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画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和我们

       ①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②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③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④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⑤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质量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文化

迟子建

    ①母亲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②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大约一周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那段时间,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着光绪闹变法,怎么样?变法失败了,他跑了。要是不听他的,光绪帝能死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康有为,也能证明他的不仁义。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为就这样被她给定了性。

    ④“刘老根大舞台”在哈尔滨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那东西有什么看头?就是耍嘛!”她说她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天,我还是把她拉到剧场。虽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还是很高。母亲说的没错,演出一开始,演员就朝观众要掌声,有的还蹦下台,在观众席中怂恿观众鼓掌。高分贝的音乐震耳欲聋,母亲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状。演出只到半程,当又一位演员出场后耸着肩膀嬉皮笑脸地要掌声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我也没有料到演出是这样,赶紧跟着她出来了。出了剧场,她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怎么样?我说就是个‘耍’嘛。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脏病了!”

    ⑤有一天,我和母亲黄昏散步时路过文化宫,看见《图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买了两张票。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过奖。按照票上的时间,它应该开演5分钟了,我正为不能看到开头而懊恼呢,谁知到了小放映厅门口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这场电影只卖出这两张票,放映厅还没开呢。我找来放映员,他打开门,为我和母亲放了专场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征婚,要带着“无用”的丈夫嫁人,而这个丈夫之所以“废”了,是因为打井所致的。这背后透视出的是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影片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 , 我和母亲被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厅,只见大剧场里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员在台上热闹地和观众做着互动,掌声如潮。

    ⑥我和母亲有些怅然地在夜色中归家。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叹息了一声对我说:“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

    ⑦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我没有想到,这场两个人的电影,会给她那么大的触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满架秋风扁豆花

父亲的菜园里,每年都要种一架扁豆。

秋风乍起,扁豆花开。板桥的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好像专为父亲的菜园所作。

想来板桥先生的扁豆架也相当可观,如果只是几根竹棍儿搭的简易架子,那是当不起满架秋风这个词的。父亲是无师自通的半个木匠,他的扁豆架用四根木桩子做支撑。有横梁,有顶棚,两米多高,已经用了五六年,还结实得很。每年扁豆一上架,引来蜂蝶飞舞其间,宛如小花房。

父亲种的是襄阳常见的白花、紫花扁豆。白花扁豆,皮色浅绿,长而薄; 紫花扁豆,短而肥,紫亮紫亮的。父亲说,两样都种点,吃着方便,绿扁豆一不留神就老了,要及时摘,吃不完就蒸熟、晒干。蒸肉、烧肉,煎扁豆鱼,离不了绿扁豆。紫扁豆忘摘了也没事,就挂架子上。它肉厚,不好晒,来一场雨,易发霉……父亲坐在豆架下,边絮叨家常,边清理刚摘的扁豆,剥葱、择韭菜。他清理过的菜,闭着眼睛洗,都可以下锅。

一阵秋风,满架扁豆花摇曳着,美如梦幻。突然惊觉,父亲的满头黑发,何时变灰白了?昨天,今天?时光太匆匆,还没来得及和他好好相处,父亲就老了。

扁豆还没来得及收拾,父亲就生病了,需及时就医。临行,他把成熟的扁豆都摘了带来。

打针之余,父亲也不闲着,把绿扁豆蒸熟,我拿到楼顶晾晒。晒干的扁豆,像个大大的逗号,攥着一把干扁豆,我知道生命是有句号的。

在晴好的日子,我常给父亲洗头。

虽然他也说我毛手毛脚,但洗头这件事,只认我。妹妹逗父亲:“我给你洗吧,大姐下班都没太阳了。”

老头儿断然拒绝:“不,那今天不洗了,我再忍忍。”

听妹妹说着笑着,我们各就其位。父亲在榻榻米上坐定,我扶着他慢慢躺平,脖颈刚好搁我腿上,顺手给他盖好棉袄。

一切准备就绪,水温正合适。我用左手托着父亲头,右手撩水打湿头发,轻言安抚:“放松点、放松、再放松,把头枕我手上。”父亲躺在太阳窝里,很放松地闭着眼睛,乖得像个小孩儿,灰白的发丝在阳光中闪亮。快速地揉搓,清洗,妹妹配合默契。洗完头,手上只裹一层毛巾,再给父亲洗把脸,眼睛、眉毛、鼻子、耳根……母亲在一旁看着,不住口地赞叹,洗得真好,看着就舒服。

正想叫父亲起来,谁知,他打起了轻微的呼噜。妹妹赶紧拿件羽绒服,给父亲盖着腿。她顺势坐下,轻轻给父亲按摩脚。我们相视一笑,日月山川就此静止。

下雪了,陪父亲坐榻榻米上观雪,他惊叹着:“雪真大,这才下了几分钟,真武山都白了,雪花怕有巴掌大吧?”

我笑,问父亲: “地里的扁豆架不会被雪压垮吧?”他睨我一眼,那怎么会,我楔的是木桩。又笑笑说:“今年架子上留的扁豆多,雪再大也没事,够雀子吃了。”窗外风雪迷茫,室内温暖如春,红红的窗花,添了几分喜庆。仿佛几生几世就是如此安宁……父亲幽幽地说:“去泡点干扁豆,我今天中午给你们做扁豆鱼,下雪天吃干菜,香。”

我给父亲打下手。他先给扁豆撒盐,一条条裹匀面粉。接着倒少许油,小火慢慢煎,轻轻翻,瞧那小心翼翼的模样,敢情是在烹小鲜呢。不一会儿,焦香浓郁的小鱼儿就出锅了,这就是父亲常说的扁豆鱼。干扁豆有着深邃的鲜香,能和干香菇的香气媲美。父亲看着我们吃,自己却吃得很少。咬一口扁豆鱼,弹弹的,似肉非肉,好筋拽。父亲笑着说,明年我多晒点干扁豆,让你们吃个够。

扁豆鱼的做法并不复杂,可无论我怎么尝试,也做不出父亲的那个味道。

斑驳的时光叠叠错错,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仿佛有些忧伤可以忘记。家里的照片墙上,有张父亲提着水桶,从扁豆架下穿过的照片,白色的、紫色的扁豆花从他身上拂过,在一片橙黄秋光里绚烂得无以复加。

彩色的记忆,不知何时已变成黑白。今年的秋风,是从往年吹来的吧?那里,有我的父亲,还有他那满架的扁豆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