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凤凰城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

父爱有多坚硬

    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5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6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T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扎得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喘粗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滑过,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去。“以后不要儿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他想起了5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阅读③-⑦段,填写下表。

记叙顺序

情节

第⑥段运用了①的记叙顺序。

“他” 不情愿地答应陪父亲去扩建排水口。

“他”在父爱的浸润下,慢慢成为坚硬的男子。

(2)、请结合本文,举一例简要分析前后照应的作用。
(3)、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结合内容及主旨说说你的理由。
(4)、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液体”一词换为“汗水“好不好? 为什么?

(5)、分析“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生活中也会有触动你情思让你成长的事例,请选取其中的 一个事例并写出触动的原因及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余之敏

       ①在2015年年底的网络购票高峰中,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形验证码系统让很多购票者“吐槽”。人们不禁要问,那么复杂的验证码系统,到底有什么用?

       ②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Web自动程序,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的图灵测试”,就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目前,这种测试主要有四类:图形验证码、手机短信验证码、手机语音验证码、视频验证码。

       ③视频验证码是验证码中的新秀,这种由随机数字、字母和中文组合成的验证码会动态嵌入到MP4等视频中,增大了破解难度。视频中的验证码字母、数字组合、字体的形状、大小,速度的快慢,显示效果和轨迹的动态变换,增加了恶意抓屏破解的难度,其安全度远高于其他验证码,而且这种验证码还不会使用户感到枯燥,同时又降低了用户识别的难度,让用户更容易辨认。

       ④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比方说,若要进入一个页面,操作者只有通过了验证,才能顺利打开网页,有效防止恶意破解密码、防论坛灌水、防刷票等。

       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验证码设计也越来越复杂,程序员正在与破解者进行着一场仿佛没有终点的“拉锯战”,而在这场“拉锯战”中又催生出新的作用:2015年年底,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路易斯•冯•安等人设计出把无法识别的古籍文字制成验证码,派发给网站用户验证,根据不同用户反馈回来的单词答案,就可以轻松得到典籍模糊字符的正确结果,这对于古籍保护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

       ⑥不过,越来越复杂的验证码还是令很多网友烦恼。但是不可否认,验证码仍然是各网站反黑客恶意操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保障系统,还是会继续使用下去,直到被另一种全新的、功能更好的反黑客软件所代替。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3期,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áshè 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约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汉语的魅力从何而来

①近段时间,“人生,易如反掌”这句台词,在网络上热度颇高。耳熟能详的话,为何能拨动网友心弦?原来,这句外文电视剧的台词,本可直译为“人生超简单的”,翻译却用心地配合剧中角色摊开手掌的动作,将其意译为“人生,易如反掌”,使表达更加贴切生动。

②两句台词,含义相同,韵味却不同。像这样的点睛之笔,在翻译中并不少见。有一首英文诗直译是“我喜欢这个世界上的三样东西,太阳、月亮和你。太阳代表早晨,月亮代表晚上,你代表永恒”。在译者的“妙笔生花”下,被意译为“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不仅表达更简练,而且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常用而不觉的汉语韵味,让人深深折服。

③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翻译追求信、达、雅,简单来说,就是准确、通顺、优美。比如,电影《魂断蓝桥》的原名,直译过来是《滑铁卢桥》。译为《魂断蓝桥》,不仅凸显了电影主题,烘托了哀伤氛围,更为其增添了文化底蕴。因为“蓝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爱情。在唐代小说《传奇·裴航》里,男女主人公正是在蓝桥邂逅,苏轼词句“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又为“蓝桥”赋予了求而不得之感。而这些元素,构成我们理解“蓝桥”的背景知识,成就了这一经典译名。从这个角度也能理解,为何说汉语文化是“高语境”文化。

④汉语博大精深,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说到江南,浮现在眼前的,大概率不是地理位置上的长江以南,而是烟雨朦胧、小桥流水;说到塞北,很难不想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望月是思乡、折柳是送别、红豆即相思……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为汉语注入了丰富内涵。有人说,汉字“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的确,提笔挥墨,一笔一画之间,写就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深厚的文化积淀。

⑤在发展流变中,汉语的表达效率不断提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短句,省去了一切连接、修饰,全由名词并列而成。高度凝练的表达下,九种景物看似独立存在,实则互相照应、有机相融,构建出一幅萧瑟秋景,游子离家、悲秋之情溢于言表。光是简练还远远不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还追求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音律之美,善用比喻、比拟、用典等修辞手法,让有限的文字言短而意长、辞约而旨丰。将丰富的意涵浓缩于只言片语之中,让汉语整体呈现出诗性之美,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适合写诗的语言之一,可谓得之。

⑥语言的使用场景、人们的表达习惯总是因时而异、因势而新。当前,网络用语层出不穷,汉语词汇不断迭代更新。比如,“点赞”“二维码”等词语由互联网发展衍生而来,已被收录进《新华词典》;一些传播范围较广的日常用语,如“网红”“脑洞”等也被增补到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乏有人担忧汉语的生态受到影响,然而,语言的新陈代谢是客观规律。正是在这样的与时俱进中,汉语的实用性得到强化,适用的场景更加广泛,古老的汉语得以始终保持年轻态。

⑦“古今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绵延不息的汉语,让今天的我们可以跨越时间,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实现情感共鸣;让华夏儿女即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彼此感同身受。当更多人由衷地感叹汉语的魅力,汉语延续发展就有了更深厚的土壤,文化认同也就有了更牢固的纽带。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又“训”了父亲一顿

        张金刚

结束晨练准备洗澡,父亲来电话:“撘了个顺风车到银行办成事,是不是还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失”。

②距银行开门还有两小时,我只得又穿戴整齐,骑车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亲躲在空阔的街道,瑟缩着,双眼盯着我来的方向。看到他的窘态,我生气了:“来这么早,也不提前打电话?不如道疫情吃紧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

父亲不敢看我,瞅着稀疏的行人.车辆,喃喃道:村里你大叔工地赶早,我就搭他摩托来,你工作忙,没打电话麻烦你;医保卡改密码,必须本人,得来呀!”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 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 亲慢慢站起 , 塌着腰,右手紧握着提兜 , 左手着车右腿迈了三次,了上。左手又紧紧了我的衣襟

搓了几搓鞋底,父来进了电梯;又搓了几搓鞋底,进了家门。我嗔怪:“哎呀,不用搓啦!”父亲只顾搓,不理我。妻子已经把饭盛好,父亲在饭碗间小心翼翼地放下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还不赖,没打碎!”这一路颠簸,父亲得多小心呀,我的气又来了。盛了满满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两根油条,父亲吃了个精光。又加一碗,我逗他:“必须吃完啊!”父亲顺从地“嗯”了一声。

⑤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小,且只坐了个沿儿,双手局促地在腿上.沙发上搭来撘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手才放定。问我娘。问庄稼,问乡来亲,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我慌了:原来那个事事由他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去了?那个问学习,问交友,问婚姻,问工作,连珠炮般他问我答.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去了?

父亲倒是慢慢轻松下来,说着家里村里的情况,可怎么感觉都像是在向我汇报,没有丝毫他年轻时.中年时面对我的厉声厉色。反而,我却时不时地厉声厉色起来。

父亲说,办完事给我娘买点儿饼干。我急了:“千万别买甜的,她血糖高!” 父亲低下说:“可她就想吃甜的呢。唉,年轻时,你娘哪舍得吃呀,有啥好吃的都紧着你们.紧着我。七十来岁的人了,想吃就吃点儿,我听了她一辈子话,依着她吃吧!”又心酸,又好笑,又担心:“那一定少吃,记得吃降糖药,听到没?”父亲:“哦!”

父亲又说,那天花十块钱找人捎着买了张小渔网,从大河里捞了些小鱼,收拾干净,冻在冰箱里,等我回家炸着吃。我更急了:“大河水急,你不小心侧歪在河里咋办?即便你心里有准儿,可身体没准儿了呀,不能冒险!”父亲弱弱地说:“老张头儿比我大一岁,还……” “那也不行!” “哦!”

越聊越“有气”,怎么觉得父亲做啥都不对呢?此刻坐在沙发里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他老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恍惚间 , 父亲成了儿子,我成了父亲

其实,父来还是很“听话”的。我“训”他“上房顶摔了咋办”,他就再没上房晾晒过东西.扫过雪;我“训”他“冬天生炉子,晚上一定盖好炉盖,窗户留条缝”,他就每天晚上检查好几遍……

⑪每一次忍不住“训”了父来,我也很自责,听母亲说,父亲从小没了爹娘,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下过包工队,土里刨食,吃过许许多多苦……我还一度怨这个家,怨父亲没给我坚强厚实的靠山,害我一直自卑地,自食其力地苦拼到今天。可父亲又谈何容易?

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还坐在沙发沿儿上,端着水杯,两眼瞅瞅窗外,瞅瞅洗手间的方向……眼前腾起一团雾,我迅速打开水龙头猛洗脸。完毕,拿出崭新的口罩,拉父亲起来,给他戴好,又塞了一包到提兜。出门,上街,领他办业务,买东西,送他回家。其间,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

⑬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电话给妻子。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 我“呵呵”一声:“知道了。” 听到女儿那边和她妈说:“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

                                                   (选自《桂林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