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预测卷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水饺有毒

李秋善

    湖城的枫林湾小区里没有多少住户,经常在楼下花园里遛弯的有两位老人。一位是头发花白戴副眼镜的老者,还有一位头发同样花白的老太,只是老太不戴眼镜。

    起初两位老人见面都像没看见对方,即便擦肩而过也不瞅对方一眼。后来戴眼镜的老者手里多了一根绳,绳子那头是一只欢蹦乱跳的泰迪犬。再走到对面,不戴眼镜的老太的目光便盯在了这条卷毛狗身上,怕它咬到自己。戴眼镜的老者见老太害怕狗,就说:“没事,这狗不咬人。”老太抬头朝老者笑笑,就过去了。以后再遇见,老者主动把拴狗绳收紧,勒着狗侧身站住,让老太先走。老太报以感激的微笑。

    这天老太遛弯累了,坐在楼下的连椅上休息,老者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老太旁边。那条泰迪犬被拴在了几米之外的路灯杆上。两个老人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一聊才知道,老者姓林,叫林子枫,老伴前年罹患胰腺癌去世了,房子是他当处长的儿子买的,说让他住住大房子,享享福。林子枫总感觉在这里是给儿子看房子的。其实他那处长儿子在湖城有多处房产,根本不需要看管。老太姓高,叫高爽,家在江苏,退休前是中学教师,来湖城是住闺女家。渐渐地,两个老人彼此熟悉了,见面开始互称老林、老高。

    一次,老林无意中提到,说很想念死去的老伴,想念她许许多多的好,特别是老伴包的茴香馅饺子,那叫一个香啊!说到动情处,老林掏出手绢抹眼。老高看着老林被秋风吹乱了的稀疏的花白头发,莫名地有些心疼眼前这个老头。

    再次见面是在一个午后,太阳暖洋洋的。老高还坐在那个连椅上,手里多了一个塑料袋,里面盛的是已经煮好了的饺子,透过塑料袋飘出一股诱人的香气。塑料袋里还有一双筷子。老高把盛有饺子的塑料袋递给老林,说:“上次听你说爱吃茴香馅饺子,正好闺女要吃饺子,我多包了一盘,还热乎呢,你趁热吃吧。”

    老林接过饺子,有些不知所措,说自己吃过午饭了。老高说:“那就拿回家晚上热热吃吧。”

    老高怕老林当着自己的面不好意思吃,就找个借口上楼了。老林觉得拎着袋水饺有些别扭,也往家走。

    吃晚饭的时间到了,老林瞅着餐桌上装着水饺的塑料袋有些矛盾。陌生人给的食物吃还是不吃呢?老高是陌生人吗?老高不是陌生人吗?除了知道她叫高爽,你还了解这个老女人什么呢?

    老林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从小到老几乎没有朋友,他曾经告诫刚踏上社会的儿子说,与人交往,先把他或她假定为坏人,就不至于吃亏。儿子并不认可他说的这些。

    老林上班时经常出差,在火车上从不吃旅伴递给的食物,包括带皮的香蕉之类的。当然,他也从不把食物给旅伴吃。

    面对这袋水饺,老林犯了难。他想,老高那么慈眉善目的一个老太太总不至于害我吧?这么想着,老林就把水饺放到屉上,打开炉火,不一会儿,水饺的茴香气更浓了。水饺热好后盛到盘里。老林又犯了嘀咕。万一老高在水饺里下了毒怎么办?人家老高为什么要给你下毒?老林又想:“这世上许多事都是莫名其妙的,许多人犯罪都是没有动机的,老高凭什么无缘无故给我包水饺吃啊?非亲非故的。”老林又想:“有毒没毒给泰迪狗吃一个不就知道了吗?狗吃了没事再吃。”老林从盘里夹起一个水饺准备丢给泰迪犬,可又一想:“泰迪是我的伴,万一把它毒死了,我可怎么活?还是我先尝吧,要死我先死。”想到此,他把夹起来要喂小狗的那个水饺直接放进了嘴里。老林连吃了三个水饺,起初两个没觉得有啥异常,第三个觉得味道有些怪怪的,看下一个如何,就又吃了三个。

    吃完这六个水饺,老林就觉得肚子里有些不舒服,感觉饺子的香味背后是一股药的味道。过去妻子包的茴香馅水饺好像不是这个味啊。

    老林怀疑自己中毒了。他躺倒在床上,感觉胃里的反应更大了,手脚也不听使唤了。他觉得自己要死了。

    接下来老林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打了三个电话,分别是120、110和儿子的电话。

    他对120说:“我被人下毒了,你们快来,我家是枫林湾A栋3单元301号……”

    他对110说:“我被人下毒了,凶手是我们小区的老高,她把毒药放进水饺里……”

    他对儿子说:“我被人下毒了,水饺有毒……”

    最早赶到的是120。躺在医院急诊室的病床上,老林觉得安全了,胃里也不那么难受了。

    110民警得知老林已经被120接到了医院,就直接去了医院急诊室。110的民警询问了投毒嫌疑人老高的家庭住址,有两个民警就走了,说先去把嫌疑人控制起来,另三个民警给老林做笔录。

    很快,被老林怀疑有毒的水饺化验结果出来了,当然是虚惊一场。给老林做笔录的民警就给去控制老高的民警打电话,说:“撤吧,水饺没毒。”

    儿子来的时候110的人都走了。医院的人说:“根据我们的经验判断,老人没有食物中毒,就没给他做洗胃处理,结果还真是这样。过去我们接到过这样的患者,这叫妄想迫害症。”老林所说的吃到水饺有股怪味,医生的解释是心理暗示作用,当你怀疑水饺有毒时,嘴里的味道就变了,胃里也会感觉不适,还伴有四肢无力。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老林照例到楼下遛弯。遛弯的老林一边走一边看不远处那个空空的连椅。他很想再见到老高,想对她说声对不起。

    整整一个冬天过去了,老林再也没见到老高。

    现在,老林经常坐在那个连椅上发呆。那只泰迪犬也瞅着主人的脸发呆。这一人一狗一待就是半天。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老林”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与老高由不认识到逐渐相熟。

发展

高潮

结局

明白是自己有妄想迫害症,想向老高道歉却见不到老高,只能天天和狗发呆。

(2)、老林会认为老高给他下毒是他心理有问题,这在文章中有多处有伏笔照应,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老林接过饺子,有些不知所措 , 说自己吃过午饭了。

②吃完这六个水饺,老林觉得肚子里有些不舒服,感觉饺子的香味背后是一股药的味道。

(4)、文章以老林和狗每天只能“这一人一狗一待就是半天”结尾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与地坛     
                                                                                                                                     徐迅
       地坛仿佛是黑夜为人们精心设置的心灵栖地。大多数时间,我是在夜色降临时才进去的——许多人都在夜的笼罩下悄悄走进这里。斑驳的红墙、古殿檐头上的琉璃瓦,因夜的濡染变得若隐若现,看不清晰。历史尽管在地坛无处不在,但人们已不习惯背这种包袱,地坛以外大家小心地呵护了一天,到这里则需要裸裎自己的灵魂,卸下莫名其妙的精神枷锁。夜的地坛,就这样成了一块儿人们放包袱的所在。
        有了人迹,偌大的园子真的显得丰富而生动。相恋很久的情侣依偎在那白色的石凳上,尽可能地卿卿我我,缠绵爱河。但是不能太出格,否则哪个角落就会钻出个穿制服的家伙,冷不丁吆喝一声。带着孩子的母亲,当然喜欢坐在那曲池亭廊上,看浅水中的游鱼,快乐的孩子心灵里便会伸出一支钓竿,用心垂钓……
远处,一阵响遏行云般的吊嗓声,或是悠扬而高亢的二胡声,如泣如诉,那一阵低沉的旋律,显得格外凄迷,使我们这些异乡人总会想起自己的家。
        我在地坛里独自听到过一回布谷鸟的叫声。 是春四月吧?那声音显得特别的悦耳和明亮,它脆脆地划过地坛,飞旋在都市的上空,像是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我的心里倏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着,许多日子许多声音随风而逝,唯独那声音留下来了……
        有一阵子,我最感兴趣的是两位老人,两人都穿着朴素,手持快板,走到人群密集处,放下手中的行装,没等人欢迎,就京腔京调地说起相声或打起快板,周围就有稀里哗啦的掌声。干脆,有时候就咚咚锵锵,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声,摇红摆绿地,就钻出一溜儿打扮得古典而妖娆的女子,扭着秧歌舞,她们或银发飘动,或老态俨然,但个个身手矫健,步履欢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明亮的灯光照映下,那场面宛如乡村里的社戏。大雅抑或大俗,至于她(他)们的身世、遭遇,人生的种种,没有人会深究。大家萍水相逢,随缘而来,随缘而散,将地坛视为精神家园的史铁生曾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安排”阿门!“上帝”为这个城市留下一块净地祭祀皇天后土,没想到,却还让后人们常常进入到一种历史,追怀到一种故园情结。残留的玉砌雕栏,异常苍幽挺拔的古柏,熏染过一代又一代浩浩荡荡庄严的香火……仪式散处,高古虚空,或许上帝就躲在那里发笑。月光游移着,那时,树木就变得古怪、阴森,有什么怪鸟喋喋地从园中树林里掠起,飞向高远。园中人们欢乐地蹦着、跳着,唱歌或者散步,他们毫无顾忌。心灵开放,灵魂轻松,没有什么比这真实的生命更有力量,更有震慑力。
        经历了夏夜的喧嚣,地坛更多的季节归于荒寂。秋天,秋风刮落了树上片片叶子。园中的甬道和草坪上就铺满了金黄和褐色。夜晚,月光幽幽地照着,红墙脚下草丛里的虫子吱吱叫唤,远处的灯光在园中漾起一层昏黄的雾状,一切都寂然无声。这时候,坚持到地坛来的人就稀少了。但我喜欢这样,静静地穿行地园子里,聆听虫鸣,耽于自己的遐想。到了冬天雪花飘飘的时节,地坛里的声音仿佛让那雪全部吸引了,独自一人沉迷在地坛深处,心灵里真会浮上一些叫历史的东西。历史如美丽的白雪,悄悄洒落在地坛,金黄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殿台如百兽般蛰伏着,泛出洁白而冷峻的光芒。雪里的人像幽灵一般在地坛潜游着,转过身,再看看身后的脚印,竟会生出一份醒目的惊心。“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跑出来玩得很久了。”(史铁生语)在冬天的地坛里,我的这份感受真的非常强烈——有好几次,我想在这里会遇到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但是,没有。
        永远也不会有了。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风起

张艳霞

      4月,快要高考了,一个双休日,儿子在读书。母亲进了屋,开门关门时,那扇破旧的门,发出吱吱的声音。有点刺耳。

      有些吵到儿子了。儿子皱了眉,说,妈,你干吗呢?母亲做错了事一般,说,没事,你看书吧。

      家里穷。儿子的父亲,常年都在外地干活,给儿子赚学费,回来的次数极少。母亲在家里,干些零活。儿子的成绩不错。

      儿子看了会儿书,饿了,喊,妈,我饿了,有吃的吗?母亲在屋子外呢,听到儿子的喊声,忙跑了进来,说,有,儿子,你等等啊。一会儿,母亲端来一碗玉米,几根玉米晶莹剔透地放在碗里。儿子摇摇头,有些嗔怪地说,妈,你不是不知道,我不喜欢吃玉米。母亲说,这玉米可好吃了,是……看着儿子阴沉着的脸,母亲噤了声,说,儿子,那你想吃什么,妈给你去买。儿子想了想说,我要吃蛋糕,那种提拉米苏的。

      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这个叫提拉米苏的蛋糕,母亲见过,也给儿子买过。那是在儿子生日的时候,是儿子硬拉着她去买的。特别贵。儿子看母亲犹豫的神情,说,妈,你到底买不买啊?母亲说,行,行,我去买。母亲手里攥着几张钱,匆匆地出了门。

      提拉米苏买回来了,儿子高兴地从母亲手中抢过。儿子没有注意到母亲脸上的表情,母亲心里在想着,这么贵,这么贵的蛋糕,孩子他爸可得干一天活钱才能赚回来啊。

      临下午时,儿子看着书,又有了其他的想法。儿子说,妈,回头等考完试,我想到外面去走走。母亲说,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说,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等我考试考完了,我想到外地去旅游,旅游知道吗?母亲摇摇头,她还真不知道什么叫旅游,到外地去就算是旅游吗?那儿子他爸,也算旅游吗?儿子只好给母亲解释,说,妈,旅游呢就是去玩,不是去打工,坐火车,坐飞机去玩,到了那里,还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母亲有些懂又有些不懂,母亲又想,那这可是要多少钱啊?母亲想着,心莫名地沉了。

      晚上,父亲的电话来了。母亲喊儿子,说,你爸来电话了,让你听。儿子说,妈,我正忙着呢,还是不听了吧。母亲说,你这孩子,你爸是想和你说两句啊。折腾了半天,儿子还是不肯接,母亲只好解释说,儿子正看书呢。父亲笑了,说,没事,没事,让儿子好好学习吧。父亲还说,也就这个把月了,儿子想吃什么,想干什么,你就尽量满足他。母亲就说了买提拉米苏的事。母亲还说了儿子想去旅游的事,这要好多钱呢。父亲听着,说,没事,没事,我多加几个班,争取把钱赚出来吧。母亲说,别,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是要多注意休息啊。父亲说,我没问题的,身体可棒着呢。

      后来一段日子,儿子还是从早到晚地抓紧读书,周一至周五是在学校,周六周日是在家里。有一天儿子回家,看到母亲的眼圈有点红,看到自己回来,母亲又似乎在极力掩饰着什么。儿子说,妈,出什么事了吗?母亲摇摇头,说,没,没什么事儿。儿子哦了一声,就没再问了,儿子又钻进了房间,随手摊开了书。

      6月初。结束高考。儿子一脸轻松地从考场走出来时,很意外地在校门口看到了母亲。母亲说过的,这几天因为忙,就没送儿子进考场,更别说来接儿子了。

      儿子还没开口呢。母亲说,儿子,妈带你去一个地方。第一次,母亲的口气是那么的不容置疑,儿子的心头莫名地闪过一丝不安。

      在那块墓碑前,儿子站定了。儿子看到了墓碑上的照片,竟是父亲。儿子顿时就愣住了,母亲似乎看出了儿子心头的疑惑,说,你爸其实半个月前就离开了我们,你爸是加班加点赚钱累的,才不慎从20多层的楼上跌落的,你爸临走前交代,他不想影响你的高考,嘱我等你考完再告诉你……

      儿子一时哽咽,重重地跪倒在父亲墓前。

      起风了!

(选自2012年10月30日《郑州日报》)

阅读《驿路梨花》,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外婆的早饭

李娟

一般来说,外婆吃过早饭都会睡一会儿觉的。睡醒了,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一般来说,还要再睡一觉,这一觉得睡到午饭做好了才能结束。吃完午饭后,一般来说,她老人家一定还得躺上一会儿。躺到半下午,睡得实在睡不着了,起来再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回到帐篷里,往床上一倒——一般来说,又要睡到晚上开饭时候……

白天睡成这样,那晚上干什么?晚上就开始玩了呗。一整夜,她睡的帐篷角落那边窸窸窣窣响个不停。有时会有“哐嗵”一声,肯定是摔跤了,要不就一定是弄倒了什么东西。

“吱!吱吱”的声音源自一捏就响的橡皮小耗子(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给她这个……)。

“嚓嚓~嚓嚓~嚓嚓~……” 在给会跳的玩具小青蛙拧发调(后悔……)。

“啪哒、啪哒、啪哒……” 小青蛙开始跳了。

“窸窸哗哗……”不用说,又在数她的私房钱。

有时候,各种各样的怪声音还会一路延伸到摆放糖果的小食品货架那边……也不能怪老太太嘴馋,闲着也闲着,不吃怎么着?

而她老人家只要来了兴致,深更半夜也会旁若无人地唱歌,唱那种川味极浓的,调儿根本就不带拐弯的 招魂一般的曲子。好在我们也听习惯了。乍然一听的人还真受不了呢。

总之一夜不得安宁,直到天蒙蒙亮了,我们才能疲惫地沉沉睡去。那时,天大的声响也惊动不了。

那样的时刻,外婆也开始起床做早饭了。如果那个时候我醒着,会从帐篷缝里看到外婆一手拎一截小木桩,一手捏着窄窄一溜儿桦树皮,弓着腰,慢慢向炉灶那边走去。

炉子很简单,三块石头往那儿一堆就行了,旁边还有一个大大的石头,很平,炒菜时可以放些油盐酱醋。没有风的时候,我们也把它当做饭桌围着吃饭。炉灶旁边还支了个“人”字形的小棚,里边垛了柴火。

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

就这样,清晨里,世界的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了。我又蒙眬睡去,梦里也去到了炊烟所抵达的最高处……

除了外婆,一些牧羊人和外地来的收购羊和羊皮的人也要早早地开始一天的内容。

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路上走了很久了。早上多冷啊,他们裹着沉重的皮大衣,在清晨发白发亮的冷气里走着。草地被冻上了,泛着白霜,硬硬的,被踩得“嘎吱嘎吱”响。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

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似飘动的白色绸带,轻抚在人们的心间。

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 

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

“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但这时候要是再不起来的话,就有顾客钻进帐篷掀被窝买东西了。没办法,我睡在柜台上,我妈睡在货架下,都不大雅观。

我们便哈欠连天地离开被窝,迷糊着眼睛叠铺盖、穿戴、梳洗。但是看到稀饭已经盛出,新新鲜鲜、热气腾腾地搁在炉灶边的大石头上。三碗稀饭间摆着一碟子泡菜,也刚捞出来,水淋淋的。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好心情伴着好胃口全来了。

我们一边喝稀饭,一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问道:

“咦,你什么时候把饭给做好了?”

她得意的呀——

“我怕吵醒你们,干什么都悄悄地……”

这话更是比什么都气人。

接下来她又很体谅地说道:“你们干活从早到晚,太辛苦了,我给你们做顿饭嘛,也没什么的。我又不是老得动不得的人,能干一点就干一点嘛……你们太辛苦了,我只想让你们好好地休息……你们只要休息得好,我也就放心了……”

真是毫无办法。

吃完这顿珍贵的早饭,一般来说,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