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②“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棉情怀

佚名

    ①初次听说木棉是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其中的名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把傲岸挺拔的橡树和开着红艳花朵的木棉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表达出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助、坚贞热烈的崭新的爱情观。自此,我对木棉有了好感。

    ②初见木棉是在我初来广州时,当时是木棉花飘落的季节,我在街道边见到满地散落着硕大的红艳的花朵。我倾心于那夺目的红,抬头望去,惊讶地发现一株挺直高耸的大树,树干粗壮直立,长长的枝条,白白的树皮,枝杈还零星挂着红色花朵,树上没有绿叶,红色的花朵和褐色的树皮形成鲜明的对比。只一眼,我就被这种同时拥有娇艳和伟岸的树种所折服。大多数植物,能有挺拔高耸树干的,往往没有美丽的花朵;有美丽花朵的,树枝大多弱不禁风。独有木棉,卓然冠群。

    ③木棉花开,或独自傲放,或七团八簇。它们高处临风,枝头含笑,光彩四溢,像一团熊烧的烈火,像天边的绯霞,像姑娘的笑脸。木棉花开,美丽,鲜艳,纯粹,高洁。没有一丁点的绿,只有略带沧桑的褐色树皮陪伴着一树火红,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岁月痕迹。我喜欢这样红绿分明的直爽,花是花,叶是叶,没有缠杂。原来红花不配绿叶也会妩媚动人,看来容颜无须掩饰,表情无须做作,人世间也会拥有一份真诚简单和纯洁美丽。

    ④木棉花落,我看见有人在树下拾捡掉落的花朵,上前去问,才知是捡去煲汤。我没吃过,也不相信会很美味。许多好看的东西都不好吃。也许因为某种心理,我希望它不好吃,总觉得它有那么美就够了。

    ⑤再后来,我知道了木棉的身世:原产地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又名攀枝花,落叶大乔木,通常在三、四月份开花。木棉树冠总是高出周围的树群,木棉奋发向上,鲜艳似火,木棉花被人一们誉为英雄花。

    ⑥“英雄花”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有一位黎族青年,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他多次率领黎族部落击退外敌的入侵,屡立战功,后来由于内部奸细背叛,他被敌人捆绑在一株大树下,被酷刑拷打,鲜血染红整棵树,他牺牲时还保持屹立之势。第二天,他的身躯化为一株木棉树,鲜血染红的木棉树开出朵朵红艳艳的花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木棉树称为“英雄树”,把木棉花称为“英雄花”。

    ⑦宋代杨万里《三月一十雨寒》诗云“姚黄魏紫⑴”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可见在南国,木棉已经赛过牡丹了。而今,木棉花已是广州市的市花。

    ⑧木棉是值得人喜爱的。不必说那一树红花,灿若云霞,令人心生爱意,单是那伟岸挺直的铁干虬枝,巍然高耸,就使人肃然起敬。木棉不只是树形漂亮、外观悦目,而且木棉树干还是优质的木材,开过的木棉花朵可以用来煲汤入药。噢,木棉懂思源感恩,把最火红的赤子情和女儿娇献给大地,它不仅有英雄的气概,更有一腔济世的情怀啊!

    ⑨木棉实在是值得人喜爱的。“丹心何惧摧花雨,一枝红霞火欲燃”,一株木棉,坚强独立,不惧寒风酷暑,不惧孤独寂寞,展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魅力。“花开红似火,万里唤春风”,一丛木棉,互相依存,默默扶持,与蓝天碧草交相辉映,展现了一种撼人心魄的、坚强的、协调的、团结的力量。

    ⑩木棉,南国的花魁,我为你骄傲!

【注】①姚黄、魏紫: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