庆幸能有这4个同伴,否则我根本不可能静下心复习。
        ④补考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前一天晚上我们睡得早,养精蓄锐,以期在考试中有好的精神状态。他们与我不在同一宿舍,分别时互相祝福了一番。一大早我就走进了考场,还不见那几个人的身影。过了一会儿,考场里人差不多来齐了,可仍然不见那几个同伴,我有些急了。这时两个监考老师走了进来,环视了一下考场,说了声“人都到齐了”便开始分发试卷。我暂时忘却了疑惑,开始答题。由于复习得全面,那些题对我来说简直是轻车熟路,不到一小时就答完了,估计不得满分也差不了多少。虽然补考的成绩再好也只能算及格,可我还是很激动。
        ⑤从考场出来,我发现他们4个正站在门外等我,见我出来,忙过来问我考得怎么样。我冲他们做了个胜利的手势,问:“你们怎么没来考试?”他们相视一笑,说:“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被抓补考。我们班只有你被抓补考了,我们怕你一个人在学校难过,便早早地来陪你学习。你不会生我们的气吧?”我的眼睛霎时就湿润了。放弃了与家人在一起团圆过年,过来陪我学习,他们平时与我的关系很一般,可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他们伸出了温暖的手。我拥住他们久久不语。
        ⑥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次补考,记得那4张真诚的脸。那份美好的情谊,那些美丽的感动,足以让我回味一生一世。
                                                                                                                                                                                                                (选自《少年文摘》)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阅读陈永林的《爱之链》,然后答题。

    小树是个让所有教他的老师都头痛的学生,他的调皮捣蛋在全校出了名。他不是把只癞蛤蟆放在女生的书包里,就是在前排同学的凳子上放块尖石头。老师也向小树的父母告过状。老师一告状,小树就得挨父亲一顿打。可小树死猪不怕开水烫。小树说:“牙一咬,就熬过去了。”

    但小树念五年级时,新调来一位林老师,林老师是女的,且是班主任。

    小树想给林老师一个下马威。

    林老师上第一节课时,一推门,小林放在门上面的扫帚就掉在林老师的头上了。奇怪的是林老师并没有生气。林老师笑着说:“我知道这扫帚是谁放的。”同学们的目光都落在小树身上。林老师顿了顿,说:“这位同学极聪明,如若他把玩恶作剧的聪明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定会很好的。”

    林老师接着就上课,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只是放学铃响后,林老师说:“小树,你去我办公室一趟。”

    小树进了林老师的办公室,林老师从小树的头发上捡起一片纸屑,扔了,又抚了小树的头,笑着说:“小树,你怎么这么调皮?就像我弟弟一样。小树,你准很奇怪我上课时为什么没训你?说实在的,我不忍心,因为我爱你。”

    小树噙在眼里的泪水哗哗地淌下来了。

    小树很快变成了一个好学生,学习成绩也刷刷地往上蹿。

    这天,小树放学回家,见地上一地的饭菜,地上还有摔碎的碗和盘子,家里还有一股酒味,小树的母亲坐在沙发邀上哭哭啼啼的。小树知道喝醉的父亲又同母亲吵架了。

    小树拿来扫帚扫干净了地上的饭菜。鞋都没脱的父亲躺在床上骂骂咧咧的,小树帮父亲脱掉鞋袜,给父亲盖上被子。小树又泡了一杯浓茶,小树曾听父亲说过浓茶可以醒酒。可小树端茶给父亲时,父亲的手一挥,骂:“你想毒死我?”茶杯盖就碰在小树的额上,茶杯也掉在地上,滚烫的茶水洒了小树一身。小树感到额头辣辣地痛,手一摸,一手的血。

    第二天,父亲的酒彻底醒了。父亲摸了一下小树的额头问:“还痛吗?”

    小树摇摇头:“不痛。”

    “恨我吗?”父亲的语气里满是内疚。

    “不,爸爸,我爱你。”

    父亲的眼里涩涩的,父亲忙低了头,父亲怕小树看见他眼里的泪。父亲说:“我从今天起就戒酒。”

    没过多久,小树的父亲同母亲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事又吵了一架,吵架没好话,两人啥绝情的话都说出来了。后来父亲狠狠地打了母亲一巴掌。

    母亲再不出声,进了房,关了门,把门反锁了。

    父亲只有同小树挤在一床。

    半夜时,父亲敲门,母亲却不开门。父亲说:“你开门,我有话对你说。”

    母亲仍不开门。

    父亲颤抖的语气里满是哀求:“开门,开门呀,我求你开门。我错了,我爱你呀!”

    门终于开了。

    父亲说:“对不起,我不应该打你。我,我爱你!真的,真的很爱你。我的脾气太暴躁了,总惹你伤心,我再也不会了,原谅我!”父亲说着把母亲紧紧搂在怀里。

    母亲的拳头不停地捶在父亲的肩上。母亲哭着说:“我恨你,恨你,恨死你了。”

    两人紧紧拥在一起。

    后来,母亲对父亲说:“你如没说你爱我,我就不会开门,那你也看不见我了,我的遗书都写好了。我以为你不再爱我了……”父亲的心针扎一样痛。

    父亲又紧紧地、紧紧地把母亲抱在怀里,生怕母亲从他怀里飞了似的。

(摘自《北京晚报》2004年2月2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采春

乔忠延

       ①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

       ②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

       ③忽一日,地皮软了。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张开了黄翅翅。春天却怎么早已悄无声息地来了。

       ④好啊,春来了!

       ⑤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

       ⑥采春!

       ⑦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得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

       ⑧还有人比他们,比她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的春天……

       ⑨凡人采回的绿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花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原文有删减)

阅读

南瓜甜是乡愁浓  

郭震海

①中国的北方,金色的秋天是最迷人的,通透的蓝天下,壮阔的原野上,遍地是金黄,就连行走的风都是甜的。

②霜落,风起,秋粮入仓。此时的农人们紧张的脚步开始放缓,清收“余粮”。这里所谓的“余粮”,不是五谷,而是能耐得住落霜的蔬菜,比如说南瓜。

③南瓜在太行山区算不上主产,但很丰盛。只要春天播下几颗瓜种,无须刻意去照料,秋天就能收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为: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本可结数十颗,其色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可留至春。

④记得孩童时,在乡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北方的天气冷得早,刚入深秋,滴溜溜的晨露凝结成一地白霜,倘若遇到星期天,不用上学堂,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母去地里收南瓜。主粮收获后的大地更加辽阔,失去了阻挡,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 , 零星有几株玉米秆儿立在地里,就如无畏的勇士,金色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⑤太行山里的南瓜多种植在田边或靠近地岸,这便于瓜秧顺着田岸去自由生长。站在田边望去,枝枝蔓蔓的南瓜秧子,靠着地岸顺势而下,左右分支,相互缠绕,向着四周伸展,如足球般大小的南瓜就挂在瓜秧上,颜色各异:暗红色的、青绿色的、金黄色的、带着花纹的,有时一根瓜秧上可以结出不同颜色的南瓜。如荷叶似的南瓜叶子,由墨绿变成了金黄,叶面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霜。如果不晓得其中缘由,急于去摘瓜,慌乱中用手去翻动南瓜叶子,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

⑥太行山多梯田,田岸比较高,挂瓜的南瓜藤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有时一不小心,熟透了的南瓜就会从瓜藤上滚落下来,顺着田地跑。淘气的孩子们就会欢笑着满地追着瓜跑,追上了不是坐在南瓜上哈哈地笑,就是故意踢一脚南瓜,让南瓜在地里继续滚,然后撒开腿继续在后面追,父母总会在身后不放心地喊:“小心,小心,别跌倒。”孩子们的笑声和父母的喊声就在收获的田野里久久地回荡。

⑦收回的南瓜,堆放在屋檐下。冬天,雪落无声,家里的炭火烧得很旺,暖洋洋的,闲散的农人,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比如蒸着吃,红红的瓜肉,入口绵软、甘甜如蜜。还可以做南瓜粥,一把小米、几颗大枣,放入几块南瓜,有条件再放一些枸杞,粥浓色艳,一小勺南瓜粥入口,既有新小米的醇香,又有红枣南瓜的甘甜,可谓是百喝不厌。

⑧南瓜肉好吃,南瓜子更是香。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红红的炭火、烧热的铁锅、跳动的南瓜子,满屋子是流动的香。此时,嘴馋的我们总会忍不住伸出小手去热锅里取瓜子,母亲在一旁翻动着南瓜子,会连声制止说:“小心,小心,烫手,真是小馋猫!”

⑨如今,已经到城里工作20多年,每年入冬前,南瓜上市,途经菜市场或进入超市,看到各种各样的南瓜,我总会忍不住去买几颗,存放在家里慢慢吃,因为这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⑩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其实乡愁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秋天金色的原野,冬日红红的炭火,还有妈妈做的饭,比如吃一口蒸南瓜、喝一口南瓜粥,或者吃几颗香脆的南瓜子,这也成为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