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2018-2019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卷11 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望月

赵丽宏

    ①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②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③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shēng)。

    ④“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________(凝望  眺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⑤“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⑥他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⑦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⑩“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⑪“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⑫……

    ⑬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________(沉陷  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⑭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⑮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tòng)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⑯“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⑰“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⑱他的比喻使我惊讶。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⑲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⑳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㉑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1)、请联系上下文给第④段和第⑩段中的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凝望  眺望)着      (沉陷  沉醉)在

(2)、作者在文章中首先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月下江景”,然后又描写了在甲板上和小外甥发生的两件事,请你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3)、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第⑲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是对小外甥的描写,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小外甥是个的孩子。

②你觉得月亮像什么?请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月亮就像。它

(5)、第⑨段最后一句:“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句中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文章以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驼背上的母爱

    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支骆驼运货队正艰难地跋涉着。骆驼队中有一匹雌性骆驼,它的身边紧紧依偎着一匹瘦弱不堪的小骆驼。

    终于,小骆驼忍受不住日晒和酷暑,倒了下去,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骆驼妈妈停下脚步,泪水盈眶,发出阵阵哀鸣。最后,它索性卧下身来陪着自己的孩子。

    要上路了,赶驼人过来拉它、撵它,甚至用鞭子抽它,可是骆驼妈妈死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孩子。最后,赶驼人终于明白了 , 他取来一只大布袋,当着骆驼妈妈的面,将小骆驼的尸体装进袋里,然后放在骆驼妈妈的背上。

    太阳还是像团火球一样灼热异常,沙漠还是像火焰山一样滚烫,可是骆驼妈妈的步子很坚定,一点儿也不摇晃。

    然而.酷热的天气很快使小骆驼的尸体腐烂了,一阵又一阵的尸臭散发开来,使得同队的人和其他骆驼难以忍受。更可怕的是,它极有可能使人和骆驼群染上致命的瘟疫。整个骆驼群中,唯有骆驼妈妈似乎闻不到,它背负着自己的孩子,依旧迈着沉稳的步子前行。

    赶驼人不得不施计了。他趁骆驼妈妈熟睡的机会,用同样颜色的布袋装了沙子,手脚利索地掉了包.然后又将小骆驼的尸体迅速掩埋了。

    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赶驼人卸下了骆驼背上的货。他走到驼妈妈的身旁。领它来到道路边。掩埋了“小骆驼”。之后,骆驼妈妈悲伤地鸣叫着,守了整整一夜,才肯离去。

    以后,每当骆驼妈妈路过这里时,它总要离开大路,走到这座草儿青青的“坟墓”边,哀鸣着站一会儿,舔舔坟上的青草,然后才肯离开——在骆驼妈妈的心中,这里躺着它可爱的孩子。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 , 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返回首页

试题篮